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试论作物栽培的科学实验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17
第5版()
专栏:

试论作物栽培的科学实验问题
戴松恩
我国农民有着丰富的作物栽培经验。这些宝贵经验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才得到广泛的重视,全国各地进行的丰产经验的调查研究和推广,现场观摩和文字宣传等,对作物增产起了明显的作用。
全国各地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正以相当大的力量进行各种作物的各种栽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由于栽培研究既复杂又艰巨,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见解。为了澄清对栽培研究的看法,我试图对以往的栽培研究工作,给以简要的总结和评价,并就今后栽培科学实验的方向和任务,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以供探讨。

解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全国各地进行了各种栽培研究,研究内容和方法是丰富多采的。现在根据我所掌握的不完全资料,初步总结出以下的十二种做法:
(1)综合调查较大地区内有关生产和自然的基本情况,划出某种作物的自然区划并研究当前增产关键问题,一面调查总结研究,一面示范推广。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学研究机构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研究。这种做法的特点是: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系统地总结农民经验,综合地调查研究生产关键性问题,并示范推广成功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这种作法既可扭转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的工作方法,体现农业科学为生产服务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路线;又可积累资料,摸清基本情况,研究解决当地生产关键问题,从而获得增产。
(2)调查总结研究群众丰产典型经验。解放后各地就注意总结群众丰产经验,一九五○年全国各地就涌现出了许多丰产能手和丰产典型,如当时闻名全国的曲耀离植棉经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开始总结时,多采用访问式的调查总结研究的方法,即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采取访问的方式,最后写出记录式的丰产经验总结报告。鉴于这样总结不能起应有的作用,后改用蹲点的办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边学习,边总结。这种总结报告有比较系统的内容,但不够深入,总结出来的经验停留在现象上,不容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这种做法也往往掌握不住哪里出现高产,蹲点的地区不一定连续出现高产,其他地区出现了高产再去总结又来不及。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结果虽然因地制宜地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它对于创造高产经验起了推动作用。
(3)进行单项栽培技术试验。这种单项试验有在试验农场内进行的小区试验,也有在农村基点上进行的对比试验。各地进行的播种期试验和密度试验都是单项栽培试验,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于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在南京,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年在启东、海门进行的沿江两熟棉区棉花播种期研究,测定两熟套种棉田棉花的播种适期,作为技术推广指导的依据。这种试验的目的单纯,也很明确,能解决预期的问题。
(4)特殊栽培技术研究。包括抗盐、旱、涝、寒等栽培技术研究,各地做得不很多。有的省特别重视这种研究工作,如河北省进行了盐碱地小麦防盐保苗增产技术研究,通过在不同盐碱地区连续的调查研究,明确了:①根据盐碱地类型和特点以及小麦耐盐特性进行麦田的合理布局;②提高整地播种技术,为种子发芽出土创造有利条件;③抓紧苗期管理,积极防盐保苗。这种研究对盐碱地面积较大的河北省增加小麦总产量具有重大意义。
(5)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一九五八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进行稻、麦、棉等主要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其目的是探索高产经验,为进一步探索稳产高产的途径提供依据。如江苏省徐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一九五八到一九六二年,进行了五年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步摸索出了在正常年份亩产八百斤左右子棉产量的一些经验。在这方面各地已积累了许多高产栽培经验,大都稳定在一定的高产水平上,再提高一步就较困难,如水稻、小麦的倒伏问题,棉花的落蕾落铃问题,就必须转入高产规律的研究。目前这类研究结果有的已在小面积生产上试用成功,但大量应用一般还受条件所限。
(6)高产规律研究。一九五八年以来,高产规律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特别是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方面的研究做得特别多,如在一定的不断提高的高产指标下,采用高水平的综合技术措施,运用生理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群体叶色“黄黑”变化的生理特点及其在高产形成中的作用。看来,高产规律的研究肯定是需要的,但是由于这项研究工作需要一定的经验、学术水平和技术装备,普遍进行是没有必要的。
(7)群体动态合理结构的研究。在一九五九年全国小麦研究工作会议上结合合理密植问题的讨论,提出了群体动态合理结构的问题,引起了栽培研究人员的普遍注意,也引起了植物生理学家们的重视,曾在人民日报和其他报刊上开展过讨论。植物生理研究人员着重研究在不同密植条件下作物群体的发展规律,并联系到植物的群体生理研究。农业科学工作者着重从群体结构探索作物高产途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苗、株、穗、粒几个发育过程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主要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与光合产量的关系,个体与群体干物质积累等问题。
(8)针对一个地区生产上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增产技术措施,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即深入科学实验的实际和深入农业生产的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过去常说的内外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一栽培研究工作和第一类研究工作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就是这一种研究的目的性更明确,更密切联系生产,更容易解决问题,所以也可以说这是第一类栽培研究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公社官山坪大队建立农村研究基点,与地方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同群众一道改良低产田,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9)进行间、混、套作栽培试验。我国农民在间、混、套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小麦和豌豆混播等。科学研究工作者大都在农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试验,找出增产的科学依据。这种栽培试验已积累了一些资料,还很少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10)单项栽培理论研究。针对某一个栽培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以便找出相应的措施。如河北省邯郸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倒伏小麦的生理生态特点及防止措施”,以及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的“冬小麦越冬营养和越冬”的研究都是。这类栽培研究,如果研究的基础明确,做得比较深透,对于解决栽培中的突出问题,是有作用的。
(11)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包括的内容很多,从机耕到机收的一系列过程的栽培研究都是属于这个范围。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机械栽培研究问题,如分段收割法的研究,东北地区的垅作和平作的研究等。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做得不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区研究得特别不够。看来,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应当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和农机具的选型、改良、创制进行。
(12)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整套栽培技术问题的研究。为了今后农业生产大发展,有的研究单位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正组织有关研究力量协助人民公社搞好长远的农业技术改革规划,进行土地平整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改革的实验和示范,并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同时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出科学依据,作出示范样板,以便推广。这是一种综合栽培研究,不仅包括农业,而且还包括畜牧业,要求做到农牧的适当结合,并在一定的耕作轮作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精耕细作的整套的现代化栽培技术。这种研究工作正在北京及其他大城市郊区大力开展着。
从上面的初步总结,既可以看出栽培研究的确非常复杂,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也说明大家对栽培研究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便于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把这些不同的看法概括如下:
对研究从种到收的各个技术环节(即单项技术研究),有人认为很有意义,因为它很具体,很简单,容易应用到生产上去。也有人认为这种研究意义不大,不值得一做,因为我国农民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利用这些现成经验就可以了。
关于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来研究栽培问题,由于栽培本身是综合性的,要推广栽培研究成果获得大幅度增产,又必须是综合性措施,但是,又感到综合性栽培研究头绪很多,无从下手,做出了结果,也难以推广。
从总结群众经验下手,把总结出来的经验一面示范推广,一面研究提高,以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普遍认为这一工作长期都是重要的,做不完的。但是有人认为总结群众经验工作已做得差不多了,不必再做了。也有人认为农民经验局限性很大,总结出了经验也难以在其他地区推广。
对通过密植研究高产的群体结构,有人认为这是研究栽培理论的主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到理论水平。也有人认为这种研究意义不大,因为它缺乏稳固的生产基础。
有人认为只有研究作物的高产规律,特别是产量指标不断提高条件下的高产规律,才能掌握肥水等高产条件来研究如何促进和抑制作物生长发育而获得高产。因为低产变高产是条件问题,只要有了肥水等条件,产量自然就会提高。也有人认为研究高产规律是脱离实际的,因为施用肥料太多,研究出来的结果目前用不上,只宜由极少数人来研究。还有人认为要研究丰产规律必须在不同的水平下进行,才能概括出共同性的和特殊性的规律,因地制宜地用于生产。
有人认为不应满足于研究手工业方式的栽培技术,也要开展农业现代化的栽培技术研究。
有人认为只有采用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法,才能真正研究栽培的理论问题。也有人认为不一定这样做,应该深入农村基点,了解情况,分析情况,发现妨碍生产的关键性问题,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高,即在一定的基础上运用内外结合的方法研究栽培理论问题。
有人认为研究一种作物的栽培问题,特别是高产栽培问题,比较简单。也有人认为应当研究轮作周期中所有作物的丰产规律,这样才能研究提高作物的总产量。
有人认为栽培研究必须从基点开始,而后逐步深入,做到内外结合。也有人认为要进行深入的栽培研究,必须在研究机关内进行小区试验。
一般都赞成栽培研究必须结合农业技术经济进行,但不知如何结合才合适。

根据以上情况,提出我对今后如何开展栽培科学实验工作的初步意见。
栽培研究的性质,是复杂的、艰巨的和重要的。我国地区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复种指数高,有着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作物种类和品种繁多,耕作轮作制度多样化。作物栽培又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要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必须首先掌握技术,而掌握这些技术又不如掌握品种、机具、药械等那样单纯而具体。从广义来讲,栽培是农作物生产的综合,同农业八字宪法密切有关。因此,栽培研究必须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并在农牧结合的原则下,在一定的耕作轮作制度的基础上进行。
关于栽培研究的目的和任务问题,我认为研究抗逆避灾、增产稳产的栽培技术,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抓住关键性技术环节,提出各地区和一定轮作制度相适应的增产栽培技术,作出样板,认真贯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高,是栽培实验的主要任务,也是栽培实验的主流。
同时,要抓紧研究有关栽培的规律性问题,即由积累系统资料开始一直到高产规律和群体结构的研究。这类工作宜由少数机构、少数人员来负责进行。这样,才能做到目前与长远相结合,而把重点放在目前。
关于栽培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问题,根据许多人的意见,需要着重研究:(1)大面积栽培条件下主要粮、棉、油料作物的经济施肥和合理用水的问题;(2)保蓄土壤水分的耕作栽培技术,特别是北方旱作地区主要粮、棉、油料作物的保墒保苗技术问题;(3)盐碱地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次生盐渍化地区,主要粮、棉作物以防盐保苗为中心的综合增产技术问题;(4)低产水稻田地区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的综合栽培技术问题;(5)水稻保温育苗,避灾增产栽培技术问题。
此外,也要研究:(1)主要作物需肥需水的诊断技术及其科学依据;(2)主要作物的群体结构,探索高产途径;(3)土壤中水分、养分、盐分运动规律对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4)适合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套增产栽培技术及其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方法方面:先通过农村基点,摸清该地区生产情况、生产特点、自然条件、历年产量变化,当地成功经验,查明妨碍生产提高的主要原因;再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引进外地成功经验,作一些对比示范试验,肯定关键性增产技术,进行生产示范;而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湖南祁阳和河南新乡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这样的。
我国肥、水、机械等栽培条件,解放以来有飞跃的发展,但是要满足大幅度增产的要求,目前还有一定距离,需要逐步提高。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等待,而应该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谋求较大幅度的增产。祁阳和新乡基点工作结果有力地说明了通过基点研究栽培问题,在短期内可以收到大幅度的增产效果。他们只用了三年工夫,在祁阳基点增产水稻百分之六十一,在新乡基点增产大小麦百分之三十四到一百零八。这两个实例确实指明了今后我国栽培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树立了这样的榜样:在现有条件下,只要农业科学技术力量使用得合理,研究目的性明确,研究方法对头,大幅度增产,特别是在低产地区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研究,即有人认为采用上述基点研究办法意义不大,因为施用磷肥、种植绿肥、冲沟播种、中耕等都是极普通的技术措施。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能够因地制宜针对生产关键问题采用有效的综合技术措施,获得大幅度增产,这种工作本身就是高度的科学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并大力提倡这种想法和做法,因为它加强了科学实验同生产实践的联系,不仅可以获得大幅度增产,可以总结提高农民栽培经验,又可以找出规律性并深入研究理论问题,有利于提高我国科学水平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盐碱地、低产水稻田、涝洼地及其他各种类型的低产田。针对这广大低产地区,由基点工作和总结群众经验下手,研究解决当地生产上的关键性问题,看来应该是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增产指标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大力提倡。
低产地区增产也是有规律性的,例如在河南新乡洪门公社李村大队的次生盐碱土和老盐碱土中的盐分分布呈“丁”字形,即表土层含盐量多于下层土壤,这是旱季土面蒸发大于雨季冲洗作用的结果。摸清了这一类事实的客观规律,就有可能研究提出有效的改良利用技术措施。
在农村基点上总结研究群众经验,可以明确这些经验的应用价值,也可以说明它的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新乡洪门公社李村大队基点的重盐碱地上,群众有伏耕晒垡、蓄雨淋盐的经验,曾取得良好的保苗效果。但是由于近几年来灌溉不当,使土壤盐碱程度加重,仍采用伏耕晒垡已不能收到良好的保苗效果,而需要采取伏前深耕晒垡,经过伏雨淋洗后,再进行冲沟播种,结合其他必要措施,就可以在原有农民经验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为增产服务。
有人认为在农村基点不可能研究理论问题,其实不然。在农村基点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样研究出来的理论更富有生产实践的基础。例如在河南新乡李村大队基点,发现“卤盐土”(即氯化物——硫酸盐盐土,亦即是次生盐碱土)、“牛皮碱土”(即硫酸盐——氯化物盐土,是老盐碱土的一种)和“马尿碱土”(即苏打盐土,也是老盐碱土的一种)在一块小面积土地上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地下水位来说明盐碱土的形成已不够了,很可能有其他原因,三种盐碱土的形成过程可能有密切联系。看来,这是深入研究理论的好课题,可能得出新的结论。又如土壤“坷垃可保苗”,这也是农民的好经验,究竟如何制造适当大小的坷垃,干坷垃和湿坷垃对抑制蒸发的作用,小雨时坷垃如何积蓄盐分等一系列问题,也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它们的规律性,为改良利用盐碱土服务,并提高科学水平。
要在全国范围内安排一定力量,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农作物高产规律和群体动态合理结构,也要着手研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及其科学依据。在这里,也需要提出,解决地区
(特别是低产地区)的重大栽培问题,既是实际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通过实际栽培问题的解决,可以积累许多宝贵资料,阐明规律性,提高理论水平,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最后,谈谈栽培研究的组织工作。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栽培研究工作是极其复杂的,从农业八字宪法的各个方面下手都可以研究解决栽培问题;各个方面配套成龙起来也可以解决栽培问题。究竟简单地解决问题好还是综合地解决问题好,要看问题的性质。湖南祁阳和河南新乡基点工作成就说明了光是土壤肥料专业也解决了栽培上的大问题。当然,这并不否认把许多专业综合起来解决复杂的栽培问题的可能性,问题在于不宜盲目强调学科的大综合。我认为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组织足够力量到最需要的农业生产第一线,设立基点,研究解决作物栽培上存在的关键问题,有的解决抗灾保苗问题,有的解决提高土壤肥力问题,有的解决保墒排涝问题,有的解决合适的品种问题,有的控制病虫害发生问题等等,再通过示范推广,由点扩大到面,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增加粮、棉、油料等作物的产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达到更大幅度的增长,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各专业的科学水平将因而获得提高。
有人认为栽培研究脱离了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就很难研究理论问题,我认为不一定如此。深入生产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进行必要的试验研究,积累科学资料,进行分析,进行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知识,进一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经过考验而又得到提高,循环不已,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就会更为密切,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的分析技术来说明某一现象,使理论对生产的指导意义更大,这当然是必要的。
在栽培研究问题上,也有人主张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机构应有所分工,中央多做理论性研究,地方多做措施性研究。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分工,因为栽培研究很复杂,区域性很大,必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不然所谓理论研究就会缺乏稳固的生产实践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做得很对,在农村设立基点,研究解决栽培关键问题,改变了低产面貌,推动了科学研究,正如人民日报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社论所指出的,这是“一条农业科学实验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央和地方科学研究机构,除进行实验室和试验场有关栽培的科学实验外,都有必要设立农村基点,同群众一起进行栽培科学实验。各研究机构由于研究条件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深度的农村科学实验工作,在分工上可不必作出硬性的安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