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内蒙古建成比较完整的畜产品加工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20
第2版()
专栏:

国家大力帮助 内地工厂积极支持
内蒙古建成比较完整的畜产品加工工业
现在自治区每年生产的毛纺织品可供五十多万人每人做一件制服,绒线的年产量够八十万人每人织一件毛衣,分布在海拉尔等地的二十多个乳品厂,一天生产的乳粉就够三十万个婴儿一天食用。
新华社呼和浩特十八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设起比较完整的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这些新兴的畜产品加工工业分布在包头、呼和浩特、海拉尔、赤峰、通辽等地。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不仅活跃了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城市同牧区的关系。
目前这些城市里生产出大量各种毛纺织品、皮革制品、乳制品、罐头等,畅销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远销国外。这些新兴的工业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是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破天荒的一件大事,是蒙古族牧民从前所不敢想像的。
这些城市在历史上以皮毛集散地著称,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勾结买办商人掠夺内蒙古劳动人民财富的据点。解放后在这些城市建设起两座现代化毛纺织厂、四座大型皮革厂、四座机械化乳品厂、两座大型肉类联合加工厂以及许多中小型畜产品加工工厂。这些新建的工厂利用自治区各地盛产的畜产品和副产品,生产出数百种产品。其中有各种呢绒、绒线、长毛绒、毛毯、哗叽、华达呢、凡尔丁,各种皮革、各式鞋靴,还有乳粉、奶油、乳糖、酪胶、罐头等,产量都很大。除此以外,各地还广泛利用过去废弃的牲畜废骨、头蹄等副产品生产出各种药品、工艺品、化工原料和生活用品。
解放前,内蒙古没有什么畜产品加工工业。牧民们生产的大量皮毛,被聚集在包头、呼和浩特、海拉尔等地的商人,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外国洋行,低价收购,绝大部分运往美、英、日本等国家,广大牧民的生活极其贫困。那时,牧民们穿一双蒙古靴,要用能做十几双蒙古靴的牛皮到商人那里去换;在出产羊毛的地方,有时竟连一条扎头发的毛线绳也买不到。
解放后,随着自治区畜产品加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广大牧民过去那种只生产羊毛,看不到毛衣,只生产皮张,买不到鞋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自治区每年生产的哗叽、华达呢、凡尔丁、呢绒等各种精纺织品,可供五十多万人每人做一件制服。绒线的年产量,够八十万人每人织一件毛衣。分布在海拉尔、牙克石等地的二十多个乳品厂,一天生产的乳粉就够三十万个婴儿一天食用。
自治区生产的各种畜产品,不但在自治区各地城乡市场上到处都可以买到,而且运销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遥远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绒线、长毛绒、各式鞋靴、各种罐头,每年都还有一部分远销国外。自治区生产的乳粉、奶油、乳糖、酪胶等,绝大部分是特级品和一级品,现在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各地皮革厂生产的香牛皮,革面丰满结实,雕有各种新颖图案,具有独特风格,得到牧民们的好评。
新兴的内蒙古自治区的畜产品加工工业,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发展起来的。规模宏大的内蒙古毛纺织厂,是由我国自制的第一批毛纺机器装备起来的,建厂过程中,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纺织部门和中央的一些建筑企业,在技术力量和设计施工等方面,曾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自治区各地的乳品工厂、皮革工厂、肉类联合加工厂,常得到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帮助。北京、上海等地的这些工厂还常派人来传授生产技术,并热情地接待内蒙古自治区派去学习生产技术的人员。
自治区畜产品加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畜牧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化的毛纺织厂需要的羊毛全是细羊毛,这就促进了全区各地绵羊品种的改良。一九五八年,全区各地改良细毛羊不足二十万只,现已发展到二百万只以上。过去牛奶吃不完就损失了,现在牧民踊跃地出售给国家,从一九五○年自治区在海拉尔创办第一座乳品厂到现在,全区各族牧民向国家交售牛奶就得到四千多万元的收入。用这笔款能够买二万五千到三万台机引打草搂草机。一九五八年以后,牧区人民公社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所需要的费用,很大一部分是出售牛奶的收入。自治区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以后,除加工皮毛、奶类和肉类以外,牲畜副产品的回收利用率也大大提高,牧民收入因此有显著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