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拆迁志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20
第6版()
专栏:

拆迁志喜
梅原
在报上看到上海著名棚户区——闸北蕃瓜弄拆迁改建、居民迁入新居的报道,我这个解放前曾久居上海的人,在万分喜悦之余,禁不住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我有一位上海的工人朋友,解放前曾在他那里住过几天,所以对当时上海工人的居住情况,也略知一二:矮小的木板房、污浊的臭水沟、烟雾腾腾的工厂区、衣衫褴褛的孩子……。这一切,和那些洋大人、“高等华人”们的整齐、干净、宁静、有着花园和漂亮的小洋房的住宅区,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
但我接触的这位工人朋友的居住条件,还算不得是最为低劣的。如果我们当时更深入地到那些外国“租界”边沿的棚户区去走走,那么,我们就会真正接触到人间的“十八层地狱”。在棚户区里,有的一家子住在一条臭河浜的一艘小木船上,有的六七口人挤在一所以茅草、苇席、木板、洋铁皮搭成的破烂棚户里。这些棚户,人要弯着腰、甚至爬着才能进去。而里面,往往只有一张双人床面积大小的以稻草加破棉絮的地铺,旁边放着一些破锅烂碗之类的家什。这些,就是一个码头工人或者人力车工人、三轮车工人的全部家当!据统计,解放前上海棚户约有二十万户左右,居民将近百万人。以报道中的蕃瓜弄来说,面积只有七万多平方米,住的却有二万人,居住密度之高,真是惊人。解放前繁华的上海十里洋场,有的是高耸入云的大厦高楼,有的是川流不息的汽车,有的是灯红酒绿的酒吧、舞厅,但这只不过是殖民者和中国阔佬们荒淫无耻的场所;它的另一面,却是眼泪、失业、饥饿、疾病、死亡的非人生活!有时反动的市政当局,或者为欢迎帝国主义分子的观光,或者为接待最高统治者的视察,借口所谓有碍观瞻和整顿市容,也曾拆除某些地区的棚户,但拆而不迁,棚户居民因此而流落街头,铺的是地,盖的是天,连狗舍勿如的棚户也无权居住!往事如烟,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一个怎样的世界啊!
解放了,寒夜终于变成了阳光灿烂的春天。一九五一年,我从外地去上海,那时虽然还来不及把大多数棚户拆迁改建,但臭河浜已经不再那么污浊和臭气熏天了;棚户区有了自来水、电灯设备、公共厕所、下水道;棚户区的道路,也不再见到堆积如山的垃圾了。以后听说,上海每年都拆除一些棚户,建造一批工人新住宅。著名的曹杨新村就是其中之一。先前在棚户、木板房、小阁楼里生活着的最贫苦的劳动者,现在变成了这里的住户。中国劳动人民,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懂得我们的党,是在怎样关心而且切实地改善着他们的物质生活的。
在我们新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在逐步提高。我们目前有着和先前有天渊之别的幸福的个人生活,以后也还要更加改善。但是,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是那样贫穷、落后,反动派留给我们的,是如此一副烂摊子,完全改变它,使我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过上十分富裕的日子,需要长期的艰苦劳动。“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就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原则。倘若把这二者颠倒过来,变成“生产长一分,福利长一寸”,那么,就会因此而减慢我们建设的速度,归根到底,最后也还会减慢我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一个有着社会主义觉悟的人,那是把它放在工作和劳动之后的。因为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的全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翻身解放的阶级弟兄。即以我们目前的物质生活来说,比之过去,比之他们,不知已经好了多少倍。革命的无产阶级懂得,个人的幸福,只能寓于集体的、阶级的、国家的幸福之中。
上海棚户区的拆迁改建,也是对年轻一代的生动教材。广东海陵岛在建设渔民新住宅,拆迁渔民过去住的“棚仔”时,当地领导同志建议他们保留一幢,作为“展览品”,好让以后过不上“棚仔”生活的年轻人去看一看——看一看我们劳动人民的先辈,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想一想这生活又是怎么样才能得到改善的。这是一个好建议。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幸福的年轻朋友们啊,你们看了这些“棚仔”,该如何记住它们,去走你们未来的道路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