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化装、光线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07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化装、光线及其他
我是一个放映员,多年来流动在广大农村,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和农村观众的一些反映,对电影艺术的一些问题提几点意见,供电影工作者参考。
一、舞剧片的形式新颖,完全依靠表演把剧情传达给观众,这比优秀的故事片毫不逊色。但由于是哑剧,没有对话,因此看完之后,对于剧中人的姓名不容易搞清楚。因此,在制作舞剧影片时,最好能通过几个主要镜头,介绍一下主要人物,像《宝莲灯》的作法就比较好。
二、关于片名的问题。《槐树庄》、《李双双》、《地雷战》等影片,片名短,通俗易懂,农民群众可以一口叫出。但有些片名太长,意思也过于含蓄。如《春风吹到诺敏河》、《扑不灭的火焰》就是这样。时间虽然过了三年五年,只要提起《扑不灭的火焰》中的蒋二蒋三,群众记忆犹新。但如果要说出“蒋二蒋三”这部影片的片名,很少人能做到。
三、关于剧中人的外部形象。《槐树庄》中的郭大娘给人的印象很深,老地主崔老昆的丑恶面貌也留下很突出的印象,这都是成功之处,但也有其不足之点。例如李满仓和他娘的扮相,看起来年纪差不多,有的观众开玩笑地说,李满仓大概是个“后娘”吧!
四、对于摄影的光线与录音、音响效果问题:《风雪大别山》是部好影片,但是,由于光线暗,声音又小,在小型放映机上放映效果较差。群众说我们放映员“偷工减料”了。类似这样的影片还有。希望以后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光线的亮度与声音的强度。
五、字幕的设计既要艺术又要大众化,《锦上添花》的人物介绍和片头字幕设计得很好,因而很受欢迎。许多影片一开映就是一大篇字幕。群众反映说:“一看电影,先就是白字,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看啥?”《暴风骤雨》的字幕出现是由小到大到无,速度较快,来不及细看就滑过去了。
  山东菏泽县电影队
茹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