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谈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养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17
第5版()
专栏:

谈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养鱼
钟麟
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每天有大量的污水排出(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般说,每人平均每天的污水量约有一百公升,依此计算,一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天排出的生活污水量约有十万吨左右。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矿物、有机物和细菌等污染质。这些污水如果不加处理就排入河湖等天然水体,那就会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而不能供饮用和工业用。因此,依照卫生防疫要求,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时应该设法加以处理。
污水处理的方法,根据设备的繁简,一般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种是利用近似于天然条件进行生物处理,如灌溉场和养鱼池等。另一种是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处理,如高负荷生物滤池和曝气池等。前一种方法,特别是用来养鱼,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省基建投资和处理费用,而且可以增加一笔相当可观的收益。后一种方法不但设备投资大,管理费用高,而且污水中的宝贵物质也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能被水生低等动物、藻类和细菌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据科学分析,每人平均每天排到污水中的有机质约有30至50克,氨氮7至8克,磷1.5至1.8克,钾3克。这些混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当排入鱼池经过稀释并获得氧气之后,就被大量的细菌和藻类迅速地加以利用。细菌利用有机质进行大量的繁殖。在繁殖过程中,它把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盐类如硝酸盐和磷酸盐等,并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又为藻类——浮游植物创造了极其越优的繁殖条件。藻类大量繁殖起来后,由于光合作用的结果,池水的溶氧量又迅速地增加起来,这样反过来又为细菌、低等动物和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由于细菌和藻类的强烈繁殖,鱼池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获得了丰富的食料(后两种生物以前两种生物为饵),从而也相应地大量增殖起来。简单地说,由于污水中营养物质的不断补给,池中各式各样的生物都旺盛地繁殖起来,而这些生物都是我国著名的饲养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鳊、鲮等的直接间接饵料;池鱼有了丰富的饵料,产量就能迅速提高。
上述原理实质上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也是一个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强度和速度受许多环境因素,如溶氧量、水温和光照等所制约。一般说,在溶氧量高、水温高和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它就进行得快,鱼产就可以增加;在相反的条件下,它就进行得慢。
污水养鱼的方法并不复杂。首先,在生活污水比较集中而又没有有毒的工业污水排入的地方选用一些鱼池,或在洼地上修建鱼池,面积从几亩到几百亩,水深从几十厘米到十多米都可以。放养种类一般是,每亩放养白鲢200到400尾,花鲢200到300尾,草鱼100到200尾,青鱼30到50尾,鲤鱼60到100尾,华南各省另放养鲮鱼700到1000尾,其他地区则放养鲻鱼或梭鱼400到600尾。为了充分利用水中的肥分,并解决池鱼的青饲料供应,可在池中培植浮萍、满江红和瓢莎等水生植物。
污水养鱼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地掌握放入的污水量,因为它既要求较大限度地利用污水量,又要求每时每刻所放入的污水量不应超过池水的自然净化能力,否则,池水将会被过份污染而引起整个生物学过程的失调,甚至引起池鱼窒息死亡。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在水温20度,污水的生化需氧量为100毫克/立升时,每昼夜放入的污水量约为(鱼苗池)池水2.5%左右。例如,广州流花湖(面积400多亩)每昼夜放入的污水量,约为湖水1.5%左右。这仅是一个参考数值,因为各个鱼池的生态条件以及各地的污水成分和浓度是有差别的。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应根据下面各个因素灵活掌握污水量:
(一)池水溶氧量:它不仅是一个支配池水生物学过程速度的重要因素(在常温下),而且是一个能直接影响池鱼安危和生产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池水溶氧量高,可多放入一些污水,反之就少放入一些。为了很好地掌握这个环节,应认真摸出每个鱼池在纳入污水前后溶氧量的一般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来决定放入污水量。由于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池水溶氧量的最低值通常出现在黎明前,这时的溶氧量如果不低于1毫克/立升,一般说,池鱼是没有危险的。一般的简单观测法是,根据池鱼在黎明前有否浮头来判断池水的溶氧量,因为家鱼一般在溶氧量1毫克/立升左右时开始浮头,低于上述数值,它们就会出现严重的浮头并常带来危险。
(二)池水和污水肥度:如果池水肥度高,主要指标是有机物耗氧量超过40毫克/立升时,应减小放入污水量。如果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高,超过150毫克/立升时,也应节制污水注入量。
(三)生物量:如果池水生物量大,水色深浓,透明度低,这表示池水肥度偏高,也应减小放入污水量。
(四)天气:天气晴朗,光照量大,可稍增加污水量;雨天或气压低时,应减小污水量。
总之,掌握污水量应从全面考虑,灵活应用,并坚持少量频施原则。施放时间一般以上午九时到十二时为宜。
污水养鱼在国内外已试验成功,在生产上已行之有效。例如,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广州市建设局曾用1.1市亩的小池进行试验,在三个月时间内,亩产达535市斤。天津水产研究所利用184亩大面积进行生产,年亩产平均1360市斤。今年广州市建设局以400多亩的流花湖进行生产,每天放入(处理)的污水达几千吨,目前生产情况良好,丰收在望。
利用生活污水养鱼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饲料,增加鱼产品,而且可使污水获得净化。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污水进入鱼池前,生化需氧量为130—180毫克/立升,大肠杆菌数为22×105个/毫升;污水经过鱼池处理后,在出水口处,生化需氧量为6.7毫克/立升,没有检查出大肠杆菌,净化效果十分良好。
我国对污水养鱼具有许多优越条件,如具有许多能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名贵养殖鱼类,有丰富的鱼苗资源,有良好的养鱼传统经验,以及有充沛的热量等。这是一个有利无弊的新兴事业,应该积极兴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