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服务门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12
第5版()
专栏:

“服务门第”
新华社记者 许京龙 广西日报记者 丘延致
广西柳州市有一个普通的家庭。这个家庭有七口人,除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外,其余五人都在服务行业工作。
家长蒋瑞荣是招待所的服务员,他的妻子张桂珍是一家副食杂品商店的送货员,儿子明奇和女儿明秀是理发员,儿媳彭翠英是一家冰室的营业员。人们谐趣地称他们是“服务门第”。不过,人们夸得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人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新家风。
家风,得从家事谈起。四年前,女儿明秀初小快毕业了,关于她的前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作了十几年理发师的儿子明奇,主张让妹妹去学理发,他说:“手艺就得从小练,人小心专,容易学到手。”母亲张桂珍却有点顾虑:“小妹仔去干摸头摸脑的事行吗?”左右邻居有的又说:“学理发有什么出息?还是读书好!”父亲则支持儿子的意见,说:“哪一行都是为人民服务,人家嫌这行,我们不嫌。”明奇更兴奋地说:“姑娘学理发,再合适也没有了,现在已经有很多女同志当了理发员。”
老头和儿子一席话说动了这位母亲。征得学校的同意,明秀第二天就跟着哥哥去学理发的手艺了。
开始,明秀一边作老师傅的“下手”,一边学技术。为了练好使用剃刀的腕子功,她把自己的两个膝盖刮得火辣红肿。当她开始独立操作时,因个子小,要站在小板凳上才够得着顾客的头发,有些顾客就不愿意到她的位子上来理发。但是她并没有灰心,她想起父亲的教导:“干那行,要爱那行,精那行。”她看电影、在街上走路也注意研究女同志的发型;老师傅怎样根据顾客的脸型,为她们设计好看的发式,她都一一记在心里。
一九六一年,明秀满师了。她满心喜悦地踏上工作岗位。但有一次,在理发室当主任的哥哥分配她到集市上去给农民理发,她和另一些女理发员一样撅着嘴,表示不大愿意干。这些情况引起了父亲和哥哥的不安。父亲对明秀亲切地说:“我们送你去学手艺,不是要你去挣好多钱,而是要你好好为人民服务。”哥哥也说:“为人民服务是不讲场合的,到集市上去摆摊设点为农民理发是一件光荣的事,有什么难为情呢?”明秀听从了父兄的教导,愉快地提着理发工具到集市上去了。
这种要好好为人民服务的新家风渗透在全家每个人的平凡劳动中。蒋瑞荣担任招待所服务员工作,有十个年头了。大家都称他为“百管老人”,澡堂忙了,他就去帮助烧锅炉,清洁工不在,又去打扫厕所,洗衣组活多,便去帮助洗衣,理发班人手少,他又去打杂。一次,他听到住在招待所的客人反映大伙房的开水有油味,不好喝。没有几天,在招待所的旁边出现了一个简陋的小草棚,里面安着烧开水的炉子,大家说这是老蒋办的“开水供应站”。从此,大家不再喝那种有油味的开水了。招待所的睡具,过去都请人拆洗,每次要花二三十元。蒋瑞荣觉得太浪费,就去找所长说:“往后交给我洗,保证洗得干干净净!”
“那不太劳累你老人家啦?”所长说。
“人民需要的事,我什么都愿干!”老人响亮地回答着。
从此这位老人又包下了拆洗睡具的工作。
“人民需要的事,我什么都愿干”的格言,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家风。这点,在大儿子蒋明奇身上更显得突出。
蒋明奇是在柳州市最大的一家理发店“新经泰”服务。近几年,这家理发店的流动理发组,足迹踏遍了柳州市郊和附近一些农村。“到农村为农民理发”这个主张,是蒋明奇提出来、而且他自己也是第一个带头下乡的。下乡理发,当然比店里辛苦。一次,路上遇到一个看水田的农民要理发,他就搬块石头作凳子,弯下腰给他理起来;农民在菜地劳动,他便在菜地旁边给农民理发。他说:“农民进城剃头,会耽误生产,我们多走点路,为他们服务,就能让他们多干些活,这不是对农业的支援吗?”农民也都说:“新经泰”来农村理发,又便宜又好,真是难找!
在柳州市一些医院、托儿所和幼儿园里,也经常有“新经泰”理发员的足迹,他们在病床前为病人理发;在托儿所为抱在手上的小孩理发,哪里有顾客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去。在蒋明奇的领导下,这个理发店服务的地方很多,早就不只是那间理发室了。
这个家庭的这种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家风是怎样形成的?
解放前,蒋瑞荣失了业,前妻在逃难中被日本鬼子枪杀了。他们父子俩到处流浪,过着求乞的生活。父亲托人介绍明奇去一爿理发店学手艺。在几年的学徒生活中,他忍受了无数的欺凌。淘米烧饭,抱小孩、洗尿布,看门守夜,什么沉重的劳动都压在他身上,稍一不慎,还要挨打受骂。老板负了债,就把他当作理发工具一样去顶过债。在旧社会里理发这一行是被人轻视的,大家叫他是“剃头佬”。
解放了,明奇也像千千万万受苦的人一样解放了。他成了一个人民的理发员。
可是到一九五六年,干了十几年理发的蒋明奇,忽然不想再干这行当了。他觉得理发总有点低三下四,对社会贡献不大,应该去干“大”建设,作个“正式”工人才有前途。他回了家,参加了街上劳动队,打算等待时机,进工厂或去铁路局作“正式”工人。
这份心事,很快让父亲和服务公司党支部知道了。父亲对儿子说:“做人不能忘记过去,要饮水思源。”党支部书记姚洪福也找他谈心:“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需要的工作,都有出息;新社会不同旧社会啦!”父亲和党支部书记的话,引起了这位青年的沉思。他想到新社会确实和旧社会不同,大家不再叫他“剃头佬”了,亲切地称他是同志,理好发付了钱,还向他道谢。他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了根本变化,想到理发这一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从此,他把理发这一行当真正看作是人民需要的工作,是美化人民生活的光荣职业。他白天热情地接待顾客,晚上进业余文化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水平。他的妻子彭翠英,也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服务行业。
这一家人,由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都分别得到了党和人民多次给予的荣誉。蒋明奇曾先后被评为市、自治区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了六十八次奖励,两次到北京出席先进工作者会议。蒋瑞荣自一九五三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向是本单位的先进工作者或“五好”职工。张桂珍也多次被评为本单位先进工作者。蒋明奇、蒋瑞荣和彭翠英都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本报作了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