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典型试验 层层示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20
第1版()
专栏:

典型试验 层层示范
中共山西翼城县委书记 孙宗堤 副书记 张毅
山西翼城县的农业生产,这些年来是比较稳定地上升着。原因何在?除了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了社员群众和各级干部的集体生产积极性以外,运用典型试验、连环示范的领导方法,推广农业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翼城县运用典型试验、典型示范的领导方法,是从一九五二年开始的。当时为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县委分别在平川、深山、半山三种地区,试办了三个合作社。这三个合作社的典型试验,对于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锻炼领导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干部,起了积极的作用。
建成典型示范网
合作化后,进行典型试验的目的,由实行生产关系的改革,转移到农业的技术改造方面来。
翼城的地区复杂,有平川,有丘陵,有深山,各类地区各有不同的特点,气候、土壤、种植作物、耕作制度等都不相同。深山区山多林多,石厚土薄,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作物单纯;丘陵区人少地多,土地瘠薄,耕作较粗,产量较低,麦秋兼种;平川区人多地少,无霜期长,土地肥沃,耕作细致,以麦棉为主,兼种少量大秋。在每一类地区,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复杂的自然条件说明,只在两三个点上进行典型试验,不能适应广大地区的需要。
公社化以后,县委就计划把全县分为五类不同地区,根据工作基础比较好、技术改革比较先进、领导骨干比较强、代表性比较大等条件,设置了六个由县委直接联系进行典型试验的重点生产大队。与此同时,各公社党委、生产大队党支部,也都根据上述条件,设置了各自进行典型试验的重点。全县十三个人民公社,共有三十三个重点大队,二百五十六个生产大队,共有二百六十一个重点生产队。这样层层进行典型试验,形成了一个典型示范网。这些进行典型试验的重点分布在各类地区,农、林、牧、副,粮、棉、油、菜,各个方面各有典型。
经过反复试验、层层示范,一步一步地推广先进经验和普及科学技术,又快又稳,效果很好。
以试验、推广、普及玉米双交种为例(玉米杂交种有单交种、双交种之分。用两个单交种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叫双交种)。试验是从一九五九年开始。最初各社队大都不愿意种。县委就选择了中卫公社北庙大队,帮助他们进行了玉米双交种的典型试验。结果,在同样条件下,双交种玉米比“金皇后”增产百分之五十。双交种玉米秆低、秆粗、穗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人们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初次试验成功后,还有一些人从另一个角度产生了怀疑。他们说,北庙大队地好、地肥,种双交种玉米能增产;把它种在坡地能不能增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九六二年县委和公社党委分别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了三十七个大队,进行了试验。因为已经有了北庙大队的经验,这一年三十七个试验点,个个试验成功。光这一项,就增产一百六十三万斤粮食。这一下打开了局面,队队争种双交种,一九六三年,全县玉米双交种共种了六万亩,占正茬玉米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推广庄里大队培修地埂、保持水土的经验也是这样。庄里大队培修地埂的经验,确实是当地目前农业增产的主要办法。这个大队的自然特点,也可以代表全县大多数地区。但是,也有一部分地区是它代表不了的,如深山区的十河公社和丘陵地区的辛安公社,一个是地处深山,土质不好,不能像庄里那样用土来培地埂,要用石头垒地埂才行;一个是地处半山,土质松散,不必培地埂,只需要里切外垫就可以保持水土了。为了更扎实地、因地制宜地推广庄里的经验,县委选择了不同地区的九个大队,帮助他们作了水土保持的典型试验;同时,许多公社党委也作了各自的水土保持的典型试验。每年夏收前后,县委还在庄里大队召开一次现场会,一方面由庄里大队介绍他们的经验,另方面用别的大队的经验,不断补充、提高庄里大队的经验。经过四年试验、示范、推广,全县五十七万亩耕地,大多数已经作了水土保持的治理工作,抗旱能力显著增强了。在以培地埂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还扩大耕地二万三千多亩,增加灌溉面积五万多亩,改良土壤两万一千亩。这一件农田基本建设的大事,在全县范围内做得又快又好。
实践证明,每个典型试验单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需要和其他单位互相补充。为了使各种类型的典型试验单位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县委提出了“能者为师”的口号,选择各单位比较突出的特长,让大家互相学习。例如庄里大队的经营管理好,小麦产量高,其它单位都学习他们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庄里的棉花、玉米,不如西梁大队和北庙大队的产量高,就帮助庄里大队学习西梁植棉的经验和北庙繁育良种的经验。
推广先进技术的尖兵
几年来,县委在运用典型试验、层层示范的方法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分类推广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技术推广站为中心,把种子站、气象哨和劳动模范结为一体。领导干部、老农、技术员相结合。在实行典型试验、层层示范的领导方法以前,没有这种四方面结为一体的组织形式。虽然各地也推广了许多新的农业技术,但没有当成经常性的工作去做。自从全县分为五类地区进行典型试验、层层示范以后,县委认识到,只有劳动模范的创造,没有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单位就不能继续前进,已经创造出来的经验就很难提高和完善。于是,在一九六○年夏季,县委在直接联系的六个大队里,分别建立了四方面结为一体的组织。这个组织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基层机构,也是进行典型试验的尖兵。在典型试验、层层示范和分类指导中,它还起着辅导作用和参谋作用。他们的技术方案,往往是县委分类指导农业生产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典型试验,经过党委讨论,从这个四方面结合起来的机构中集中起来的技术方案,就变成县委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分类推广典型经验的指导方案。如西梁大队的这个组织,每年按照农事活动节令,分季分项向县委提出推广先进技术的方案。
去年,这个大队先后在播种、防止黑根病、密植、定苗等四项关键性的技术上,向县委提出了四次建议。县委把四次建议印出来,组织力量,运用层层示范的方法,在全县所有产棉大队推广了。结果,全县的几万亩棉田绝大部分实现了“一次播种、一次全苗”。
领导干部、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经验。县里六个进行典型试验的重点,都派有技术干部;每个重点都有县委常委委员长期“蹲点”。这样,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领导经验和技术经验都能逐渐地更加完善。
几点好处
典型试验、层层示范的好处,可以综合为以下几点:
第一,运用典型试验、层层示范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执行“一切经过试验”的方针。从分类进行的典型试验中取得的经验,在层层示范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发展和补充,更适合各地区的不同情况。例如,西梁大队的植棉经验,开始也只适应平川旱地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层层示范,各地按照自己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再作试验,使之更加丰富。东关大队从一九五六年起试行了西梁植棉经验,经过四年多的摸索和试验,在西梁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大队水肥充足、人多地少的特点,发展成起垅播种和棉菜套种。到一九六二年这个大队的棉花亩产达到二百零二斤皮棉,超过了西梁大队。半山区的下甘泉生产大队,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把西梁植棉经验中的冬季耙耱保墒办法,改变成秋天深翻地,春天培地埂,做到了一次播种、一次全苗,一九六○年亩产皮棉二十三斤,去年增加为三十七斤。
第二,试验点多,同一般单位条件相近,距离也靠得近,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都能看得见,先进经验便于推广。典型试验中的好经验,一旦被群众所认识,干部不领导推广也不行。南唐公社西下坪的一些干部,起初对推广西梁的植棉经验不坚决。从西下坪到西梁,距离三十多华里,当时,社员对西梁的经验摸不着底细。干部说:“地区不一样。”社员也说:“站起来也高攀不上。”一九六一年,推广西梁经验较好的东下坪生产大队,棉花亩产达到七十四斤皮棉。东下坪和西下坪的土地只有一埝之隔,气候、阳光、土地等条件完全相同,东下坪的产量却比西下坪高一倍。这一下,西下坪的社员看见了,也摸着了,纷纷要求大队干部学习东下坪的植棉办法。干部在社员的督促下,把东下坪的党支部书记请去作报告。以后,东下坪干什么活,西下坪也干什么活;东下坪怎么做,西下坪也怎么做。学习了一年,去年西下坪亩产皮棉达到五十七斤,虽然还比不上东下坪,但每亩产量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十九斤。
第三,通过典型试验,层层示范,形成群众性的生产竞赛,也形成了技术推广网。全县各类试验点,也是全县所有生产队的旗帜,有的明赛,有的暗比。竞赛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弱点。南唐公社凡店生产大队支部书记张玉,去年带着全大队的八个生产队的队长,在本公社的东下坪、符册,本县的西梁、庄里,曲沃县的杨谈等八个先进大队参观了九次。每次参观完了,随即在别人的土地上开会研究。去年播种棉花以前,他们九个人先看了符册大队的小麦管理。生产队长见符册大队的麦苗稀,长得不如自己的好,就有些自满地说:“麦子符册不如咱。”支部书记接着说:“咱看的不是麦子长的好坏,而是看人家地里锄的没有一根草。”到了东下坪,看了棉田保墒,就地一研究,大家认为自己队里不如东下坪好。回到村里,队长问支部书记:“还开会么?”支部书记回答说:“不开会了,学符册的麦田管理,学东下坪的棉田保墒,就是我们当前的紧事。赶紧组织群众动手,三天以后再见面!”三天以后,一千亩棉田进行了第四次保墒,一千九百亩小麦全部中耕,三百六十亩三类麦上了追肥。张玉同志说的好:“把自己的落后项目带上,跟别人的先进项目一对照,比开三天会的作用都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