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农业技术接班人 江苏一些人民公社有计划地教育回乡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15
第2版()
专栏:

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农业技术接班人
江苏一些人民公社有计划地教育回乡知识青年
据新华社十四日讯 记者张丽君报道:如何教育回乡知识青年学习老一辈的耕作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农业技术接班人,并且依靠他们来推动农业技术改革活动?在记者访问江苏省某些地区几个人民公社的时候,感到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民公社各级领导干部的面前,引起了应有的重视。
无锡县胡埭公社曾经在真言大队十六岁到二十五岁的二百五十七名知识青年中摸了一下底,大部分人对插秧、耕田、堆稻垛、扬场等四十五项农业技术活都很不熟练,缺乏基本功。通过排队摸底,领导心中有数。公社党委便在干部会、党团员会和老农座谈会上,广泛宣传培养农业技术接班人的重要意义,要求大家采取亲教亲、邻教邻、能者为师的办法,组织和领导青年一代认真向父辈学习,把自己锻炼成各项农业技术活的“全把式”。很多六七十岁的有经验的老农成了拜师活动的主要对象。
学习的方式是口授和手传、上课和田间操作相结合。适应农时季节的需要,做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现在,胡埭公社已经有一千多名知识青年拜了三百六十多位老农为师。今年仅仅是师徒们进行小麦试验的“样子田”就种了一千三百多亩。
拜老农为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武进县洛阳公社采取的是老农顾问团的形式。公社一级有老农顾问总团,生产大队有老农顾问团,生产队有老农顾问小组。总团由公社党委书记挂帅,实际上是帮助公社在生产上出谋献策的组织。顾问团也要为大队出谋献策,但是更具体的任务是根据农时季节,由老农轮流向青年讲授技术课。生产队的老农顾问小组则结合日常生产活动具体指导青年学习农活技术。
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地运用现有的技术力量来传授农业技术,也是一项有效的办法。盛产棉花的启东县惠和公社就是聘请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在业余技术学校里向青年传授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
惠和公社的业余技术学校是从第五生产大队开始办起来的。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赵斌认为,要把生产搞好,既要学习老农的传统经验,又要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新技术从哪儿来?向上级要技术员,没有那么多,只有自己培养。他要求县里派来试点的四个技术员担当起培养第一批技术力量的任务。于是,业余技术学校就应运而生。
参加业余学习的学员都是根据成分好思想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热爱劳动等三个条件认真选拔出来的,四十四个学员中,平均文化程度是初中二年级,没有一个文盲。年龄都在十八岁上下。
在今年麦收以前,业余学校都是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上课。两次技术课,一次政治文化课。麦收开始,进入大忙,业余学校仍然坚持每周一次,没有停顿过。
这个业余技术学校以学习棉花栽培技术为主要内容。从三月份开学以来,已经系统地讲了棉花备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培养管理、防治病虫害、精收细拾等二十多课。同时,配合生产季节的需要,还补充讲授一些其他作物的栽培技术。
现在,这批学员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今年在棉花选种时,学员们坚持把全大队一万四千斤棉籽按标准进行了粒选。他们在今年的早期治虫工作中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从记者所到的几个地方看来,过去那种单纯学文化的业余学校比较少了,代之而起的是这种既学政治、又学技术和文化的业余技术学校。现在,惠和公社十七个生产大队都打算像第五大队一样,办起业余技术学校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