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实质上是立场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15
第2版()
专栏:短评

实质上是立场问题
我们的群众路线的核心是阶级路线,我们的群众观点的核心是阶级观点,这对多数干部来说是比较明确的。可是,问题如果再提得具体一点,比方说,到农村蹲点的干部,在居住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应该住在贫下中农的家里呢,还是也可以不住在贫下中农家里呢?就有可能不那么明确了。《在贫农家里蹲点的县委书记》这篇通讯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共山西屯留县县委书记范仁卿,一般地说是懂得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的,因为他在工作中所找的对象主要是贫农群众,可是,这些贫农群众对他有“戒心”,对他打“官腔”,使他开头一段对工作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蹲”在一个富裕中农的家里。后来,同样是这些贫农群众,把他看成一家人,对他讲知心话,他的工作很快找到了头绪,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蹲”到贫农家里了。列宁说过,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的确,农民首先是相信事实,而不是相信宣传;农民对于我们的干部,首先是“观其行”,而不是“听其言”。住在哪里,这是干部到农村蹲点的第一个行动,这个行动对于贫下中农群众不能不产生强烈的印象。如果“蹲”在贫下中农家里,贫下中农自然会感到亲切,也自然会消除顾虑,如果“蹲”在富裕中农家里,贫下中农自然会觉得“陌生”,也自然会产生“戒心”了。所以,住在哪里的问题,不是一个形式问题和生活作风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和阶级观点问题。
我们常说到农村工作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要和贫下中农成为“一家人”。可是,如果一个到农村蹲点的干部不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尽管这个干部把“打成一片”的话讲上一百遍,贫下中农仍然觉得你同他们是“分成两片”;尽管这个干部把“一家人”的话讲上一千遍,贫下中农仍然觉得同他们是“两路人”。因为事情十分清楚,哪有不在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的“打成一片”呢?哪有不在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的“一家人”呢?所以,能不能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不仅仅是个阶级观点问题,而且是个阶级感情问题,实质上也就是阶级立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到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就谈不到同贫下中农成为“一家人”,而没有这一切,当然也就谈不到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了。
《晏子春秋》上有两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长在淮南的橘树,可以结出很美味的橘子,而长在淮北的同样的橘树,结出的却是不能吃的枳子。这是为什么呢?“水土异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我们到农村蹲点的干部,如果把自己蹲点的根子扎在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水土”中,那么工作的结果一定会花繁实茂。如果不把自己蹲点的根子扎在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水土”中,工作的结果会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