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欣聆评弹多新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13
第6版()
专栏:

欣聆评弹多新声
洁泯
近几年来,苏州的评话弹词,已逐渐从江南的天地走出来,慢慢的向天南地北传送,为别地方的人喜爱起来。实在说,这一门说唱艺术,确有一股魅人的力量。它之所以让人耐听,想来原因非止一端。它的说表工夫,层次明白,十分细到,表述人物,刻划入微,说它有相当强的文学性,大约是并不错的。至于它的独特而具有江南风味的唱调,荡气回肠,委实是婉转动听得很。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来评弹有着很大的革新。例如,唱腔流派的纷呈,是一个革新;对于传统节目的去芜存菁,进一步推陈出新,是一个革新,而最大的革新,还在于评弹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题材的节目,这些节目中,有不少同传统节目一样的好听,一样的受人欢迎。这就使得这门曲艺直接地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作出了十分可喜的贡献。
如今苏州人民评弹团在北京的演出,其中就有不少很好的现代题材的节目。照我看,这些节目的艺术效果,恰如一个短剧,或者一个短篇小说一样。它的叙人述事,绝不枯燥,人物是极活动的,一段故事,芟翦枝蔓,情节紧凑,干净利落,结构是称得上严谨的。演唱者说到紧张处,让人凝神屏息,说到激动的地方,也不免赚人热泪。这一次说的几段故事,大致都很成功。其中尤其出色的是《红色的种子》中的一个片断《假夫妻》。演唱者把王老二母子二人的苦况,表演得很真切,不论声音和动作,颇能传出劳动人民朴实可亲的气质,爱憎分明的感情。看来演员们对农民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不熟悉的。在演出中可以看出,不仅仔细地学了他们的动作、言笑,重要的是抓住了他们内心的感情。例如说,农民是爱惜自己的粮食的,然而他们更加热爱的是革命事业,当王老二母子俩知道华小凤并非是五担谷换来的妻子时,急跳如雷,但是知道对方原来就是日夜盼望的新四军,惊喜之余,不禁挺身而出,把她掩护起来。这里,把敌占区人民对于革命斗争的向往之心,党和人民的感情,揭示得十分真切动人。这段书,从误解到道明真相,曲折离奇的情节,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也由此抓住了听众的心。
自然,生动有趣的要算《八个鸡蛋一斤》这一段说唱了。它巧妙的是通过一对莱亨鸡引起的种种矛盾,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叶老太太的放鸡、失鸡,媳妇的误捉,引出了黑嫂嫂丢鸡失蛋的事;叶老太太的鸡在田间吃食,又引出了黑嫂嫂的变无理为“有理”,矛盾重叠,处理得极巧妙,表演中,把叶老太太息事宁人的个性,媳妇锋芒逼人的面貌,黑嫂嫂调皮落后的一股劲儿,刻划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到最后弄明白田间吃食的鸡并非是叶家的,黑嫂嫂的鸡,也不是叶家媳妇所捉的那一只,至此,黑嫂嫂终于理屈而认错。一场鸡的纠纷,绝非街坊间的那种无谓争吵,而是一场爱惜庄稼,保护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这一段饶有风趣的说唱,实在是一个很值得称赞的节目。
还有,像《搏斗猫岭山》、《一顿饭》等节目,在说唱艺术上,都各有可取之处,不消说,这都是经过了听众不断考验之后,才保留下来的。从故事本身说,《一顿饭》的悲苦虽足以感人,但倘能加强一点斗争的气氛,再有一番充实,恐怕会更加生色。《风雨桃花洲》是一则说得有声有色的好评话。它的特色是全仗说表,从动作表情,语气口吻等来表现不同的角色。
评弹中现代题材节目的出现,表明它有着宽阔的路子。可以想像,现代题材节目像传统节目一样,经过群众的考验之后,一样可以成为千锤百炼的保留节目。但自然,一方面这是艺术上的一个开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去粗存精,才能使节目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继承传统也是要紧的,可喜的是,如今演出的演员,差不多说唱俱佳,都有一番功夫,但是新节目考验的时间还不很长,在个别地方,说表方面还有松散之处,唱词上似乎还可以编得好一点。
此次几位老艺人演出的传统节目,都是经过了几十年说唱的好书。徐云志说《三笑》中的一段《追舟》,妙趣横生,内中船夫唱的几则山歌,清丽动听,很能传出江南水乡的一片情调。徐调的唱腔,是独具一格的,音调婉转,口齿缠绵,有如流水潺湲。周玉泉在《托媒》(《文武香球》中的片断)中显出了这位老艺人独有的幽默风格,尤其是,他用了表演艺术中夸张的方法,描摹董文、董武二个人,颇见工力。魏含英说唱《珍珠塔》中的几个片断,清新而流畅,也是久已脍炙人口的好书。自然,这些传统节目,可以看出这几年来又经过了不少的提炼,去糟粕,存精华,现在不独在说唱艺术方面更臻纯熟,内容上也日益趋向健康而有益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