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加强作物栽培研究工作的一些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10
第5版()
专栏:

加强作物栽培研究工作的一些意见
陕西省农学会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如何制定和正确运用农业技术措施,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科学。从农业技术改进方面来解决提高农作物生产的问题,是作物栽培学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生产,是作物栽培学的显著特点。
作物生产过程是一个牵涉面广泛的复杂过程。作物栽培学既建立在生物学各基本学科、特别是植物生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又以农业科学的各主要专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各学科有关的研究成果,采用有关的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它是以高度综合性为特点的一门农业科学。
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更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但是,既然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部门,作物栽培学理应成为农业科学中最基本的学科之一。为适应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强作物栽培研究工作是极为迫切的。
尽管作物栽培学为发展农业所迫切需要,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这门学科发展的看法。
有这样一种看法:农民熟知作物栽培技术,没有作物栽培学,农业生产照旧进行。作物栽培研究工作似乎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诚然,我国农民有着无比丰富的经验,必须认真继承。但是,经验还不是科学。当经验还没有被提高到科学的水平的时候,它总不能摆脱其狭隘性与局限性。传统的经验,是在个体经营和手工操作的条件下积累起来的,我们不能仅靠小农经济下产生的经验来解决集体农业的现代化问题。我们要把丰富的群众经验看作是发展作物栽培科学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把经验绝对化。只有把栽培研究和农民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众经验的作用,促进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为农业增产服务。
也有人认为,有肥有水就能增产,关键不在技术问题,从而否定加强作物栽培研究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肥、水、动力等基本生产条件,远不能满足要求,成为农作物产量不高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这是实际情况。但是,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影响的。把现有的每一分物质条件运用在最恰当的地方,发挥它最大的经济效果,有赖于作物栽培研究的加强。运用先进技术,在现有条件下取得较高的产量,也就为改善生产条件准备了物质基础。单靠粪大水勤而没有正确的技术指导,并不能得到高产,有时反会减产。随着党的大办农业,集中全党全国力量支援农业的方针的深入贯彻,今后农业生产条件将会很快得到改善。如何正确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当然是作物栽培学的严重任务。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制造什么样的机械、化肥、农药,办什么样的水利工程等问题,也要参考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成果,予以正确解决。
对于开展作物栽培研究,还有一种畏难情绪。我国农业地区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作物种类繁多,栽培方式又因自然条件和农作制度的不同而极其多样,作物栽培研究的主要对象又是一些技术问题,它的成果不像肥、水、品种、机具之作为生产资料的显而易见。加以栽培研究要求广泛的理论基础,原有的研究经验也极为不足,这就加重了作物栽培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是由于这样,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必须予以加强。栽培研究固然有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攻克任何科学堡垒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应该看到发展作物栽培学的有利条件。这一学科的内容复杂,底子薄弱,正是天地广阔,大好的用武之地。回顾十三年来已经取得的成绩,更应当增强信心,知难而进。
还有一种看法,在表面上并不否认作物栽培科学的重要性,但是要求过高过急,不切实际,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这种看法单纯强调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以为理论研究不能解决生产问题。他们感到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很难抓住,但对如播种期、播种量这类一般技术问题又觉得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抓。其结果或者是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或者是标新立异,把研究工作引向歧途。作物栽培学既要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也要解决各个栽培环节的一般技术问题,以及栽培学理论问题。过去在这三个方面都已取得了成绩,事实俱在,人所共知。加强新方向的探索也是必要的。但是,新的方向和惊人的成果,产生于大量的平凡劳动中。在科学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应该丢掉那些“终南捷径”、一步登天的幻想。
不论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或者从栽培研究的现状来考虑,都必须加强作物栽培研究工作。这应当作为讨论解决作物栽培研究工作中现存问题的出发点。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作物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这些环节的某些部分也是农作学(轮作耕作学)、农业化学、农业土壤学、农业气象学、选种与良种繁育学、农业机具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究竟什么是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呢?一类意见认为,既然作物生产的许多技术环节已经有其他学科在研究,作物栽培就应当主要研究从作物播种到收获的栽培管理措施。甚至认为,田间管理中的肥、水、耕作及病虫防治也都有专门学科在研究,作物栽培就只应当着重研究有关播种的各个技术环节。这样,分工明确,便于着手研究。反对者认为,作物生产是一种连续性的、综合性的生产活动,不能机械割裂。把作物栽培研究局限在上述极其狭小的范围之内,不能有力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它的作用,不利于它的发展。
第二类意见认为,应当从生产实际出发,研究一定地区、一定作物的综合栽培技术。甚至认为,作物栽培应当包括农作学、农业化学以至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似乎作物栽培学是有关研究作物生产的各个学科的总和。这样,生产上有什么大问题就研究什么大问题,有利于科学为生产服务。反对者认为,研究工作应当正确对待从生产出发和从学科出发的问题。上述提法没有充分体现作物栽培学的学科特点,不利于各个学科的分工协作;要求过高,不适合作物栽培研究发展的现实状况,也不切合研究人员的现实水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应组织农业科学的各个学科分工协作加以解决,不可笼统地交给作物栽培学。
第三类意见认为,作物栽培学的基本任务是,在深入揭发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栽培技术,为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并通过栽培措施控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更能适应外界环境,以协调作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而经济地运用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社会生活需要。根据上述任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一)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二)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三)作物栽培的技术措施。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在某项具体研究课题中可有所侧重,但不能孤立,必须体现这三方面内容的密切结合。
考虑到作物栽培的研究内容既不可局限于某几项栽培措施,也不能包办作物生产上的所有问题,所以一般同意第三种意见。有人强调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应当是三项研究内容的中心环节。有人认为,上述三项研究内容固然是统一的整体,但各项研究内容也应当是相对独立和相当丰富的。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不论中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关于作物栽培措施,既应当研究单项措施,也应当在研究单项措施的基础上研究栽培措施综合运用的规律。我国关于农业“八字宪法”的内在联系及其综合运用的规律已做过一些研究。某些农谚和古农书中对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措施已作了概括。这些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不论中外,过去对栽培措施的个别环节研究较多,各项措施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作用则研究得很少。而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措施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原有的基础也是很可珍贵的基础。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似不应作为作物栽培学的一项独立研究内容。因此,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应当是:结合分析作物生长发育的外界环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以及作物栽培技术措施运用的规律。特别是应当从作物生长发育和栽培措施的联系方面开展作物栽培研究。
作物栽培学和研究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其他学科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甚至在课题设置上,作物栽培学和其他学科存在着某些交错,这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例如,作物栽培学和农作学关系至为密切,但也不能混为一谈。
作物栽培学对于作物生产的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对于农业“八字宪法”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研究。它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区别在于,它是从生物学角度,即从作物对栽培措施的要求和反映来研究这些措施的。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采用的方法,虽然比较广泛,但主要是生物学的生长发育理论和方法。它所研究的对象不为某种特定的单项措施所局限,而是研究各项措施及其综合运用的规律。其他学科一般主要研究作物生产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特定措施,它们的研究角度、依据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和作物栽培学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总之,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作物栽培学和有关兄弟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它应当向有关学科提出要求,并归纳、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这些成果在作物栽培中的运用。但是,这种归纳、综合过程仍然是根据它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独立研究的过程,不能把作物栽培学看作什么推广性的学科。
如何选题是作物栽培研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难问题之一。的确,作物生产的技术问题,千头万绪,复杂多样,常使栽培研究难于抓得准,以致举棋不定,搞搞停停,影响栽培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我们建议在选题时考虑以下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首先研究解决作物增产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要看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是广阔的,有关运用栽培措施的原则和理论基础的研究,也应适当安排。但是,这种理论研究应当是解决面临的生产问题和科学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不能漫无边际。
(二)从作物生产过程的普遍联系和全局观点着眼,针对生产关键,根据可能条件,选择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性的具体问题着手。避免大而空泛,或者枝节零碎,也不能专求新异专抓冷门,克服大问题啃不动,小问题看不上眼,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实际出发,从本作物栽培研究的现状、本单位的研究条件和分工协作情况出发,既可侧重于栽培措施和作物生物学规律的某些方面,又可侧重于某项具体措施,或侧重于栽培措施的运用原则,不可执一而论。
当前可就以下几方面进行选题:(一)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的合理使用,发扬我国精耕细作传统的机械化栽培,以及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要重视研究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以密切适应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二)突破当前限制作物增产稳产的关键性问题,如不同地区的抗旱保墒、抗盐、抗寒保苗的栽培措施等,这类问题因地、因作物而异。(三)个别栽培技术环节,如播种、施肥、灌水技术等。这类问题研究已久,但仍不够系统和深透,并且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其他新技术的推广,这些技术的运用还应不断发展变化,仍有必要深入研究,长期积累资料,探讨其合理运用的原理原则。(四)主要作物的高产规律,高产条件下作物群体发展规律及其机制,以及限制作物高产的关键问题如稻麦倒伏等。高度集约性是我国作物栽培的传统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这类问题应给以适当安排。(五)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如作物器官形成规律及其生理、生化基础,农业“八字宪法”的内在联系及其综合运用的规律等。

作物栽培研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与具体研究任务相适应的途径和方法。
总结群众经验,是作物栽培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研究途径。近年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多停留于群众经验的记录和描述,一般还不够深透。农民经验中有许多是关于不同作物栽培特点,关于栽培措施运用规律的深刻认识,极为宝贵。有些也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有片面的成分。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鉴别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上升到科学的水平,作为发展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基础和源泉。所有各项栽培研究和成果推广,都要密切结合群众经验,从群众经验中找到启发和帮助。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吸取研究外国的先进栽培经验和研究成果,特别是着重从那些单位面积产量高、栽培集约的国家吸取经验。
近几年来,许多省份都曾结合主要作物的生长季节,进行了丰产经验总结工作。这对普及研究成果,摸索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和交流有关学科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多偏重于高产经验的总结,有的取材较为粗糙,有的失之于一般化。今后应当改进方法,提高质量,根据研究工作和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
结合研究工作,普及推广科学成果,培养丰产典型,也是近年有成效的工作之一。这种做法使科学工作密切结合生产、结合群众、结合推广,值得加以肯定。但过去和研究机构内部的研究工作结合不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不能作为栽培研究的普遍方法或者主要方法,甚至认为基本上应属于技术推广,谈不上研究。但是,栽培研究者关心成果推广,参与一定的推广工作,对支援生产和开展研究都是有利的。在当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培养“样板”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要看到,培养典型也还不等于科学研究,更不能代替科学研究工作,推广工作和研究工作毕竟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
近年,在研究主要作物高产规律的过程中,发展了综合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围绕一定的产量指标,或者围绕某个具体问题,综合研究技术措施的运用及其理论基础,有利于从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把握它的本质,应当得到更为广泛的采用。当然,单项研究仍然是重要的研究方法,而且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二者应该密切结合起来。
实行调查研究、田间试验和生产试验相结合,是大多数栽培研究所必要的。生产试验应当是研究机构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与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应当在不同地区、在接近生产的条件下进行,较一般田间试验的面积要大一些,类似于品种区域试验或品种生产试验。这种试验尤其适于研究栽培措施在不同条件下运用的规律。
要继续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决不能把栽培试验简单化,把栽培试验归结为一些供试验处理的对比,把成果归结为试验数据的罗列。要重视研究和推广工作中现有的生产条件,以使研究成果能够在生产中和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得到正确运用。为此,也有必要广泛运用形态、生态、生理、生化和同位素等现代科学方法。但是,不能忽视研究工作中的精粗结合,不能夸大现代科学方法的作用。这些方法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要求更高的条件,而且现有经验也不足,应有重点地采用。如果试验地不均匀,取样误差大,任何方法也难于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甚至完全无济于事。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的地位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丰富的,研究途径是广阔的。抓不住问题,摸不着途径,一方面是由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更重要的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成果估计不足,以及在工作上的知难而退,在研究内容上的划地自限。这些问题必须在经过讨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解决,特别是在加强作物栽培研究工作的实践中解决。
(本文根据陕西省农学会一九六三年年会讨论的结果写成,执笔人许志鲁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