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9阅读
  • 0回复

勤奋俭朴的一生 纪念徐悲鸿先生逝世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0-27
第6版()
专栏:

勤奋俭朴的一生
纪念徐悲鸿先生逝世十周年
吴作人
从我开始学艺的一天起,就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先生勤劳刻苦、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当时他初从国外归来,住在上海的一所里弄小屋子里,生活非常朴素。他虽然在南京的大学里任教,但是他宁愿仆仆沪宁道上,用主要的精力和田汉、欧阳予倩同志一起开展南国社的艺术活动。他在南国艺术学院义务任教时,热心带动学生进行创作,恨不得立即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青年一代。《田横五百士》就是在这时开始画的。他把住所权充画室,画布直接钉在墙壁上,我们几个青年帮助他放大勾稿。屋子小,光线暗淡,但是环境不好并不妨碍他工作。为了节省模特儿用费,好些朋友和学生就当了他这幅画面里的人物形象。他常告诫我们要抓紧时间,不要因为等待条件,荒废了学业,而辜负了青春。
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住的是六层顶楼,十分简陋。在巴黎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些虽然设有电梯的公寓,房东也不让住顶楼的穷人享受坐电梯的权利。那时靠国家公费的留学生,连日常生活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常常影响学业。遇着这种时候,徐悲鸿先生有一个办法,就是专心致志于功课,以克制饥寒。在他的素描题字上,还可看到他所身受的痛苦。后来他还说过一个自己的切身体验,他在挨饿的时候感觉特别敏锐,吃饱了反而迟钝;巴黎这样的“花花世界”里,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滋味的。徐悲鸿先生的治学经验是“穷而后工”,他的奋发图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争气,要为穷苦的中国学生争气,为祖国争气。他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今天还值得我们钦佩。
徐悲鸿先生常说,聪明才智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勤奋。他除了在巴黎美术学校完成课业以外,还到达仰的私人画室学习,他以铁杵磨针的毅力磨练了他的造型技术。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他的不少素描,多数就是在课外画的。从他数以千计的写生习作看出他在长时期的艺术学习中,付出过像所有成功的艺术先辈所做过的艰苦劳动,表现出他过人的毅力。确实的,艺术锻炼要不是“循规蹈矩”日积月累,就做不到得心应手,就提不高表现的能力。
勤奋俭朴的作风,在徐悲鸿先生中年成名以后仍然一贯保持着。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的生活和学生一样,他和学生一起吃饭,睡的是双层铺,上层是助教的铺。为了腾出地方来画画,后来又睡在临时搭的小阁楼上,国民党对一个教授的待遇,由此可以想见。但是,徐悲鸿先生并没有因此而对教学和创作有所懈怠。他每天一早到教室,一边教课,一边作画,还要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巴人汲水》、《侧目》、《懒猫》等很多国画,都是在教学中创作的。他教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加强感受,并立即把它表现出来。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一个人如果四体不勤,决无成就。他对学生能力的高下,并不强求,但对懒惰则深恶痛绝。学生如有不完成作业的,他必严肃地给以批评,如不听从,就给以纪律处分,决不迁就。他甚至身在海外时期,以及后来在病中,还诲人不倦地用信札鼓励学生来督促学生努力用功加强艺术修养。
大家都知道,徐悲鸿先生教学极严,而最严的是学习态度。他勤学苦练的劳动态度,不论是要求自己或要求别人,都是一点也不放松的。若论徐悲鸿先生的个性,也有奔放不羁的一面。他是有守有为的,对治学是如此,为人亦如此。人们看他所画的奔马,就感到有奔放不羁的感情。这些马都是不带缰辔,只有《九方皋》上的那匹马是例外。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这匹骏马反而带有缰辔的呢?他说:九方皋是识马者,马亦如人,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
徐悲鸿先生自奉极廉,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宁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买珍贵的图书,甚至以高价买油画原作。他对美术收藏所费很多。他个人生活是很刻苦勤劳,珍惜公共财物。但是对朋友,对艺术事业,却是从不吝啬的。
他如果能活到今天,在新的条件下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而他过早地逝世了。他逝世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深切悼念他。展读他的信札,回忆他当日的音容;他过去所做的巨大贡献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榜样,是我们应当永远怀念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