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绿了荒坡红了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0
第2版()
专栏:

绿了荒坡红了心
贵阳青年志愿垦荒队经过近八年奋斗,在苗岭深山中建立起半机械化国营农场,每年为国家生产十几万斤到二十万斤商品粮食。首批垦荒队员多数人成为农场各级领导骨干,有些人加入了共产党和共青团。
新华社贵阳十九日电 记者刘扬深报道:贵阳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奋斗八年,在贵州东南部苗岭深山中建立起半机械化的国营金钟农场,每年为国家生产十几万斤到二十万斤商品粮食。
几天以前,记者访问金钟农场的时候,满坡的旱稻、玉米和水稻等秋粮已经收割完毕,拖拉机正在耕地整地,抢播越冬作物。青年们告诉记者,这个农场今年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大幅度增产。旱稻去年总产量两万多斤,今年收获五万多斤;花生总产量也是建场以来最多的一年。八年来,全场开荒三千二百亩,产粮一百四十万斤。另外,还为邻近公社、市场提供大批作物良种和蔬菜。
青年们利用广阔的草场放牧牛马,筑圈养猪,繁殖家禽;还在附近的山弯缓坡上种植桃、梨、柑桔和葡萄。近四年来,农场已调出一千三百多头良种仔猪,支援附近生产队发展养猪业。
看到农场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很难相信,这个农场的建设者竟是一批生长在城市、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年轻人。一九五七年春天,他们满怀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雄心大志,来到苗族聚居的丹寨县金钟山下安家落户。那时候,他们面前是一片长着茅草和刺蓬的荒坡。有的姑娘问领队:“农场在哪儿?”回答是:“就在你脚下。”
他们初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又不懂苗话,工具也不齐全,困难确实不少。但是,青年垦荒者牢记着自己离开贵阳前的誓言:“困难,有一千条就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就克服一万条。”他们住下后,立即挥锄开荒。不久,就开垦出大片可种植的土地,在农业技术干部指导下,适时种上粮食作物。
耕地开出来了,但缺乏肥料。他们便四出寻找肥源,有的到县城里挑大粪,有的拾野粪。康发祥等几个青年请教当地苗族农民,找到一种含磷、钾成分较高的岩灰。刘尧宣等十五个小伙子看到场部附近的青草快割完了,便自告奋勇组织“远征队”,带着粮食、被盖,上山安营扎寨,烧灰积肥。一连干了二十多天,他们终于攻破了缺肥难关。在建场八年中,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曾让困难挡住前进的道路。
青年人在建设山区的斗争中,也锻炼了自己。正如他们所说:绿了荒坡红了心。第一批来到丹寨的四十个垦荒队员,已经有六人加入了共产党,有二十二人加入了共青团。当年的垦荒队员,今天多数成为金钟农场的各级领导骨干。八年前,许多青年分不清小麦和韭菜,今天他们已成为农业技术员、生产队长、拖拉机手、汽车司机、养猪能手和种菜能手。垦荒队的发起人之一、共产党员康发祥,现在不仅是生产能手,而且是一个优秀的生产队领导人。他所领导的第二生产队在完成各项任务中经常领先。
这批青年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许多人还把家搬到金钟山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