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6阅读
  • 0回复

柔石烈士的两封狱中遗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17
第6版()
专栏:

柔石烈士的两封狱中遗书
丁景唐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怀着沉重的悲痛,铭记了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流血牺牲的左联五烈士的光辉事迹。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提到了柔石烈士囚禁于龙华牢狱中的两封遗书。现已查实,这两份富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文物,经三十余年之久,完好地被保藏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
今年四月末,笔者在北京访问中国革命博物馆时,承几位同志的热忱接待,得以见到了访求多年的柔石烈士第一封狱中遗书。怀着对先烈的敬意,同志们细细地鉴览着展示在眼前的烈士狱中遗书。
柔石烈士的第一封狱中遗书,原件为一张6厘米×19.5厘米的白纸,正反面都有铅笔字迹。纸色因年久已变焦黄,铅笔字迹也因年久而模糊。信纸上下端贴在一张约莫十六开大小的宣纸的右边偏中地位,而左边是鲁迅亲笔端正地书录的柔石遗书的正反面内容。可以看出这张宣纸显然是经过鲁迅精心设计的。柔石原信的右半纸边,有撕去一半的痕迹,留有一些字影。
柔石烈士第一封狱中遗书的正面,写着:——
×兄: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
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
上了镣,开政治犯以来上镣之纪
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
狱,书店事望兄弟为我代办之。现
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
告大先生望大先生勿念,我等未受
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大先生
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
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背后的原文: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这第一封狱中遗书,写于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四日。距烈士们被捕后一周,信的内容曾被鲁迅引录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但信中的三处“大先生”都由鲁迅改为“周先生”,又原件“此事可告大先生〔;〕望大先生勿念”句中无标点“;”,也系鲁迅所加。“大先生”是鲁迅先生家庭里的亲切称呼,他的周围的亲密战友也习惯地用这样亲密的称谓。柔石从囚牢中寄信称鲁迅先生为“大先生”,更是充满了尊崇和敬爱的深意。
柔石烈士在这封信中心情很平静,想在狱中跟殷夫学德文,并记惦着鲁迅的安全。他在信中转告鲁迅,请鲁迅宽心。尤其可贵的是他的革命的忠贞,决不连累同志和友好,因此信中示意:“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大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寥寥二十个字,充分表达了柔石烈士坚定的革命立场。
但,正如鲁迅所分析的,“他(指柔石烈士)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提及的“可惜我没有抄下”的狱中的第二封信,还是被保存了下来,现藏上海鲁迅纪念馆。信是柔石烈士牺牲前二天(二月五日)从狱中托人挂号寄至
“闸北横浜路景云里二十三号”一位同乡的。这封信是柔石烈士的最后绝笔,也是用铅笔写在一张三十二开大小的白报纸上,并未破残,字迹也比第一封信清楚。信的内容如鲁迅所记的,和第一封信有些不同,反映了狱中的饥寒交迫生活。信上说:“在狱中已半月,身上满生起虱来了。这里困苦不堪,饥寒交迫,冯妹脸带青肿,……”信末又提及“《丹麦小说》请徐先生卖给商务”。署名“雄五日”。这本《丹麦小说》,后来查明就是烈士牺牲六年后,于一九三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丹麦短篇小说集》,署了金桥、淡秋合译的笔名。
烈士的狱中遗书是向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斗争教育的好材料。烈士们的遗书激励我们不要忘掉阶级斗争和紧紧地掌握阶级斗争的武器,奋发地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