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开会和哲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10
第5版()
专栏:

开会和哲学
王哲民
开会同哲学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尤其是研究日常具体工作问题的会,既不讨论像精神和物质这类抽象的问题,也不谈天下大事,同哲学似乎更不相干。其实不然,人们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支配下进行的,哲学就是支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的观点和方法。会议,这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复杂过程,它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等等,而人们的这种认识活动,是不能离开认识方法的,即不能离开认识论和辩证法。因此,研究具体工作的会虽然不讨论哲学本身的大道理,但是它却一点也脱离不开哲学。
会要开得好,首先是问题要提得准确、恰当。所谓问题提得准确、恰当,就是说,提出的问题是从实际里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是同群众的要求相一致的,而不是违反群众意愿的。我们的许多会是这样开的,因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会尽管问题讨论的很充分,定的计划和方案也很具体,但由于问题提得不对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开会提的问题不恰当,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参加会的同志不了解实际情况,只是凭主观想像确定问题。这些同志或者是不懂得问题应从哪里来,或者是懂得这个道理而实际体现不了。另一种是有的同志虽然了解实际情况,但是他们认为,既然工作是人做的,而人做任何工作都是先有目的和计划,那么人们在确定做什么和怎样做时,只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这样,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就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显然,这些同志还不懂得问题应当从哪里来,也就是说,弄不清认识同实践、精神同物质的关系。不错,人在做工作之前,要有一定的目的、计划和方案等等,看起来似乎是思想在决定一切,其实不然。人的目的、计划和方案这类精神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主观自生的吗?不是的。目的、计划和方案等等只能从实践中得来。当然,人们可以从书本上取得知识,但书本知识也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人就不能呢?这不能从思想本身得到说明,而只能从思想同现实的关系上加以说明。就是说,凡是合乎客观外界规律性的认识,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不可能。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得来,只能从社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得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道理。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在实际工作中才有可能正确地给自己提出任务。
当然,仅仅懂得问题从哪里来,还不一定能准确、恰当地提出问题,因为正确的判断是来自对现实的正确分析的。例如,有的同志在会上提出的问题确实反映了实际情况,但是他们讲的却是些零零散散的材料,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原来,这些同志没有把在实践中感觉到的许多零散的材料,在脑子里进行一番分析,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而由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性,当然是不容易的,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有时甚至被假象所掩盖。例如,反映社会阶级关系的阶级斗争,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人的行动不仅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而且它的表现方式和实际内容,一时的和长期的,可以是不一致的,特别是那些被打倒了的剥削阶级分子,往往表面上“很规矩”,甚至表现“进步”,但是暗地里却做坏事,搞阴谋。对此,如果不善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善于透过它的表面现象看到它的本质,即使天天看,也不一定看到阶级斗争。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却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要深刻地认识事物,在认识上需要经过一个深化的过程,即将通过感官反映到我们头脑中来的感性材料,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由现象向本质的飞跃。
仅仅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能够从现象到达本质,而不能从许多事物中找出主要的和带关键性的,也还不能完全做到准确、恰当地提出问题。因为在一个会上企图解决很多的问题,胡子眉毛一把抓,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好的。那些讨论很多问题而又没有中心的会,往往是由于到会的同志不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矛盾分析,就是说,分不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非主要矛盾,分不出什么是主流的东西、什么是非主流的东西。这种会即使对每个问题讨论得都很透彻,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开会时,正确地提出问题,需要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也是如此。
首先从会议的开法来看。譬如两个会都讨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问题。一个会的开法是:先由会议主持者作动员报告,然后形式主义地讨论一下,如果大家所表示的态度是一致拥护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这样),就算是解决了认识问题。另一个会的开法是:首先初步地摸一下大家的认识,然后通过领导带头或典型示范的方法,启发大家进一步暴露思想,随后放手让大家讨论,讨论后把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细致地系统地深刻地分析,最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这种分析变成群众的认识。我们说,前一个会的开法有一个缺点,就是会议主持者没有从干部的思想实际出发,没有掌握解决矛盾必须首先揭露矛盾的方法,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干部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不太正确到比较正确,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思想斗争过程,也是认识上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反映这个过程,认识上的一致只能是表面的、形式的。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干部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认识一般是:开始时有些怀疑,不相信劳动同工作能结合得起来,经过实践和教育,慢慢地才认识到劳动对工作的好处,再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从阶级的角度比较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就是说,认识到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于保证党的正确领导,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对我们的侵袭,巩固无产阶级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加强民主专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认识的发展当然不是平静的,而是经过了思想斗争,即从怀疑到相信,从认识劳动对工作有益到提高阶级觉悟。我们说,后一个会的开法是成功的,是因为它符合干部思想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说,会议的主持者不仅从干部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揭露干部思想上的矛盾,而且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矛盾的基础上,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解决矛盾。这种会议的开法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
其次,从讨论问题来看。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讨论同一个问题,开始大家的认识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经过反复交换意见,才达到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看法。为什么会有认识上的差异呢?原因是很多的,如经验不同、觉悟不同、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熟悉程度不同等等,但是看问题的方法是否对头,是产生意见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一个人看问题的方法即思想方法对头,就是说他能够运用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也就有可能准确、深刻地判断问题。而当人们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有差别时,就自然会产生对问题的认识上的分歧。
可见,开会讨论问题是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作指导的。但是分析问题并不是开会的目的,把问题研究清楚是为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我们知道,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不仅要考虑客观条件,而且要考虑主观条件,不仅要考虑有利因素,而且要考虑不利因素。订计划时,只根据客观条件,不顾主观条件,或者只根据主观条件,不顾客观条件,在工作中必然会发生偏差。同样的,只强调有利因素,不注意困难,就会产生急躁冒进的倾向;而只强调困难,不注意有利因素,则是右倾保守思想的表现。很明显,工作上“左”的或右的倾向,都是同阶级立场问题或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有关系的,而主观性和片面性实质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点,它们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不相容的。
订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既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发展为质变,而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又有若干的阶段,那么工作计划就要有阶段有步骤。那些缺乏明确的阶段、步骤和过程的计划,不仅说明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认识的不深不透,而且说明没有掌握实际工作的辩证方法。饭要一口口地吃,问题也要一批批地解决,企图一口就把饭吃饱是不可能的。当然,计划要有步骤,工作要有过程,并不是对本来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不去积极争取。既要遵循客观过程稳步前进,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制订任何计划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是主观同客观相互之间的辩证法的实际运用。
总之,人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个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是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支配,就要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会议上的正确认识同错误认识的矛盾,反映着唯物论同唯心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
此外,应当指出,任何的会议都还是思想活动的过程,会议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能由会议本身来检验,而只能在实践中检验。如果把会议同实践联系起来看,那就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把工作中看到的问题拿到会议上研究,这是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按照会议制定的计划和方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简言之,工作、会议、再工作……,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而每一次的从物质到精神或从精神到物质,都是认识上的飞跃。掌握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实际工作有巨大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