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千里寄草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16
第2版()
专栏:

千里寄草药
内蒙古日报记者 林国远
今年三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收发室收到一封人民来信。写信的是北京市京西木城涧煤矿工人廉明。他的爱人脖子上长了一种疮,久治未愈,全家人都很着急。后来听说呼和浩特市附近,有一种“狗舌头草”能治此病。他想托人采集,但在呼和浩特市无亲无故。后来全家人研究决定写信给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收发室,请求帮助。
信很简短,只有一百来字,但反映了廉明和他的一家人的焦急心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它像每一封人民来信一样,受到负责同志的重视。市人委办公室领导人责成人民来信来访科协同收发室办理这件事,早日把“狗舌头草”寄去。
收发室的两位通讯员、共青团员杜树承和刘少文都表示:“虽然从未同廉明同志见过面,但大家都在建设社会主义。他家里的人有病,也像我们自己有病一样。既然远道来信,我们一定要帮助他解决,不使他失望。这事就包在我们两人身上吧!”他们和人民来信来访科副科长、共产党员王清祥,以及在解放战争中失去一条胳膊的收发员、共产党员刘永旺一起研究。有的说,“狗舌头草”可能就是“拔灯灯”,叶子像锯齿,抓断了流白奶。有人说不是。研究了一阵,“狗舌头草”是什么样子还是弄不清。王清祥主张,不管怎样,先找。不懂,问群众,群众总会知道的。
远方的朋友急需这种草,当时呼和浩特还相当冷,草还没有长出来,怎么办呢?杜树承忽然想起:离他家不远,有个收草站,草堆里都是去年打下的草,里头可能夹有“狗舌头草”。第二天,他在送信途中路过收草站,说明来意之后,收草站的工作人员答道:“这里收下的野草倒不少,只是牲口不吃这种草,收草站也没有收。”
刘少文也向人家打听,得到的回答是:“这种草挺多,就是现在还没有长出。”
不久,呼和浩特的天气渐渐暖起来了,田野上绿油油的,各种野草都冒出来了。杜树承到郊区送信,每到一处便打听“狗舌头草”。有一天,他送信路过什拉门更,看到在绿茵茵的菜地旁,有一群社员正在休息,便上前打听。一位老大爷问道:“你要找的就是往脖子上贴,治一种疮的那种‘狗舌头草’吧!这不愁,附近挺多!”说完了就向渠垅走去。杜树承也跟过去。野草刚刚长出来,乍看起来,好多草的外形差不多。老大爷耐心地教杜树承辨认和区别各种野草,终于找到了红根、大叶子的“狗舌头草”。
杜树承高兴极了,立即动手拔,不到半个钟头,便装了鼓鼓的一提包。他回到收发室,向大家报告:“‘狗舌头草’找到了!”
市人委办公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王兴成还是不放心。他说:“要寄,就要准是‘狗舌头草’。要是寄错了,可不好。”
后来杜树承接连问了七八个本地人,都肯定这就是“狗舌头草”。
他们把“狗舌头草”晒得半干,连同一封热情的信,一起寄往北京。这时离廉明来信只有一个月,俗话说:“千里寄鸿毛,礼轻人意重”。这包“狗舌头草”虽只几两重,却表示着一片深情。
廉明爱人用这种草治疗后,病情一天天好转,目前已痊愈。廉明写了一封信登在九月的《人民日报》上,信里写道:“我爱人提及此事,感激得泪水夺眶而出。我们全家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才有这种阶级友爱;才有这种新的人和人的关系。”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