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点子”从哪里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20
第2版()
专栏:短评

“点子”从哪里来?
山东省莒县爱国人民公社社长吕鸿宾今年深入生产队参加劳动的时候,有的人有过这样的议论:吕鸿宾是著名的劳动模范,生产经验丰富,无需再参加生产劳动,只要能给生产队多出些点子就行了。甚至以为,如果他因为参加劳动影响了工作,那是“得不偿失”的。
劳动模范或者县、社的领导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后究竟会不会“得不偿失”?所“得”的是什么?所“失”的又是什么?他们参加劳动以后,出的“点子”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所谓得失,无非是指会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顾局部,忘了全局;所谓生产上的“点子”,无非是指针对发展生产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而想出的主意、办法、方针、计划等等。吕鸿宾在今年八个多月的劳动中,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通过劳动实践,吕鸿宾给生产队也给整个公社出了出色的点子,解决了这个公社近几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提高产量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劳动实践,他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提高了,生产经验更加丰富了,有关全社增产的关键性问题解决了;他所失去的,只是少开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少订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少做一些空空洞洞的报告。得失相抵,好处甚多,“得不偿失”的担心,看来完全是不必要的。
但是,人们原来的那种担心不是完全没有来由的。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由于对领导工作、领导方法的一些陈旧的看法,有些人不知不觉把工作和劳动对立起来,把局部和全局对立起来。有些人习惯于把开会、订计划、作报告当作首要的领导工作,而不很熟悉、或不很懂得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在和群众一起劳动中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对于基层干部或劳动模范来说,在劳动中进行工作,通过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他们是深有体会的。吕鸿宾不正是这样做的吗?
从吕鸿宾的实践活动中,还使我们再一次温习了这个真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得到提高。劳动模范的生产经验,首先是从生产实践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生产实践中,他们比别人付出了更加辛勤的劳动,他们又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因此,他们的劳动就比别人更加出色。在领导生产、组织生产的时候,他们就比别人有更多的发言权,在解决生产斗争中各种矛盾的时候,一般来说,他们就比别人有较多的办法,能多出一些“点子”。
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给农村工作干部和农业劳动模范提出了不断学习的任务。由于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光凭过去的经验是出不了许多“点子”的。必须像吕鸿宾那样,不断地参加生产实践,探索和解决当时当地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吕鸿宾的经验说明了:有一定的生产经验的劳动模范和基层干部,通过不断地参加生产实践而更加丰富他们的认识,及时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计划和方案,通过这些计划、方案的实施,一次又一次地变革现实,他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化,他们在生产中出的点子,也就愈来愈多,愈来愈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