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华北人民解放军中的文化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3-15
第4版()
专栏:

  华北人民解放军中的文化活动
张晋德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建设新中国的。”(毛泽东)华北人民解放军和其他解放区的兄弟部队一样,从来就遵循着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以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来教育自己的部队。有人说:解放军就象一所大学校。其实它比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更广泛,更实际。他们在学习中,人人是学生,同时也是先生。也就是领导上一再倡导的“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路线。领导上就这样运用群众的智慧、发明和创造,来教育群众。
现在介绍一下华北人民解放军创造的最普遍而最有效的几种文艺活动。
一、门板报
门板报采取墙报形式,不过它不贴在墙壁上,而是张贴在活动的门板上。它象轻骑部队一样,非常简单、方便。部队一到宿营地,就在本单位集中的场所,竖起一块门板来,把大家写的稿子,经过支部或编辑主任看过,修改一下错字和别字,贴在上面,就“出版了”。它的编辑部,一般都以连队支部为核心组成:政治指导员是报社社长,掌握报纸中心内容和全盘工作;全连队的战士,都是它的通讯员和读者。
门板报的内容和形式都很自由,不管是一件事、一个问题、一个意见、对一个同志的表扬和批评,都可以写,写成快板、诗、三字经、梆子腔、二簧调、坠子、鼓书或画成画都可以。会写的就自己写,不会写的说出自己的意思找人代笔,大家在休息时间合伙写,你一句,我一句就凑成了一篇稿子。用四方纸,三角纸,长条纸都能写稿。报的名子可以根据连里的中心工作和稿子的内容随时变换,有:决心报、苦练报、劳动报、立功报、投弹报、模范报、行军报、战斗报等等。门板报放的位置也不固定:开饭时就把门板报抬到饭厅里,游戏时就抬到操场上,行军时不能用门板,就把报分散贴在一些同志的背包上,边走边看,作战时就把门板报抬到战壕里,只要一有机会,战士们就都聚集在门板报的前面,各班争先读自己的报。有说有唱,有时还带表演。大家都爱看爱听。
门板报及时和有力地进行表扬与自我批评,用以推动工作。某部十二连连长张申明同志在门板报上写了一篇“我连马上要补充一批新解放战士,大家都来想办法帮助他们。”随即各班及个人就订出巩固和帮助新战士的具体计划。某营通讯班张良臣,很调皮,外号叫“火里蹦子”,班里人都对他有些意见。有一次行军,别人脚上打了八个泡不坐车,他好好的就坐在车上了。宿营时,魏得胜和卢玉山两人合伙画了一张漫画在门板报上批评他,画的是一辆大车,让一个小兔子拉着,车上坐着个小孩,嘴里吐出一口气说:“我叫火里蹦子,我好坐车。”从来不红脸的张良臣,看到这张画以后脸红了。第二天打××车站时,他自动送信十几次,还背下伤员一名,改正了他那“吊儿郎当怪吃香”的思想。
二、枪杆诗
枪杆诗类似快板,不过比快板短小、精干,因为它代表着战士们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常把它贴在自己的枪托上、炮身上和各种武器上,故而得名。
枪杆诗的字句长短不定,只要恰当的说出了战士自己的心意,便可构成一篇。如贴在步枪上的:“三八枪,擦得好,瞄准敌人跑不了,看见一个打一个,又缴枪来又缴炮。”贴在机枪上的:“马克辛机枪如条龙,打起仗来它冲锋,这次再能打得好,庆功会上立大功。”贴在小炮上的:“我的炮,为革命,打敌人,立功勋。”贴在手榴弹上的:“手榴弹,十二两,投出去,炸得响,管叫敌人把命丧。”炊事员扁担上的:“小扁担,两头尖,一头油,一头盐,菜饭做的香又鲜,战士吃饱打的欢。”有些战士把自己的立功计划也用枪杆诗的形式写下来,贴在自己的饭包上。
枪杆诗自产生以来,已经出现了千百万篇,每个部队,每个战士,都有自己的枪杆诗;到处都可以出版,到处都在流传。它,简单、朴素、顺口、容易记,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蔑视,和坚强的胜利意志。
三、兵演兵
“兵演兵”,这是战士们的戏剧活动。解放军里虽然有不少的剧团、文工团,专门从事戏剧工作,给部队巡回公演。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部队扩大了,便感到剧团太少。在此情况下,有的部队便组织战士们自编、自演、自看的晚会。结果,演出的效果很好。因为真人演真事,战士们看起来是非常熟习而亲切的。所以战士们都爱演,也都爱看。这样一来,自编、自演、自看的“兵演兵”运动,便在部队里普遍的开展起来。
“兵演兵”的编演,多采取集体讨论的方法。大家商量确定要演编某一件事以后,演员尽量找当事人;台词由演员自己负责编。于是,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对答起来,就成了戏。有时根本没有编写过程,一开始就排演,经过多次排演,定型了,再把台词记录下来,就成了剧本。
“兵演兵”的选材,开始只是一般的表扬模范,教育落后。以后便有意识的结合着连里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练兵、行军、打仗等,找出典型的事迹编演出来,对部队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某部二连在练兵中演出了“田介臣投弹立功”,七班战士石柱子看后,每天有空就到村外投弹。他说:“我一定要超过田介臣,我也要象田介臣一样成为演剧中的人物!”某部在诉苦运动中,有一个连把他连里的大功臣罗坤华自小在地主家受苦,被蒋军抓去当兵,解放参加我军后,英勇杀敌立大功的历史及其模范事迹编剧演出,许多观众都哭了。并且异口同声的说:“这比上课还强,咱可闹清什么叫阶级了!”解放战士郭永德等,哭得最厉害,他们说:“血海深仇,只有在解放军里才能报,捉不住蒋介石誓不回家。”因此掀起学习罗坤华的热潮,罗坤华受到表扬,自己也更努力了。
四、战场传单
解放军在对大城市实行围困的时候,大批的部队便长时日的处在生活单调的战壕里,他们特别需要文化娱乐。门板报可以抬到战壕里,但是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看起来太拥挤,不适于分散隐蔽的要求。于是在战士中就发展了许多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中以快板最流行,他们把一切的生活、学习和战斗经验都用这种形式表达出来。这时,领导上便有意识的组织和吸收战士们的创作,分别印在小纸片上,再散发到战士群里,就成了“战场传单”。
“战场传单”其实就是分散开来的门板报,不同的是经过印刷,形式更加整齐好看,战士们也就更加喜欢它。特别是那些关于对付敌人新式武器的办法的传单,到时候真能顶用,差不多每个战士都能背下来。比如:晋中战役中,某部新战士李红银在冲锋时中了敌人的黄磷弹,他就连打了几个滚,还有一点没有熄,又急忙把衣服脱下扔了,结果没有受伤。战斗结束后,他一回来就说:“传单上说的办法就是灵验,我中了黄磷弹,照着传单上的办法做了,一点也没受伤”。
“战场传单”的特点是更紧密的配合着战役的发展,及时进行着政治动员和军事技术的教育。跟着军事情况的需要,及时出现了各种传单。
综合以上各种部队文化活动,都具备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为兵服务,而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士兵编写、士兵阅读、传诵、歌唱的。其形式是短小精悍,简单朴素,多种多样,为战士所喜闻乐见。尤其是充满政治内容,并紧密的结合部队的练兵、诉苦、行军、打仗、立功、表模等每一个运动,积极的起了推动作用。这便给我们部队文艺工作者解决了部队文艺工作上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部队文艺工作发展的方向问题;二、是文艺工作如何服务于政治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