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在“十年九不收”的土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0
第5版()
专栏:

在“十年九不收”的土地上
在湖北,在江汉平原,许多人都知道沔[miǎn 免]阳解放前是个“十年九不收”的穷地方。沔阳渔鼓、天(门)沔(阳)花鼓所以流传得广,就是因为沔阳人民灾年流落外乡,多靠卖艺求生。不过,我们这次访问沔阳,却是怀着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
九月间,中稻已经收割。过去,这里只种一季水稻,收割后,田里只剩下光秃秃的谷蔸。小块绿色的晚秋作物,就像不协调的几个补钉补在大地上。可是,我们这次在沔阳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嫩绿的秧孙在长秆,深绿的二季晚稻在抽穗打苞,一片稻海,一眼望不到边。连片的棉花,长得齐胸,甚至高过人的脖子。头花和中花才收完,青枝绿叶的棉株上,还有十个左右的秋桃,而全县收到手的棉花已达到去年的总产量。
水乡沔阳,人们过去对住房是不大讲究的。然而,我们这次沿途看到的,多是一片接一片的新砖瓦房了。年青妇女穿着各色鲜艳的衣裤,雨天冷些,就穿上灯芯绒做的衣服或者加上件毛衣。村边的地里,长着大片子烟叶;成群的鸡在堤坡草地上啄食;滚圆的小猪翘着尾巴蹦着撒欢;拴在树下的牛不时发出长鸣……。真是一派兴旺的丰收景象!
沔阳,已经三年连续获得了丰收。据县里的同志说,除了去年的天气比较正常以外,前年是春秋干旱,夏季暴雨;而今年,五月间连雨半个多月,接着又旱了近五十天,虫害比哪一年都凶。然而,全县粮食总产量从前年起就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去年比前年增产百分之十六点七,今年粮田虽然减少,却比去年增产约百分之三。去年的棉花比前年增产将近五成,今年据初步计算又比去年增产五成多,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制服了水
连续丰收,根本原因在于制服了水。
水,对于被汉水和它的支流东荆河包围起来、境内有三十二个浅底湖泊的沔阳来说,真是又多又少!在堤内行走,人们能望见江上的船桅高过长堤,就是说江水比内陆高出丈把,“三年两淹”,在这里几乎成了规律。为什么还说这里怕旱呢?原来正因为水多,人们不敢修塘蓄水,天不下雨,就没有水灌田了。
治水——能排又能灌,就能使这块冲积平原上的肥沃土地长出丰盛的庄稼!一九五七年以前,沔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将沿江四百多公里的堤防彻底进行了整修和加固。之后,又按照全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通过典型试验,总结出“内排外引,排灌兼顾;等高截流,分层排灌;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治水方针。现在,在低洼湖区建起三个分别排五十至一百个流量的大闸和八十多个小闸,疏浚和新挖二百多公里的排水干渠,形成了自流排水网。这样全县一百八十多万亩耕地能在江河水位不高的情况下,及时排除二十年一遇的暴雨。同时,在大江边上的泽口、姚家嘴等地建闸引水,并且使贯穿全境的通顺河、通州河接通,形成南北总干渠,然后像叶筋似的分出十几条干渠,接连着密如蛛网的支渠、毛渠,在全县十一个区的九个区里形成了自流灌溉网。现在,需水的时候,只要把闸门打开,就能同时引进二百二十个流量的滚滚江水。
西流河区是全县最低洼的地方。在塘塆公社,有三条两三丈宽的河并列东流,中间一条低,两边两条高。区委书记李立志介绍说,低的是排水渠,高的是灌溉渠,高低相差六七米。高灌低排,各尽其职。渠道分岔的地方,都有闸门控制水量。支渠的闸门比较简单,只要打点水泥地脚,用个厚实的木板一插就行了。在我们面前是一片两千多亩的水田。过去要将这片田地灌溉一次,按照一架水车三个人一天灌十五亩计算,需要一百三十多部水车、五百多人干一天。现在只要把支渠上的闸门一提,水就哗哗流向大田。塘塆干渠的闸门上备有计算水量的标尺,这里有专用的电话,社员们说:“往日求雨,抬着狗子拜泥菩萨;如今要水,打个电话就行了。”
建设既能排又能灌、并且形成系统的水利工程,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西流河区人民为了掌握水,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一九六○年,从两百里外泽口闸引进的江水,就流到他们区里了。当时,兴奋是不言而喻了。人们引来满河的水,准备让干旱的土地好好喝个饱。谁知临时来了一场暴雨,渠水流泄不及,反而加重了渍情。开初,由于没有田边毛渠,形成了低处渍水高处缺水,许多田地的肥料也随着大水漫灌流失了。
实践使人聪明,它教会了人们应当如何去治水。在实现排灌分流当中,最难解决的是几道渠交错碰头的问题,他们也依靠自己的技术人员解决了。塘塆枢纽工程是这样修建的:底层是南北流向的排水渠道,中层是东西流向的灌溉渠渡槽,上层是跨越渠道的水泥桥,这样行人、流水就各不相扰了。这里的毛渠也分田块修建起来,随时按各种作物不同的需水时间和需水量分丘灌水。仅仅三个冬春,这个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水田和百分之三十的旱地实现了自流排灌。自古以来的水患变成了水利,“十年九不收”的地方,如今连年获得好收成。
后进队里
金桥大队是西流河区的十五个后进大队之一。这里的一千九百亩稻田,有七百多亩常年不能保收。去年风调雨顺,也没有完成生产计划。
原因在哪里?缺乏水利设施。周围社队的排灌网都建成了,却接不到这里来。他们要修水利,偏偏遇上河床较高的十里长河横亘在中间,把三条渠道隔在河两岸了。如果照塘塆枢纽工程那样的设计修建,工程太大,还不能解决排水问题。最后也是依靠区里的技术员设计出一个结构简单的方案:在河床底下埋设一道暗管,代替渡槽,让三个渠道共用。但是怎么能叫流向刚刚相反的水在同一个暗管里流呢?听过技术员的介绍以后,我们几个人都在琢磨这个工程怎样用六个阀门控制水的流向。原来他们是利用水压的原理,使高低不一的渠道在不同的时间流过暗管的。真是妙得很!水缺了,打开两岸的四个阀门,就把对岸高处的水从暗管引了过来;水多了,打开中间排渠的两个阀门,又把水从暗管引到对岸低处去。一个年老社员指着这个工程向我们大声说:“好呀,一百个好,一万个好!”他是五队的贫农老社员李汉清。他为什么对这个工程这么激动?晚上,在公社举行的座谈会上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老人,特别是贫农,洪水和干旱真是伤透了他们的心。解放前,有一年,只旱了四十多天,稻谷全旱死了。一个塆子的四十多户人家,有三十多家出外讨饭,有的唱渔鼓,有的打长工,有的卖儿女。“卖了儿子把米换,卖了女儿好上捐,饿死壮牛打死狗,背着包裹走天边”的悲惨生活,使人一想起就难过。如今有了水利工程,他们怎么不激动啊!
今年连续干旱近五十天,依靠自己动手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全部一千九百亩水田适时插上秧,还在四合湖垸[yuàn 院]扩大了七百多亩湖田。九月底,还有一千一百亩晚稻长在田里,而他们收到了手的粮食已经超过去年的全部产量。湖心的深水稻,因为设法使湖里保持浅水,今年也都长得好。这个大队今年的粮食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八十四,社员的纯收入增加将近百分之六十。李立志同志说,全区的十五个后进大队,除了两个还有些困难外,其余跟金桥大队一样,今年彻底变了个样。
高产公社
我们来到长埫口区八潭公社。这个公社去年就在一万九千亩土地上,平均亩产皮棉一百零五斤三两。今年,单产更高。
这里的棉花长得确实好。连片的棉地,全都长得株高秆壮,棉桃压满枝条。时令已到
“秋分”,到处还是一片油绿。去年全社组织三百多位技术员,一共选出了八千多斤岱字十五号棉种,播了一千三百多亩种子田,同时,发动群众粒选棉种四十三万多斤,有效地提高了大田的种子纯度,这对今年的丰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追肥技术上,社员们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既要避免多施肥而疯长,也要避免脱肥而出现早衰现象。怎么做到这一点?主要是采取了“看苗”追肥的办法。荆河第七生产队的二百来亩棉花,从路边看去,都长得差不多。可是经过逐块检查,发现有三十七亩缺肥,都及时补追了肥料。全公社一共有七千二百亩补追了肥料,保证全面平衡增产。
今年的虫害严重。苗期有蚜虫、红蜘蛛;现蕾时有盲椿象、夜盗蛾、叶跳虫;结桃后又出现红铃虫、造桥虫。从四月开始,“人歇器械不歇”,一直治到九月初才收手。红蜘蛛对现有的高效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他们用自制的硫磺石灰合剂,同高效农药一并使用。多少年少见的虫害,终于没有得逞。
看着银白色的棉桃,真是令人心花怒放。有人说:“今年我们是两把桨划船:群众卖力,国家使劲!”今年,国家供应了这个公社二十台共三百三十马力的抽水机,保证了五六月间干旱时期能使棉田全部浇灌一遍;国家还供应了三十五万斤农药,一百四十万斤化肥,支付了三十万七千多元的预购订金和贷款。
在收获的黄金季节里,社员们没有忘记国家的支援。摘花的人群分做两班,一班在前面专摘好花,一班在后面拣次花,分拣分收。我们看到的几十个晒场,每个场地都钉满了木桩,牵上了铁丝,铺着竹帘晒花。晴天,妇女们戴着小斗笠,坐在竹帘周围,按不同等级把棉花分开。雨天,她们又集中在仓库里分筛分收。这里有说有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集镇繁荣
仙桃镇上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交售棉花的人群。镇外的大路和水边,车、船源源运来新花。丰收,给市场带来了繁荣,也给人们带来了繁忙。
供销社的同志说:去年,这里的棉花也长得不错,他们一共销了一万一千多床晒帘后,便销不动了。今年,开始时由于考虑到许多生产队去年添置的晒帘还可以使用,估计大约再销八九千床就差不多了。后来,准备了一万五千床,谁知摘花刚一开始就脱销了。后来赶快组织加工,也是做好一床卖一床,已经卖了一万九千多床,还是供不应求。
今年,供销部门的仓库加大了许多,可是从各处涌来的新棉花很快就把仓库堆满了。大堆大堆的新棉花只好堆在露天地里,用帆布盖着。为了不使交售棉花的农民等候过长的时间,除了增人添磅外,还同各生产队协商了一个按时定点轮流交售的办法,一般三四天一轮,同时要求生产队尽可能将同一品级的棉花集中起来交售,以减少检验时间。这样才使得售棉的秩序正常起来。
收购粮食的同志,因为各公社的早中稻已提前二十多天交售完毕,其他作物还没收割,当时不算忙。他们抓紧进行收购准备工作,迎接晚稻、黄豆登场。
丰收,令人喜悦;丰收,也使社员们在暗中较量:哪个队今年生产好、收入多,谁对国家的贡献最大?在西流河区研究粮食交售计划的会上,今年社员收入增加近百分之六十的金桥大队提出,去年他们只卖给国家十五万七千多斤粮食,比别的队少,今年决定卖给国家四十七万二千斤,比去年增加两倍。就这样,他们还留了一套半种子,留给每个人六百斤口粮,另外每人还有三十斤储备粮存在生产队的仓库里。八潭公社的禹三大队已经卖了十二万斤皮棉(平均每人卖棉一百一十三斤),超过计划两万多斤。他们还准备除留自用棉外,把余下的三万来斤皮棉全部卖给国家。
送到集镇上来的是棉花和粮食,带回村里去的是饼肥、布匹和其他日用品。许多生产队和社员作出了分配后的开支计划。禹三大队七个队,准备购置一台中型柴油机和四头牛,添置喷雾器、中耕器和大型农具,还要买比今年更多的化肥、农药和豆饼。这个大队的贫农社员李连喜,一家三人能分三百三十七元,准备用五十元添置衣服,用五十元买日用品,用三十多元买箩筐、簸箕等生产用具。许多村子里堆着青砖,不少社员打算在秋后修整住房。
明年如何
“明年打算怎么办?”我们向县委书记马杰同志提出这个为时似乎过早的问题。马杰同志却回答:“县委正在酝酿这个问题,已经作过一次讨论。”
他很少谈今年的成就,却扳着指头,一股劲儿地分析今年生产上还存在着的问题和困难:全县的蚕豆,春天遭到虫灾和冻害,少收五千多万斤;东荆河的洪水今年来得特别早,使一部分地区的渍水不能及时排出去,有十多万亩没插上早秧,只好改种中稻,误了一季;今年的棉花总产虽然达到了历史最高年产量,但是种植的面积还没有实现原计划……。显然,这些问题解决以后,就能使明年的生产向前大跨一步。
怎么办?县委决定在继续提高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同时,在今冬明春抓好为明年生产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的工作。抓水,仍然是第一条。全县要在东荆河下游修道隔堤,将它同通顺河合流的地点下移二十公里,这样可使内湖水位再降低两米,以加强排渍能力;要将最后两个区的干渠开通,争取增加十二万亩灌溉面积。同时,要抓好肥料和良种推广工作,特别是扩大绿肥播种面积。
领导部门的这些打算还没有同群众见面,而夺取明年丰收的行动,却已经在下面展开了。八潭公社的社员们,在收摘棉花时,就用草绳捆在棉株上作记号,以便进行块选、株选,然后分轧分藏,为明年准备种子。这个公社明年计划种的两万亩棉花,有一万八千多亩能用上在种子田中精育精选的种子,估计每亩最少能因此增产一斤多皮棉。针对今年虫害严重的情况,晒场和仓库都采取措施杀灭越冬红铃虫;正在购买农药和药械,争取实现每八亩地有一部喷雾器……。金桥大队今年才在生产上“翻了身”,许多方面还没赶上先进队,因此动手更早。我们去的时候,中稻已经收过,晚稻还未成熟。趁着这个空隙,社员们集中了八十多名劳动力,加紧整修渠道。剩下的劳力,或者驾船下湖打草,或者驭牛翻田,或者将湖草提前在白水田中沤起来。他们还备齐了草子,要在秋种中,将绿肥面积由今年的一百来亩扩大到八百亩。
看到沔阳县社员们的革命干劲,又看到从武汉市开来的装载着机械、化肥和农药的船只,我们充满信心,深信明年这里将会获得更大的丰收!
本报记者 曹葆铭 胡烈斌(附图片)
左上图:沔阳塘塆公社的水利枢纽。底层是南北流向的排水渠,中层是东西流向的灌溉渠渡槽,上层是桥。
 赵彦章摄沔阳的大批棉花正在装船,准备运到武汉。
本报记者 刘心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