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全国学上海 上海学全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0
第1版()
专栏:

工业战线扎实开展比学赶帮运动缩短后进先进差距
全国学上海 上海学全国
二十五个省区派一万多人到上海学习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上海派大批职工去外地“取经”
学习人员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的方法,跟班劳动,边干边学,力争学深学透
新华社上海十九日电 记者贺昌华、周永康报道:上海新近提供的事实表明,我国工业企业在比学赶帮运动中,缩短后进与先进差距的做法更扎实更有效了。
这个以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和帮后进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其目的是用最快的速度缩短后进与先进的差距,提高工厂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以便为国家和全国人民制造更多的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
据上海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全国有二十五个省和自治区先后派出一万多人,来上海学习工业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人有的已经满载而归,有的正在埋头“取经”。同时,上海的工厂企业为了改变某些产品指标落后于外地的状况,也组织了大批职工分赴外地学习去了。
上海是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的工业基地。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工业生产建设又取得显著成就。这里的工业行业比较齐全,技术水平较高,老工人较多,不少工业产品的质量、成本、原材料消耗和劳动生产率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先进,这就自然成为各地工厂学习和追赶的重要对象之一。
全国各地同上海之间的比学赶帮活动早就有了,但是那时候还只是个别或部分企业自发地进行的。现在,这项活动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且已经变得更有计划更有组织了。
现在全国各地派来上海“取经”的人,都组成了学习团,由各大区和各省市的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带队,参加的工厂一般都是当地各行业中比较先进的企业。参加学习的人员,有这些工厂主管生产技术的厂长、主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经验比较丰富的生产工人,他们说这叫作“三结合”。
以往来上海学习的人,多半是采用“看看、问问、抄抄”的做法。而现在来学习的人,已经把老做法革新了。他们跟班劳动、跟班操作、跟班研究,边干边学。生产工人在车间里拜师学艺,参加实际操作,从中学习上海工人的经验;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工人的操作,吸取有关工艺、配方、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并且从技术理论上加以分析研究;厂长在跟班劳动中,围绕他们学习和研究的技术问题,研究在生产管理上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采取这种“三结合”和跟班劳动的方法,不仅学得比较深透,回去也能够很好地贯彻。
青岛国棉八厂的人员在上海国棉十二厂跟班学习“丁氰皮辊不沾花”经验的时候,工人学习皮辊表面酸处理的操作,工程师就学酸处理溶液的配方和相应的皮辊管理办法,厂长也到现场观察,弄清了同这项经验有关的设备、材料、劳动组织等方面的问题。三方面一起,把这项经验完整地学到了手,回去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贯彻。
江苏省常州市大成棉纺织三厂的工人,在上海一家棉纺织厂学习“刺毛辊的包卷磨礪”经验时,工程师史洽美也在工人旁边帮助研究、分析、归纳,把上海这家厂的经验整理记录下来,并且在几天之内画了十四张草图,准备回去改进。一年前,大成三厂的工人曾经来上海学习过这项经验,回去后要求领导上解决一个工具,当时由于厂长没有一起来,体会不深,因此一直没有解决。这次厂长一起来学习,感到这个工具确实重要,就马上写信回去关照解决。
福建厦门文具厂一九六○年曾经派人来上海学习了丰华圆珠笔厂的一项技术革新——自动敲珠敲槽机,准备回去仿造。但是因为当时学得不深,对机器的主要部分了解不够,结果仿造的机器每天只能加工三千个圆珠,而丰华厂达到七万个。这次他们改变了方法,在丰华厂参加实际操作,并且仔细观察了机器的结构,又和丰华厂老工人一起研究,终于发现本厂的机器有两个重要的部件加工和装配都不够精密、准确,找到了本厂的关键问题。回去的时候,他们还带走了两个上海加工的部件。
在学习以前,各地职工一般都带来了本厂产品的质量、成本、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的还带来了热水瓶、灯泡、棉纱、棉布、呢绒等实物,同上海对口学习的工厂作对比,找差距,排出本厂的关键问题;然后确定具体的学习项目,制订学习计划,一个一个地学,学好一个再学一个。在学习结束的时候,不少地区还要进行严格的鉴定。先由他们自我鉴定,然后在双方厂长、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参加的鉴定会议上,通过鉴定书;最后由有关地区的工业主管部门审查验收。据各地反映,采用这种做法以后,绝大部分职工都学得很好。个别职工学得不深不透,后来又“补课”再学。总之,经验不学到手,他们决不罢休。
不少外地职工一边学习,一边就把上海的经验传回厂里去了。南昌制线厂的学习人员在学习中途,就把上海飞轮制线厂提高木线团质量的经验写信告诉厂里;厂里立即组织小批生产试验,并把试产的样品寄来上海。经与“飞轮”木线团比较,质量已接近上海的水平。有的地区的工厂用上海经验初步试制的样品,质量还不如上海,又续继进行学习,一直到自己的产品接近和达到上海的水平。
据统计,华北地区二百二十三个工厂企业派来上海学习的人员,在两个月之内学到三千三百多条技术经验。华东各省单是第一第二两批来上海学习的人员,在为时不长的时间之内就学到了一万二千多条经验。这一万二千多条经验中,属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八千七百多条,降低原材料消耗的一千一百多条;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不花钱和花少许钱就能实现。譬如常州橡胶厂生产套鞋,过去是鞋尖朝下吊着进行硫化的,上的光油就会集中流向鞋尖,很不美观;而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却是平放着的,没有这个缺点。山东烟台钟厂和上海大光明钟厂用的是同样冲模,但烟台钟厂的使用寿命只及大光明钟厂的五分之一。为什么呢?烟台钟厂职工这次在上海参加实际操作,才发现大光明钟厂阴模在上,阳模在下,跟他们的刚好相反,这样就不会发生冲件重叠的毛病,冲模的使用寿命就可以延长。类似这种经验,人们称为“一语道破,价值千金”。
上海的工厂在市委及有关工业局的领导下,热情地接待外地职工,把帮助他们学好技术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有关的工业主管部门安排他们到条件比较接近、生产比较先进的工厂去学习,这些工厂又普遍组织了“三结合”的班子,选择最有经验的职工担任指导工作。很多老师傅把多年积累下来的诀窍和经验,交给外地工人;有的职工还邀请外地工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在灯下、床前促膝相谈;有的工人打开机器,把一个一个部件指点给外地工人看;有的工程技术人员挤出休息时间,为外地工厂绘制设备图样。上海立兴热水瓶厂的喷花工人,除了在班上帮助济南工人黄建明掌握新的喷花操作技术外,还在星期天陪他上公园、逛花店,指着一朵朵的鲜花,向他讲解热水瓶壳上的花,哪些地方应该喷得虚些,哪些地方应该实些,才能浓淡适宜、逼真动人。立兴厂的喷花工人还帮助黄建明掌握喷枪的修理技术,临别时一再嘱咐:“回去以后,你们实在修不好的喷枪,就给我们寄来。”上海联合灯泡厂的厂长和工程师,特地在星期天赶到旅馆,拜访外地来对口学习的厂长和工程师;不料发现,本厂的工人也正在那里和对方的工人交流经验。上海许多工厂在帮助外地职工的同时,也抓紧机会向他们“取经”,学到了很多重要的先进经验。(附图片)
上海工业参观团在天津参观访问期间,同天津职工互相介绍先进经验。这是上海钢管厂技术员(中),在向天津轧钢一厂传授钢管焊接技术。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湖北宜昌市鄂西染织厂副厂长杜远金(前),来到上海第一染纱厂后,每天深入车间跟班劳动,学习先进经验。
新华社记者 卢 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