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一百六十多万人在党的领导下喜写新历史 贵州苗家生产发展生活改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10
第2版()
专栏:

一百六十多万人在党的领导下喜写新历史
贵州苗家生产发展生活改善
在国家大力帮助下,新的城市诞生,新的工厂建立,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水稻产量提高,人民收入增加,并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医院。十多年来,共培养了六千多名苗族干部。
新华社贵阳电 解放前备受封建压迫和民族歧视的贵州省一百六十多万苗族人民,以翻天复地的变化结束了他们苦难的历史。现在,在苗族聚居的苗岭山麓,清水江两岸,到处都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
“侗家住水头,布依住坝头,苗家蹲山头”,这是解放前贵州几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大体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苗族人民的苦难比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更加深重。苗族地区虽然有丰富的铁、煤、木材等资源,但苗族人民却只能以木犁耕地,许多地区甚至到解放前夕还沿用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人民过着吃蕨根,盖草被,食无盐、病无医的极其贫苦的日子。苗族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历代反动统治者不许他们说自己的语言,穿自己的服装,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解放前,在一些偏僻的苗族村寨里,很难找出一个初识文字的人。恶性虐疾、天花、伤寒等疫病一发,大批劳动人民死亡。“八月谷子黄,摆子(虐疾)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就是这个“瘴疠之区”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国家深切关怀苦难的苗族人民,每年都拨出大量专款,运来大批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和日用品,帮助苗族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和技术人员,热心帮助苗族人民进行社会改革和建设。国家还在苗族地区设立各种学校,培养苗族建设人材。解放后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苗族干部共有六千多名。这些干部,有的在各级自治机关中担任工作,有的在工业、交通、财贸和文化教育等单位服务。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立了两个民族自治州、五个民族自治县和许多民族自治乡,充分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现在,苗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欣欣向荣。解放前荒草丛生的凯里,在一九五八年时就已成了一座新城,建立了电力厂、造纸厂、机械制材厂、软木加工厂等企业。解放前萧条冷落的小城都匀,目前已建立起钢铁、化工、化肥、纺织、皮革等各种工厂。苗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事业也有飞速的发展,现在县县通了汽车,火车也在一九五八年底就通到了苗家门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交通闭塞的状况。在苗族聚居的广大农村,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化,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水稻平均亩产量,已由解放时的三百斤左右,提高到了四百斤以上。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苗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在解放前以“人无三分银”著称的贵州苗族贫苦农民,现在的收入比解放初期增长十倍,大多数人家有余钱存入银行。过去,苗族人民生病只有求神问鬼,现在县县有综合性的医院,区区社社有卫生院、卫生所、保健站,国家免费为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防治地方病和流行性传染病。各种学校为少数民族子女敞开大门,给予他们种种方便和优待。过去没有识字人的苗寨,现在寨寨可闻读书声了。电影放映网、广播网也在苗岭山区建立起来,大大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苗族人民传统的文化艺术,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也放出了异彩。苗族的民间故事、民歌集出版了,苗族的音乐、舞蹈在舞台上广泛演出。苗族妇女的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被选送到国内各地和外国展览。在贵州省歌舞团里,有苗族的歌手和舞蹈工作者;在贵州大学艺术系里,有苗族的挑花能手担任教师。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受到汉族和各族人民的充分尊重。在“四月八”、“龙船节”和“芦笙节”等重大的民族节日里,当地党政领导人和汉族人民同苗族人民一起共度佳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