• 20阅读
  • 0回复

常年奔走农村草原高山沙漠刻苦钻研作出重要贡献 汉族科学人员艰苦奋斗参加新疆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08
第2版()
专栏:

常年奔走农村草原高山沙漠刻苦钻研作出重要贡献
汉族科学人员艰苦奋斗参加新疆建设
这批分布在天山南北农牧业战线研究岗位上的科学研究人员,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共提出了九十六项科学研究成果,促进了新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七日电 参加新疆建设工作的大批汉族农牧业科学研究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在发展祖国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初期,新疆的科学研究工作还是一个空白。在党的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几年来有一千多名汉族专家、教授和大学毕业生,纷纷来到新疆参加建设工作。他们分布在天山南北农牧业战线的各个研究岗位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研究人员常年奔走农村和草原,深入沙漠,踏勘冰山。他们迎风雪,冒酷热,不畏艰苦地开展多种科学研究活动,其中约一半的研究人员长期住在农牧区七十多个科学研究基点里,紧密结合生产开展研究活动。仅据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年底的统计,科学研究人员在农牧业生产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共提出了九十六项科学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新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过去,新疆的水稻一直产量较低,平均亩产不到二百斤。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五十多岁的水稻专家俞斯健在研究中发现,这是品种混乱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住到著名的产稻区米泉去,进行水稻品种的鉴定和整理工作。俞斯健在田间考察,收集新疆主要产稻县的一百二十一个品种和国内外引进的二百四十九个代表品种,亲自进行种植试验。每年五月上中旬开始播种时,他不顾寒冷和青年人一道下水播种。有些外地品种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只出了一两棵苗,他非常珍视,细心地移栽,精心培育,终于每个试验的品种都保住了苗。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他弄清了新疆水稻的十五个主要品种的优缺点,为在各地推广良种水稻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分散在各地的汉族科学研究人员在收集、整理当地农家品种和国内外引进的品种时,共选出了适合在新疆种植的冬小麦、春小麦、玉米、长绒棉和水稻等优良品种六十七个,其中有二十五个品种已在新疆各地推广种植。这些优良品种一般都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十二以上。
一向对新疆棉花危害很大的害虫黄地老虎,过去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经过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植保室副主任王敬儒多年的研究,已经有了有效的防治办法。遭到这种虫害的棉田轻则缺苗断垅,重则全部毁掉。王敬儒从一九五六年起,到南北疆十多个产棉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掌握了这种害虫的活动规律,并确定可以用“六六六”药粉拌种的办法进行防治。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他在南疆重点产棉县莎车进行防治试验,在试验中他经常向维吾尔族老农请教,最后确定把温汤浸种和拌药结合起来,效果很好。经过药物防治的棉花,死亡少,保苗全,比未经防治的棉花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现在这种防治方法已推广到全疆各地。
畜牧业方面的汉族科学研究人员更是辛苦,有的终年在天山、阿尔泰山的草原上奔波,调查和防治牲畜疫病,培育新草原,改造旧草场;有的为培育优良畜种,长期埋头在边远的山区工作。科学研究人员杨尔济为了提高新疆细毛羊的品质,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草原上巩乃斯种羊场刻苦工作了十年,他和哈萨克族牧工一起,深入畜群,对每只羊进行逐个鉴定。这是一项浩繁而细致的工作,他把核心羊群的一千多只羊的毛长、毛密等数十个方面的优劣情况,逐个检查登记,还把每只羊的父系和母系上三代的情况也调查清楚,肯定优劣不容丝毫紊乱。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终年随着畜群来往于高山河谷之间,观察研究,直到对每只羊都作出结论,并且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存优去劣的选配。现在他的工作已经开花结果了,和一九五三年时比较,现在他所在羊场的新疆羊的平均体重增加了八公斤,每只羊的剪毛量平均增加两公斤多。
新疆降雨量很少,研究利用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资源,对于新疆农林牧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解放前人们对雪山变化和资源情况始终不了解,为了查明情况,研究人工控制冰雪积累和消融的可能性,从一九五九年开始,一批汉族研究人员组成了普查队,进入天山和昆仑山的冰峰雪岭中进行考察。他们涉洪水,跨冰峰,走悬崖,历尽艰辛,克服了高山缺氧和风雪严寒等重重困难,考察了腾格里山、慕士塔格山、巴尔库山、哈尔里克山、博格多山、伊连哈比孕山以及南北木扎尔特冰川地区。他们还在几个冰山雪原上建立了观测站,常年铺冰卧雪,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气象水文预报,广泛地观察研究冰川积累和消融的规律,研究新疆现代冰川的形成和物理特点等。现在,科学研究人员们已基本上查清了新疆冰川积雪的分布和储量,查明冰雪资源异常丰富。
座落在天山南北的两个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多少年来滚滚黄沙淹没着附近大批的农田和村庄。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有关单位,组成了四个考察队两次深入沙漠,顶着烈日,忍着干渴,冒着风沙,对沙漠中的有关地貌、植被、水文等情况做了全面的考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为改造和利用沙漠提出了科学依据。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原来被认为是无法利用的,经过考察勘测,发现这里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地方,生长着索索、短命草、红柳等上百种固沙耐旱植物,可作为放牧牲畜的冬春牧场。一九六○年以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综合研究所又在沙漠的边缘设立了沙漠试验站,进行定点观测,研究沙漠的移动规律,进一步寻找防治利用办法。沙漠中经常刮起八级到十级大风,沙浪滚滚,不辨天日,给观测活动带来了困难。有一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掀起了九级风暴,沙漠急剧流动,研究人员夏训诚等四人带上各种观测仪器由试验站向观测点走去,巨风卷起的层层沙浪凶猛地向他们扑来,只走了几步就被沙浪击倒了,他们顽强地爬起来,继续前进。这时,天昏地暗,眼前一片漆黑,望不见路,他们就卧倒在沙丘上,连滚带爬地继续前进,一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最后终于完成了观测任务。(附图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今年派出一批技术人员,深入到伊宁县红星人民公社的两个生产队,与各族社员一起,通过生产实践,推广先进的耕作管理技术措施。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员正在田间观察品种试验效果。 新华社记者 徐 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