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在贫农家里蹲点的县委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15
第2版()
专栏:

在贫农家里蹲点的县委书记
山西日报记者 阎振华
打“官腔”
去年八月下旬的一天,中共山西屯留县委书记范仁卿同志,率领工作组,背着行李卷,来到城关公社的三类队——尧泽头生产大队蹲点。初来,大队干部把他们引到一个富裕中农的院子里,找了一间比较整洁的房子住下来。
工作开始后,老范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召开座谈会,寻找尧泽头工作落后的原因。座谈中,多数人认为:“家有千顷地,凭着一张犁”,这几年“槽头不兴旺,五谷怎能丰登!”那么,槽头又为什么不兴旺呢?社员说,干部有毛病,没有领导好;干部说,群众难领导,工作不顺手。
那么,工作落后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一连开了几次座谈会,也没找到明确的答案。老范决定深入到群众中个别访问。他找到土地改革时期的农会委员李竹梅。李竹梅对他说:“找我不顶事,大队的工作咱摸不着。”他又到了贫农耿连昌老汉家,老汉说:“要问种庄稼的事,咱能给你说说,要说工作呀,干部呀,咱可就不知道了。”老范一连又找了几个老贫农,反复诱导,可他们几乎都是哼哼哈哈,说的是一道腔。
搬家
一连串的难题,使老范联想起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时期下乡工作的情况:那时候,常下乡跑熟的地方,都有一些“老熟人”,他们对自己真是无事不谈,无话不说。为什么“老熟”呢?无非是因为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打成了一片。如今,虽说也下乡来了,但吃的是“千家饭”,住的是好房院,这就难怪贫下中农有戒心、打“官腔”了。想到这些,老范就毅然决然地搬到老贫农、老党员王席珍家里去住。
这办法真灵验。老范自住到王席珍老汉家里以后,早上替老汉打扫院子,白天下地劳动。下地回来,工作组还帮助担水、铡草,晚上躺在炕上,谈古论今,几天工夫,就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亲热了。
席珍老汉告诉老范说,李竹梅虽是土地改革时候的农会委员,但因为她男人常年有病,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近几年来下乡干部谁也不到她家吃派饭。王席珍又告他,赵南牛也是土地改革时期的农会委员,为人耿直,放羊有经验,可就因为他是放羊工,没人重用他。
一天,范仁卿同志建议干部把饭派到李竹梅家里。李竹梅高兴得不得了。几天之后,李竹梅的话多起来了。她不光是介绍了许多具体情况,并胸有成竹地说:“要我看,尧泽头的工作没搞好,是干部忘了贫下中农;贫下中农忘了地主、富农。”一席话,给老范以极大启发。
又一天,范仁卿同志到了村西的草坡上,找见了赵南牛。他接过放羊鞭,一边放羊,一边闲啦,从生产谈到社员生活,从羊群本身问题谈到全村情况。当老范问到这几年贫下中农的思想状况时,赵南牛说:“这几年俺村的穷汉们生活过好了,可思想反倒穷啦——连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也分不清啦!”
从王席珍、李竹梅、赵南牛等人的谈话中,范仁卿终于找到了尧泽头这个大队落后的根本原因:这几年,这里的干部不依靠贫下中农走阶级路线了,贫下中农的阶级观点也有些模糊了。
“情报站”
事情说来也真怪。自从范仁卿同志住在老贫农王席珍家里,就像建立了一个“情报站”。村里的大事,小事,生产方面的,生活方面的,什么问题,什么新闻都很快地传到老范耳朵里了。来自贫下中农的不仅有检举、揭发,而且合理化建议也是一个接一个。贫农王根明说:“尧泽头这地方上旱下涝。要想多打粮,就得上面治水,下面排涝。”老木工冯志明见大队缺钱花,就建议把木工组织起来搞副业,解决队里资金不足的困难。
对于贫下中农提出来的每一个意见和合理化建议,范仁卿同志都认真地研究,不全面的或办不到的,就耐心解释,合理的也能办到的,就带头组织队干部们认真执行。贫下中农们感到县委书记、党支部都很重视他们的意见,反映情况、提意见的积极性更高了。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春季,贫下中农就提出各种意见二百多条,许多已经执行,并开始生效。
“校正线”
范仁卿同志在调查研究、安排工作的时候,自始至终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广泛征求意见;一条是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请贫下中农校正。今年春耕以前,第二生产队的牲口很瘦弱。老范组织二队的社员和干部研究这个问题。讨论中意见纷纷,一些人主张再多加些草料;一些人主张把现有的十二头牲口分散到社员家里喂养;一些人则认为主要是做好饲养员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三种人各持己见,各有各的理由。怎样办更好呢?老范和贫下中农社员商量。他们说,添草添料,队里没底垫;分到户里喂也不保险。只要饲养员多操心,多下工,牲口不愁喂不好。最后采用了第三种办法。
也是在今年春天,大队在研究羊群的繁殖奖励制度时,队干部主张按适龄母羊计算,繁殖率定到百分之九十(即十只母羊产羔、成活九只),超过部分受奖,达不到的受罚。一部分社员和牧工则主张繁殖率定成百分之七十就行了。两种意见争执不下,老范又把老朋友们请来,让大家研究。研究中,老范曾提议采取折衷办法,把指标定为百分之八十。经常和老范在一块的老羊工赵南牛,心直口快地说:“你这个当书记的也是没主见,指标定得太高了,羊工们没个奔头,还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最后,队干部和社员群众都同意把繁殖率定为百分之七十。
扎根
范仁卿同志和他率领的工作组,在尧泽头蹲点已经一年了。一年来,经过找“革命种子”,扎根串连,包括一百三十个贫下中农的阶级队伍已经组成。这些贫下中农,是工作组的“情报站”、“校正线”,也是党支部的左右手。今年春天修水渠时,正赶上下了一场大雪,一般社员、包括一部分干部在内,都认为冰雪在地,不好行动。在老范的倡议下,贫下中农积极分子带动起一百四十多个男女劳力修渠,前后八天,便把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水渠修通了。尧泽头过去一亩水地也没有,去冬今春就新发展水地五百三十亩。大牲口和副业生产也跟着有很大发展。目前,这个大队的一千二百多亩大秋作物,普遍生长良好,社员们说是办社以来的第一年。老范在劳动中,还和干部、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种了一亩五分小麦品种试验田,二亩玉米品种和密植试验田,一亩谷子高产试验田。小麦试验田的“三○○七”小麦已获得丰收,比当地品种产量高四倍以上。玉米和谷子试验田,秆粗叶大穗多。所有这些,为尧泽头今后逐步推广农业新技术和逐步改革耕作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社员的鉴定
长期以来工作一直落后的尧泽头,在今年五月间公社进行春播总结评比时,破天荒地被评为第一名,在大队办公室的墙壁上,挂起了第一个“奖状”。社员们的兴奋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不久以前,利用社员的休息时间,我们请老贫农王席珍、王根林、李竹梅和大队监委主任王贵锁等,谈了谈他们大队落后变先进的原因。他们谈了他们如何修水利、如何发展大牲口、如何消灭草荒等等,但更多地谈到的是范仁卿同志和工作组的工作作风。
李竹梅说:“过去我们村年年驻有工作组,他们一来就住在大队办公室,他不找咱,咱也不找他。老范这回来,可不一样啦。他关心穷人,穷人更关心他。春耕送粪的一天,老范中午熬了晌,天大黑了也不回来,那天真把人急坏了。”
王贵锁说:“范书记一进村,你听吧!这个叫:老范来啦!那个唤:范书记来俺家坐吧。他到哪里,哪里就围着一群人,有说有笑。人熟为宝,谁也愿意和他接近。”
王席珍说:“老范住在咱家,一不嫌俺穷,二不嫌家脏,真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才是真正的下乡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