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江汉第一米厂领导干部四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劳动在车间里 生活在工人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09
第2版()
专栏:

江汉第一米厂领导干部四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劳动在车间里 生活在工人中
全厂生产水平不断上升,加工能力比一九五九年提高百分之六十二,四年来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比现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还多六倍。
据新华社武汉八日电 武汉市江汉第一米厂的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张时富等三个领导干部,四年多来坚持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职工改进了企业的生产。
现在,这个厂的大米加工能力比四年以前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二,每天能加工大米十一万斤。大米车间的砻谷机和碾米机有了改进,其他生产环节由手工操作变为半机械化操作,搬运粮食用车子代替了肩扛背驮,车间里增加了通风设备。从一九五九年到现在的四年多时间里,这个厂共向国家上缴利润三十一万多元,比全厂现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还多六倍。
记者在这个厂采访,没有看到一间办公室,只看见食堂的一角摆着一张办公桌,那是会计和出纳员工作的地方。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张时富、副厂长刘行山、大米车间主任刘永才这三个主要干部都在车间劳动。张时富是全厂唯一脱产的干部,可是他除了参加上级召开的会议以外,常年参加生产,许多行政工作大部分在车间处理,召开会议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刘行山和刘永才都不脱离生产。他们和工人们住同样的房,吃同样的饭。工人们称赞说:“干部跟我们一个样。”
江汉第一米厂原来生产比较落后。一九五九年,张时富来到这个厂担任领导工作。这个十六岁进米厂做工,有了二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有一个想法:当领导干部,只有参加生产,工人对你才没有顾虑,无话不说;自己才能密切联系群众,领导好生产。因此,他一来到江汉第一米厂,把铺盖卷一搁,就下车间劳动去了。
在劳动中,张时富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厂的领导干部长期没有发现的问题。他和老工人夏家宽一起操作,发觉碾米机有毛病,打开碾米机盖一看,看见转动着的滚筒有一头太大,米流得不畅,出的碎米很多。夏家宽告诉他,这毛病他们早就知道,但是领导上不许工人改机器,自己又不来解决,就一直拖延下来了。晚上,张时富邀夏家宽一起把滚筒的一头改细,第二天,碎米便由每班出两千多斤减少到一千多斤,出米也比过去快了。
张时富接着又同刘行山、刘永才、杨开礼等人一起,查出碾米机滚筒太长和转速太慢。他们从江汉区粮食局找来长短合适的旧滚筒换上,又增加一道送米装置,于是机器的每小时产量就由五千四百斤增加到七千六百斤,每班出的碎米又进一步降到一千斤以下。这消息顿时轰动了全厂,工人们在张时富领导下,这个改革风斗、溜筛,那个改革整理大米下脚的设备,使生产效率显著地提高。
张时富和副厂长刘行山经常教育党员和干部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和工人同在一个食堂吃饭,同在一个宿舍居住。工人们对伙食不够满意,他们就帮助炊事员把伙食办好,做到饭菜品种多样,味道可口,价钱便宜。当地气候潮湿,每逢初夏,张时富领着一些工人家属将工人的床铺板子翻晒一遍。到了秋天,刘行山又带人到乡下挑来稻草,为工人冬季铺床作好准备。在数九寒天的夜里,他们常常跑到做夜班的工人那里去问寒送暖。
领导干部长期劳动在生产岗位上,生活在工人群众中,获得了工人们的爱戴和信任。工人们说:张书记讲的话句句是实,听起来带劲。他有什么号召,工人们都积极响应。
上级批准他们建立酿酒车间,利用米糠酿酒。张时富在职工大会上宣布了这件事,并且说:“兴家如同针挑土,败家如同浪打沙。我们工人自己管这个厂,千万不能有一点铺张浪费”。工人们听了他的话,四处打听,到农村买来了二十四口酒坊不用的旧缸,又到一个废墟上清理出几千块打灶用的砖头。这个酿酒车间原来估计需要花一千多元,结果只花二百四十多元就开工生产了。它从开始生产到现在,已经为国家积累了十万多元的利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