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布店里的苦辣酸甜——记上海市提篮桥纺织品中心店组织老店员讲店史的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9-25
第2版()
专栏:

  布店里的苦辣酸甜
  ——记上海市提篮桥纺织品中心店组织老店员讲店史的活动
  王祖樾 叶世涛
上海市提篮桥纺织品中心店党支部,组织老店员回忆商店史,以活的教材向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对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起了显著的作用。
提篮桥纺织品中心商店管理九家绸布商店,其中八家是在解放以前开设的,有些已有二三十年历史。在一百三十一个职工中,老店员占了半数以上,还有些是近两年中吸收的青年艺徒。这几年来,部分职工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对过去的苦日子逐渐淡忘;青年艺徒都是在新社会长大的,不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怎样从根本上帮助职工进一步提高阶级觉悟?在今年五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初期,党支部根据店里老店员多、熟悉商店历史的特点,通过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老店员进行讲店史的活动。在一个多月里,先后有六十三名老店员讲了店史。
商店职工的一部苦难史
这些商店解放以前的历史,是一部职工的苦难史。老店员们愤怒地诉说了当年受老板残酷剥削、压迫的种种事实。那时店员进店先要交铺保,还要写下一份服从“店规”,像“卖身契”一样的保证书。店规少的几十条,多的一百多条。其中有:“不准看书看报”、“不准三五成群高谈阔论”、“不准回家过夜”、“衣物携出要检查”……职工被束缚得没有一点自由。商店早晨六七点钟开门,晚上老板看到街上人少才叫打烊,店员一天至少干十四五小时,又没有休息天。因此,布店职工是“卖青春”,一般年过四十就顶不住了。在春裕绸布店耽了二十多年的樊家祥说:“绸布业职工过去有两种职业病,一种是劳累过度生肺病,一种是从早到晚站柜台生脚肿病。生了病怕停生意不敢讲,只好偷偷吃点药硬挺。我从一九三五年进店到解放,亲眼看到十二个同事贫病交迫而死。”职工这样为资本家“卖命”,职业还无保障。许多老店员激动地谈到,当年店员是“包袱”当“枕头”,每逢端午、中秋、春节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停生意。老店员朱德兴气愤地说:“一年春节我没有赶上拜财神,就被老板开除了。”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店员的工资很少,加上物价飞涨,一般都无法养家,有些人辛勤劳动一年,连回乡的路费也积不起来。资本家呢?春裕绸布店的职工给老板算了一笔剥削账:一九二三年老板同别人合伙在弄堂口开了一家小店,雇了四个职工,资本只有六百多匹布。三年不到就变成了五开间门面的大店,最发达的时候,有四十多个职工,十三万多匹布的资本。一九四○年以后还陆续在宁波、温州等地开设分店。老板住洋房,买汽车,讨小老婆,花天酒地。有一次他买进一只钻戒,就花去一千二百匹“龙头细布”,相当于全店三十个职工两年半的工资。
“三年徒弟,三年奴隶”。老店员们回想当年做学徒时的情景,满腹辛酸。他们说,旧社会当学徒更是苦上加苦。一进店就要剃光头,三年不能回家,起在别人前头,睡在别人后头。从早到晚,烧饭、买菜、抱小囡、送货,尽做些杂务,还要替老板倒便壶,为“小开”洗尿布,根本谈不上学本领。天宝祥绸布店老店员刘思明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我小时候当学徒,挨骂挨打是家常便饭。老板用皮带打不过瘾,竟用一根两尺多长的木棍打,棍上写着‘打死人不抵命’。”刘思明越谈越激动。他指指头上的伤疤继续说,有一天,老板要他把七匹羽纱一次背上楼,他人小,楼梯陡,东西又重,背到半楼梯,连人带布滚下来,跌得头破血流。老板非但不替他看病,没等伤好就逼着干活。
许多老店员还谈到,在旧社会当个店员,不仅被资本家压迫,还受到帝国主义分子、反动官僚、军警、地痞流氓以及“阔太太”们的侮辱。有些“阔太太”故意摆阔气,买的布很少,也叫店员送。她坐着黄包车前面跑,店员挟着布后面跟,送到“公馆”还不让进门取钱。被提拔为中心店副经理的老店员胡斌追述自己的遭遇时说:“我在恒源祥布店当店员时,一天来了个国民党伤兵,选了一条上等丝绸被面,不付钱就想走。我心里很急,硬着头皮陪着笑脸向他收钱,岂知这个伤兵眼珠一转,骂道‘老子还要付钱!’扬长而去。我追出店门,他不问情由就是啪、啪两个耳光。事后老板反怪我闯了祸,这条被面的钱要我赔,我将近半个月的工作白做,苦水只好往肚里咽……。”说到自己受日本鬼子、反动派欺压时,胡斌热泪盈眶,有些听的人也跟着流了泪。
昔日做牛做马 今日扬眉吐气
老店员们回忆了过去,自然地谈到了解放以后的种种变化。这十多年来,商店经过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公私合营之后,企业性质根本改变,成了为广大人民服务的阵地。职工们兴奋地说:“旧社会里我们低声下气,做牛做马;今天扬眉吐气,成了国家、商店的主人。”这几年来,提篮桥纺织品中心店有三十九个职工被提拔为中心店经理、基层店经理等,有的还当选为人民代表、人民陪审员,参与管理国家大事。还有七个职工获得了市、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在顾客和营业员的关系上,老店员们也体会很深:“现在顾客都叫我们‘同志’,再也听不到什么侮辱我们的称呼了。服务得好就受到顾客表扬,工作上有缺点,顾客提出的批评也是善意的。”大家还畅谈了解放以后生活上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职业有保障,生了病享受劳保,年老退休以后还有养老金。春裕绸布店职工举出本店两个老年店员,在两个时代的两种不同命运:一个叫樊锡林,解放前老板起初看他年轻能干、模样好,用高薪把他从别的店挖过来;一到五十岁,就冷言冷语奚落他。有一年,樊锡林生病,老板借口把他踢掉。后来樊锡林在乡下病死,他儿子到上海借钱买棺材,老板一毛不拔。另一个叫周金华,今年六十岁退休,商店特地开了欢送会,送他高高兴兴回乡,每月还发给养老金。老周来信说,在家里生活过得很愉快。这样新旧一对比,职工们分外感到今日甜。
在老店员讲店史、忆苦思甜的基础上,党支部又引导大家由浅入深挖苦根、找甜源,同时组织职工参观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阶级教育展览会”。有些职工起初只是恨自己店里的老板,恨曾经侮辱自己的那些地痞流氓、“阔太太”,看到展览会上工人、农民解放以前的血泪史,进一步认识到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里,不分行业、地区都受苦,这是整个阶级的苦,这条苦根就在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有些人过去认为自己店里的老板比较和气,逢年过节给职工办酒席、分“花红”,现在也心明眼亮,原来老板给这些小恩小惠就是要自己死心塌地为他卖命,进行更多的剥削,归根到底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恒丰裕绸布店职工方元龙说:“我爷是棉布店员,我也当店员,过去总以为是命中注定,自己命不好只好受苦,现在我弄清楚了,这是受阶级压迫的苦。解放以后生活越过越好,就是因为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打倒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三大敌人。”
忆苦思甜 工作越干越有劲
老店员回忆商店史,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现在,职工中谈阶级斗争,比艰苦朴素的多了;谈吃谈喝,比花钱比阔气的少了。同时通过教育,提高了职工们的阶级觉悟和工作的积极性。许多老职工说:“想想过去的苦,更觉今日甜,工作就越干越有劲。”新公茂绸布店老店员赵铭新,原来留恋过去老板的小恩小惠,工作疲疲沓沓,现在他认清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工作时好像换了一个人。顾客上门不仅热情接待,还拿出自己几十年的业务经验,主动为顾客精打细算,量体派料,介绍各种绸布的保养知识,得到很多顾客的好评。恒丰裕绸布店最近修理招牌,职工们认为当家就得拿出当家的样子来,他们自己动手铲除旧漆,为企业节省了五十多元。青年艺徒纷纷表示:“知道当年学艺苦,生在福中才知福,一定记住老一辈过去的悲惨生活,当社会主义商业可靠的接班人。”有些人主动学习《毛泽东选集》;有些人要求参加共青团。过去乱花钱的青年,现在有钱存入银行。艺徒钻研业务的劲头也普遍提高。许多人提早上班,练习量布、卷布、打算盘,有空就向老师傅讨教各种衣服的用料尺寸和商品知识。他们觉得自己身强力壮,可以多做些事情,遇到店里大扫除、整理商品时总是干在前头。
店史教育也进一步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在回忆对比中,干部和群众一起忆苦,一起思甜,相互受到了教育。中心店副经理、共产党员胡斌,听了许多职工的悲惨经历,很受感动。他也是旧社会棉布店的店员出身,同样受苦受难,这几年当了干部,浮在上面,同群众逐渐疏远了。在提高了阶级觉悟以后,他自觉地检查了缺点,经常下店站柜台和群众一起劳动,而且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群众。新公茂绸布店经理、共产党员马振文,原来对店里比较落后的职工批评多,帮助少,最近主动去找他们进行了自我批评。职工们通过回忆对比,认识到今天的经理同自己是同志式的关系,与当年资本家完全不同,特别是看到马振文态度转变,更受感动,有些职工把自己对领导的心里话讲出来,彼此关系更加融洽。职工之间也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商店里出现了一种阶级友爱、紧密团结的新风气。
目前,提篮桥纺织品中心店党支部在总结前一阶段老店员回忆店史的基础上,正组织他们进一步回忆,再讲、再教育;并准备把店史整理出来,作为今后向职工经常进行阶级教育的教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