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高邑动员儿童入学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3-14
第4版()
专栏:

  高邑动员儿童入学经验
高邑教育科
去年秋后,太行区高邑全县平均经常到校儿童五千七百六十八人,占全县学龄儿童百分之六十四点五,个别村达到百分之九十,比秋假前入校的多了一倍以上。这样的成绩是怎样得来的?首先是宣传了新的教育方针,结合检查过去教育工作上的偏向,向群众作公开的自我批评,使群众相信我们真是办学,如东张村、中韩、万城、西塔影、寺马闲等村庄,都是在群众大会上和家长会上检讨了过去教育工作上的偏向,宣传今后要加强文化教育的新教育工作的方针,教员同志在会上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保证叫学生识下字)。并从群众痛苦的历史(过去不能上学)、新旧社会对比上,及社会发展前途上来说明上学的重要,儿童到校后,即组织学习,以实际效果打破群众顾虑。车站在开家长会时,叫一个八岁才上学一个月的学生演习写字(写十五个),别的学校也同样叫学生写字,拿回叫家长看,校内设成绩展览处等等,来转变对学校的认识。家长看到成绩,就自动送子弟入校。再给学生解释打通思想,使其自觉入校。
其次调查研究了解儿童家庭困难,寻找原因,结合群众切身利益打通思想。儿童不入校的原因不同,必须进行具体调查研究,然后针对家长具体情况打通思想。中韩村的女生王金凤,家中只母女两人,种地十一亩,家里全凭这闺女劳动哩,没入校。教员就亲身到她家去动员,她母亲正在织布,一说叫她上学,就说:“没空,认不了个字,光扭秧歌。”先生就耐心给她解释:“你织下布卖布,认不得票怎办?叫孩子上学,认了字,卖布多么好呢!”又说明现在的新方针,保证叫孩子识下字。王金凤母亲听见这样说,马上停止织布,马上叫金凤上学去了。
再次,有计划,有重点动员儿童入校,还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首先应了解儿童不上学原因,具体作动员后,先把好动员的动员到校,巩固起来,用这批学生学习的亲身体会再叫他们动员别的。这样学生就多起来了,还有一点,就是各校建立了正规制,从实际行动中使家长认识今天办学比过去认真,如各校均建立了点名、请假制度,为了防止学生逃学,和家长商讨共同规定了由家长来请假,有的学生会也制定了入校公约,保证遵守校规。各校教学方法也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河头村早上拾柴,南邱村也规定拾柴时间,都对儿童上学起了保证巩固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