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伊犁河谷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20
第2版()
专栏:

伊犁河谷巨变
新华社记者 程坤 宋政厚
被称为“新疆粮仓”的伊犁河两岸农村的面貌,近几年来发生了巨变。聚居在这里的十三个民族的农民,依靠人民公社的强大威力,亲密团结,奋发图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富饶的伊犁河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靠近国境线。伊犁河在我国境内长约一百四十公里,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所谓“新疆好地方,富饶数伊犁”,就是指的这片沃土。
记者最近在伊宁县、伊宁市、绥定和国境线上的霍城,访问过十个农村人民公社,同维吾尔、哈萨克、汉、回、锡伯、乌孜别克等十三个民族的许多社员谈了话,到他们家里去做客,各族社员用新鲜的瓜果和丰盛的奶食品热情招待我们,他们兴奋地告诉记者说,一九五八年以来,这里的各族农民高举人民公社的旗帜,团结互助,使得集体生产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个地区各人民公社已经把解放前的一百万亩左右的水地发展到三百多万亩,粮食和其他生产都有成倍的增长。今年这个地区除六十多万亩旱地小麦受到干旱以外,三百多万亩水地的庄稼普遍生长良好,可以肯定粮食产量将比去年有较多的增长。社员们还告诉记者说,合作化前,伊犁河谷农村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砍土镘和土犁。建立人民公社以后,这里的二十九个农村人民公社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多台拖拉机和一万多部双轮双铧犁,播种有马拉播种机,收割有马拉收割机,砍土镘变成了生产的辅助工具。这种变化,标志着伊犁地区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
从七月下旬开始,记者在伊犁河谷四十多天的访问中,各民族社员丰裕的新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从伊宁县到霍城的途中,我们经常被一些维吾尔族或乌孜别克族社员邀进家里,主人先从葡萄架上摘下几串葡萄,又从果树上摘下一大盘苹果,然后端上奶茶。记者在接受了兄弟民族农民们这种不能拒绝的盛情款待以后,就被主人领着去看庄稼和瓜地。在瓜地里,看瓜老人抱来上等好瓜,热情招待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里农村的情景到处都是如此的亲切而美妙。
据了解,这个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在一个公社内,少则五六个民族,多则十几个民族。这里的公社社员谈到,解放以后,各民族农民团结得像亲兄弟一样,过去各民族互相歧视的现象现在已经消除了。伊宁县红星人民公社五道桥大队水利委员、七十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说,解放前,各族农民常为争水互相打得头破血流。现在,河上游的农民给下游农民“让水”,上下游之争的现象早已消除了,团结互助已经成为新的风气,新的美德。记者访问霍城县清水人民公社的时候,当地正发生旱情,河上游四个大队的玉米地正需要浇水,可是这四个大队却把几道渠水集中地让给河下游的五大队浇地。公社的水利委员解释说,他们所以这样做,是得到上游四个大队的社员一致同意的。因为下游五大队的秋粮眼看就要旱死了,几个大队把水让给五大队浇五六天,然后再浇自己的地,庄稼不会受多大影响。水利委员还说,要是在解放以前,这种事情是根本不会有的。
现在,伊犁河两岸农村到处是喜庆丰收和生产繁忙的景象。记者看到这一带农村的红旗竞赛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在几千个打谷场上,社员们欢欣鼓舞地参加集体劳动。许多收打工作成绩好的谷场上,高高飘扬着红旗。这些日子由于人们都到田间工作,一些老年妇女负责看管各家的孩子,她们把孩子带到果园里做游戏,这使得许多丰收的果园里欢声四起,倍增喜悦欢乐的气氛。
在靠近国境线的霍城县东风公社,那里热气腾腾,田野里忙碌异常,在许多打谷场上,生产队的麦捆堆像小山那样高。公社主任阿不都哈乃克(维吾尔族)十分得意地带领我们去看生产队的玉米地。今年,伊犁河谷秋庄稼普遍比夏庄稼长得好,这个公社的玉米更是秸高穗长,一片丰收景象。公社主任介绍说,从前,这里虽然紧靠霍尔果斯河,但非常缺水,庄稼长不好。一九五八年,公社动员了几百个强壮劳动力,苦干了一个冬天,修成一条长达九公里的渠道,引霍尔果斯河水浇地,从此年年保种保收,大家把这条渠叫幸福渠。
伊犁河谷农村各族人民日益富裕的幸福生活,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每个公社都设有供销社,每个大队都设有日用品门市部,商品的品种很多。每逢社员休息那天,门市部的热闹情景和城市商店不差多少。更令人注目的是近几年来,农村修新房的人日渐增多。伊宁县红星人民公社波斯坦大队有五百四十八户,从一九六一年以来,已有一百来户搬进了新居,现在还有很多社员在继续修建新房。这里的房屋旁边都有园子,园里种十几株苹果,房前搭有葡萄架,环境十分雅致而美观。许多村子的新房整整齐齐地排成一长列,构成了新的街道。绥定县十月人民公社双渠大队,解放前是个远近闻名的“叫花子村”,当时有百分之六十的人依靠讨饭糊口。最近三四年来,这些解放前的“叫花子”纷纷搬进了新居。伊犁河北岸的吐鲁番圩孜,居住着五个民族,四百九十户人家,解放前有四百户人家给地主扛活,一百八十二户没房没地。现在,家家都有房屋、奶牛、果园、葡萄架。去年一年社员们盖了一百八十四间新房,买了二百九十九只钟表。过去穷得只有两个泥碗和两个破枕头的买肉甫,现在他的新居里陈放着留声机、自鸣钟、地毡和壁毯。许多少数民族社员家里有几头奶牛。“母牛下母牛,三年下五头”,吐鲁番圩孜大队一九五四年还只有四百头奶牛,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头,今年下的几百头小牛还不在其内。这一带少数民族社员的主要食品是奶、茶、饟(一种薄薄的白面饼)、油、肉。前三项是天天要吃的。国家向少数民族人民充分供应茶叶,粮食很充裕,集体和自留畜都发展很快,现在加上奶牛成群,喝不完的牛奶便制成奶油,生活真是越来越丰裕。各族人民怀着由衷的感情对我们说:没有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伊犁地区各族人民是不会有今天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