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得与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03
第2版()
专栏:

  得与失
  本报记者 周永康
上海被服二厂五十多个干部,从参加劳动到现在,差不多快有七个年头了。回溯到七年以前,当时不少人对待干部参加劳动的意义,像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是理解不深的。有人公开表示过下面的看法,有人暗地里这样思忖过:
“劳动一天半日,也不过多出几件产品而已!”
“干部坐办公室,不是职责分工么?”
“有空就干,没空就算!”
“如果干不过工人,脸上多不光彩!”
归根究底,是一个意思,叫做“得小失大”。
然而,经过七年的劳动实践,干部们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又失掉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从几个干部的身上来寻找答案吧!
  (一)
一天,工厂党委副书记孟庆禄到第二车间参加劳动。当时,车间工人正在开展分秒必争的劳动竞赛。一个女工忽然发现墙上的电钟慢了,随口对孟庆禄说:“看,钟不准了,你去拨一拨。”这一声使唤,孟庆禄心里骤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当时他来不及仔细思索,就搬了条凳子,站上去把钟拨准。不久后的又一天,孟庆禄跟一个老师傅当助手。老师傅站在梯子上说:“快把鎯头给我。”孟庆禄一时没听清楚,给了他一圈电线。老师傅一看是线圈,忍不住粗声粗气地说:“你怎么这样马马虎虎!”这个责备,又一次在孟庆禄心里引起了一阵不舒服的感觉。当时他也没有去想它,马上把鎯头递给了老师傅。
事情过后,孟庆禄仔细一琢磨,暗自吃了一惊。过去,他在这个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再早几年还是这个厂的工人。大家对他十分熟悉,平时相处很随便。为什么当了党委副书记,对工人们的坦率使唤和批评,就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思想波动呢?难道当了工厂的领导干部,就只能指挥别人,而不能受工人的指挥了吗?他想,这不是一种脱离群众的苗头又是什么呢?如果再有几年不和工人一起劳动,碰到这样的事情恐怕要更不习惯、更不痛快了。从此,孟庆禄更加注意参加劳动。
多年来孟庆禄一直保持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和工人群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现在,工人仍像过去一样,经常到他家里,畅谈到深更半夜,谈生产、谈思想、谈生活,使孟庆禄在做领导工作时更加心中有数。工人对他十分关心。有时他晚上出去开会,衣服穿得很单薄,工人就把自己身上的毛线衣脱下来,硬要他穿了才让他出去。
如果说孟庆禄在当党委副书记初期,曾经有过一些脱离群众的思想苗头的话,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劳动,就像日常掸除灰尘一样,失去了这个思想苗头,得到了工人更深的信任。
  (二)
第二车间党支部书记徐锡生,也是一个工人出身的干部。一九六○年以前,他是一个生产小组长。由小组长到党支部书记,对徐锡生来说,工作变化是不小的。劳动和工作有没有矛盾的问题,在他心里折腾起来。
劳动,对徐锡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今年三十七岁,劳动了二十多年。他所担心的是不能把劳动和支部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始因为没有经验,厂里有什么劳动,他都跑在前面。厂里盖房子,要拉砖头,他去;夏天来了,他到工人宿舍去打扫卫生,到车间给工人送毛巾;哪个组里缺人,他就顶上去。可是,支部工作没有很好地展开,有的小组的问题长期解决不了。是什么原因呢?仔细一想,是过去的劳动和工作结合得不太好。自己既然是车间党支部书记,就要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眼,有目的地参加劳动。他想到了始终没有去劳动过的第二小组。这个小组只有十多个工人,比别的组少一半。平常别的组缺人,还要到这个组来临时抽人。据说这个小组的问题比较多,工人的生产情绪不高。究竟为什么,不清楚。他觉得这是当时自己应当去工作的地方,于是有意识地到那里去劳动。
在劳动中,他发现小组长对小组人员不固定有意见,说工人流来流去,小组的成绩别人看不到!车间领导上只关心另外十个组,……小组长的意见对组里工人自然有影响。在支援别的小组时,他们认为反正是临时帮忙,自己再卖力,做出些成绩,还是算作人家小组的,因而情绪不高。留下来的工人,有的也劲头不足。
徐锡生在劳动中摸清了问题,同时认清了应做的工作。一天,组里接到一批比较复杂的产品,出了一些次品。徐锡生就抓住这件事,跟小组长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
“我们这个小组,出次品是难免的事。”小组长说。
“为什么?”徐锡生追问一句。
“小组人手少,流动性大,做不出什么成绩来!”
“这样的看法不全面。第二小组支援了其他小组,使那十个小组的流水线保持正常生产,这不正是把方便送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吗?怎么能说做不出成绩呢?你们这样做,是为了整个车间,也是为了整个工厂。工厂完成任务,就有你们小组的一份成绩在内。”
第二小组的工人,听徐锡生这么一说,心里想通了。从此,哪个组要人,他们二话不说,马上就调。留下来的人,情绪很高,努力生产。不到几个月,小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后,徐锡生用同样的办法,在参加劳动的同时,解决了不少生产上和群众思想上的问题。
徐锡生坚持参加劳动的得与失是什么呢?很显然,他得到了做好支部工作的经验,失去了那种害怕工作与劳动结合不好的矛盾心情。
  (三)
技术科科长邬荣昌,原来是一个技术助理员。他在一九五九年下半年被提升为科长后,到车间参加劳动时,心里常常显得很紧张。不久,他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有一天,他到第二车间劳动,代替第五小组一个工人缝口袋边。
邬荣昌坐了下来,车一开动,缝纫机上的针头在他眼前飞快地闪动着。几十件衣服的袋口缝好后送给验收员。验收员双眉一皱。原来,有几件的袋口缝毛了,要退修。“技术科长也出次品啦!”这事情很快就传了开来。
邬荣昌今年四十一岁,干裁缝工作已有二十八年。这一次问题出在哪里,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以前用的缝纫机都是平车,脚慢慢地踏,手慢慢地送,最快车速每分钟也不超过一千转。而现在的缝纫机全安上了马达,一踏电门,一分钟就四千转,手里的布刚刚碰上针尖,就呼的一下子被“拉”了过去。缝笔直的还好,缝那些口袋、领子,转弯抹角很多,实在快得难以控制。
为了这件事,邬荣昌心里非常不安,很难为情。有几天,工人下班了,他一个人跑进车间,去摸索那些新式缝纫机的使用方法,暗暗下功夫。谁知,还是出了次品。
其实,出次品要退修,在工人中也是常有的事。邬荣昌出了次品,工人说过就算,可是他总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验收员也对他说:“科长呀,你还是在科里坐坐吧!你动动脑筋,出出主意,怕比你缝几件衣服,作用要大得多,假如出了次品,更划不来。”
想来想去,邬荣昌终于发觉自己的思想不对头。他想,正因为不懂,跟不上,更应该坚持劳动。从此,他在劳动中,虚心向工人讨教。工人看他没有架子,他问什么,给他谈什么;有什么问题也向他提出来。
邬荣昌抛弃了怕丢面子的顾虑,劳动时就专心了,结果技术水平很快提高,又从生手变成了熟手,而且及时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最近工人告诉他:过去用的线都是六十支的四股线,后来改用四十二支的三股线,钱可以节约一点,但是机器零件损耗增加,缝纫时断线多,产品质量也不好。邬荣昌了解了这个情况,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恢复使用六十支的线。从这里可以看到,邬荣昌坚持参加劳动所失去的是什么,所得到的又是什么。
  (四)
供销科的两位副科长,有一段时间对参加劳动的事情,有一些烦恼。他们认为工作忙不过来,想劳动也抽不出时间。
这个厂的采购工作的确很繁重。有时今天拿到订货合同,明天就要采购材料,后天就要投入生产。科里外勤干部只有三个人,要买的除了大宗的棉布毛呢外,还有包装纸盒,各种线和扣子等等。因此,这两位副科长常常感到工作和劳动有矛盾。他们常想:“总不能因为缺少一种材料耽误全厂的生产。劳动对我们来说,不是主要的。”
采购干部到底有没有时间参加劳动?问题的答案,终于在去年采购五百米卡其布这件事情上找到了。
这五百米卡其布本来是不需要采购的。当时供销科的干部只翻翻库存的账册,就认为仓库里没有卡其布,于是派了两个干部出去采购。两个人从这家工厂跑到那家工厂,从公司仓库跑到棉布商店,两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头绪。一天,全科干部到仓库参加劳动,忽然在一堆布匹中间发现有一批卡其布,拿出来一量,八百多米。这件事引起了供销科的干部们深思:平时总觉得参加劳动没有时间,这次白白跑了两天,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不了解家底,就是问题的所在。这几年来,被服二厂生产不断发展,物资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加强,有许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了。如果仓库管理工作做得好一点,减少差错和徒劳往返,那可以挖掘出多少时间的潜力啊!供销科干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决心通过参加劳动,来彻底摸清库存情况,整顿库存物资。从此,仓库面貌大为改观。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劳动,他们在日常的采购工作上,也找到了不少改进方法和节省时间的窍门。他们考虑到,为被服厂服务的毛纺厂、纺织厂、纸盒厂、商标厂,不在同一天休息,就把和这些协作单位联系的工作排了一个队,免得白跑。每一次去,事先还用电话和对方取得联系,然后再上门接洽。他们还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跑中午不休息的百货公司、五金材料商店,采购线、扣和各种机械零件。这样合理安排以后,工作效率提高了,时间也比过去多起来了。以前,科里两个副科长,一个星期抽一天时间劳动还感到“紧张”,现在平均每星期有一天半到两天的时间参加劳动了。
劳动,把这个科的管理工作促进了一步,把几个干部的业务水平提高了一步。这就是他们从劳动中得到的,而他们失去的是那种心中无数、忙于奔跑的作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