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蒋介石进行内战终必惨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6-08-23
第1版()
专栏:新华社军事记者评论

  蒋介石进行内战终必惨败
【新华社延安十九日电】新华社军事记者称:蒋介石除了一切政治经济困难以外,单在军事上就有如下无法克服的弱点,使他所进行的内战终必惨遭失败:(一)战略意图与兵力的矛盾。蒋介石的野心很大,他要中原、要苏北、要承德、要安东、要哈尔滨、要打通胶济路、同蒲路,还要打通南京经济南天津直达长春的陆上军事交通线。然而他的全部兵力不过九十一个军,二百五十三个师,现在以二百○四个师(即全部兵力的百分之八十五)投入内战,只留下四十九个师看管老家,这四十九个师包括在新疆对少数民族十四个师,也包括川军、滇军、青海的马步芳军等等在内,所以留防守后方十五六省中的实际兵力,只有二十九个师。蒋方兵力短缺,后备枯竭,即在他完全主动进兵的情形下,已经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一碰到八路军新四军自卫反击,便更加手足无措。近日陇海前线与同蒲前线的情况,就充分证明此点(二)战术要求与战略意图的矛盾。蒋介石给他自己定出这么一条战术作战原则:集中机动。但他想要的地方这么多,目标这么分散,时间又限得这么短促,而手中的资本却有限得很,即或能暂时对某一地区集中相当优势的兵力,但此时在其他许多地区就破绽百出,造成八路军新四军机动地取得优势条件,造成自卫反击的胜利。蒋军进入解放区里面作战,不仅地理不熟,而且所面临的是全民的反抗。以苏中长江沿岸和晋中平川地区为例:在蒋军侵占地区,游击队、民兵配合我正规军到处袭击困扰,使蒋军四面受敌,穷于应付,兵力愈加分散,作战的机动性也愈减少。蒋介石所谓“集中兵力”,只能变成一文不值的教条。(三)中央军和“杂牌军”的矛盾。无论抗战、内战,蒋介石都把他目为“杂牌”的非嫡系部队放在第一线当炮灰,以达到其消灭异己的目的。十七师在河南的遭遇,就是一个标本例子。在这次所谓“整编”中,蒋介石把“杂牌军”的编制拆得稀烂,东一团,西一旅,弄得师长找不到旅长,指挥官不能掌握部队。而所谓“杂牌军”,无论东北军、西北军、滇军、川军,都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抗战中曾英勇作战,较诸在前年豫湘战役中望风而逃的蒋介石嫡系部队要强的多,抚今思昔,这些“杂牌军”官兵谁又甘心为蒋介石这个独夫卖国贼作内战的炮灰(中缺数字)。蒋介石下了一连三的主观主义的命令,六月末是四十八小时内歼灭李先念部,七月初决定(中缺数字)又要限期八月十五打通胶济路,二周内贯通徐州到济南的津浦路……他的部下在实际行动中明知无法达到命令所指定的任务,只有采取消极怠工办法,以铁路不通敌情不明等等拖延搪塞。可是,一遇失利,蒋介石从来不知道“罪己”,反把罪责诿诸部属,轻则通令训斥,重则撤职查办,闹得不好落一个身首异处。中原之战,七十二军军长傅言,六十六军军长宋瑞河均被以“作战不力”罪名通令训斥。最近苏北渔民失利九十九军军长梁汉溟,九十二师师长艾地,均遭撤职查办,甚至很高级的指挥员如战区司令长官者之流,亦无法免受斥骂。但要“领袖”自己来直接指挥一下看,却要比那些受他训斥的人更加不行。中原战事的后期,已经有过表演,这些情形,自然更增加了部下的不满。最近厌战反战情绪很高,开始由中下级军官渗透到高级指挥官身上,九十二师副师长洗盛楷少将说:“此次渔沟战役中,参加内战,枪声一响,我心绪即降到零点……当秩序紊乱时,卫士问我如何处理,我即下令放下武器。”尽管蒋介石一再大声疾呼:“明责任,守纪律”,但如高树勋、潘朔端、郝鹏举、洗盛楷、刘善本、王海清等那样,或举行反内战的起义,或领导士兵放下武器的正义行动,正在一天天增多,甚至连载的系统的交通第十五纵队第一大队,亦在胶济路上高举义旗。加之战术上弱点很多,由于师出无名,士无斗志,蒋军不善白刃战和夜战,这一点连白崇禧都不能不承认。就美械装备说来,应该是个优点,但在蒋军手中,同时产生了弱点。武器机械化程度愈大,弹药的消耗愈多,愈须有良好的交通线来大量供应,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交通方便,蒋军进入解放区作战,在当地人民广泛破击之下,蒋军无法使用铁路公路,而在蒋介石的统治区,虽然他喊了一年恢复交通,交通情形还是糟得不堪。此外为指挥不统一,内部互相倾轧其弱点,可谓不胜枚举。新华社军事记者最后称:蒋介石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他的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必然遭到悲惨的结局,是可以预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