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铁道部推广孙家工区先进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4
第1版()
专栏:

铁道部推广孙家工区先进经验
这个养路工区长期对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工人们勤勤恳恳,爱路如家,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精打细算、点滴节约的好风气;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彻底改变了旧线路的面貌,创造了安全生产五千三百多天的纪录。
据新华社二十三日讯 全国铁路职工正在掀起一个学孙家(养路工区)、比孙家、赶孙家的热潮。陈列这个工区先进事迹的展览列车,已经首先在锦州铁路局所属各单位巡回展出,受到广大铁路职工的热烈欢迎。这些展品目前正由铁道部复制,不久将分送全国各铁路线上继续展出。
不久前,铁道部召开了推广孙家工区先进经验的现场会议,中共铁道部委员会并已作出决定,指出孙家工区是全国铁路部门的一面红旗,号召全国铁路部门学习和推广这个工区的经验。
孙家工区在辽宁境内大(虎山)郑(家屯)铁路线上,管辖十公里线路。这一带丘陵起伏,沙阜连绵,冻害、沙害、草害历来是铁路线三大病害。每年冬天,大地冰封,线路被冻得高低不平;春天风沙漫卷,线路被沙子淤塞;夏季线路两旁杂草丛生,雨水难以宣泄,暴雨过后,道床就从下面向上冒泥。这都威胁行车安全。
孙家养路工区的十八名养路职工,就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了十五年,战胜了线路上的三大病害,彻底改变了这段线路千疮百孔的面貌,创造了自从一九四九年二月以来,安全生产五千三百多天的纪录。
养路工人们经过年复一年的试验,摸索出了一条规律: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各不相同,冻害程度也不一样。于是,他们就采取挖沟换土的办法,用八年时间,把十公里线路上五六十处经常遭到严重冻害的地段,全部换上了在冰冻后不致危害线路和行车安全的土壤,彻底制服了冻害。
为了不使沙子在大风天淤塞线路,他们搬走了线路附近的两座沙丘。这两座沙丘正处在风口上,搬走的沙子足能装满几十个车皮,全是职工们利用不能在线路上干活的阴雨天,一筐一筐抬走的。紧接着,养路工人们又在线路两旁陆续栽活了一万四千多株杨柳、紫穗槐,要在自己的工区筑起一座防沙屏障。目前,一部分较大的树已经成林。
养路工人们从碱土抹房顶不长草的生活经历中得到启发,决定在十公里铁路的路肩上消灭杂草。他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挖碱土,垫路肩。到今年止,铁路两侧的路肩,已经全部铺上碱土,放眼望去,十分平坦、光洁,再也看不见杂草了。
孙家工区的十八名职工,平日工作一丝不苟,时时刻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有人称赞他们的工作是做到了“格上格”。
孙家工区的工人勤勤恳恳,爱路如家,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精打细算、点滴节约的好风气。大至钢轨枕木,小至道钉木片,他们都十分珍惜。以枕木为例,这个工区管辖的十公里线路有一万八千根枕木,由于他们精心养护,大大延长了枕木使用年限,有四千一百多根素材枕木(没有经过防腐处理的枕木)已经铺设了十年以上还没有腐朽。而在其他地区,素材枕木一般只能用七八年。对于更换下来的旧枕木,他们也尽量利用。能拼接的就拼接,能镶补的就镶补,镶补不了的就做支撑木,不能做支撑木的,还要锯成防爬器加力板。剩下最后一小块,也要劈成几个道钉孔木片。
他们以过“穷日子”的精神办事,自己能解决的,从来不伸手向国家要。日常维修用的土篮、大筐、扁担,他们都是利用不能上道干活的雨天和班前班后的业余时间制做的。五十多岁的老巡道工景荫章,每天巡道要走二十公里,他总是一根钢轨、一个接头、一块枕木地仔细巡查。每次在路上发现一个废道钉、一块小木板、一块破铁片,都要拣回来。道床上掉下来的石碴,总是一块一块地踢回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也不知踢破了多少只鞋。
在孙家工区,家家的钟表都比工区的钟快十多分钟。养路工人们都是按着自己家里的钟点去上班的。有人说,孙家工区工人家里的钟表是“主人翁”牌的。共产党员孙满,十五年来除生过十几天病以外,没有缺过一天勤,误过一个工。人们都叫他“孙满勤”。有一个星期天,他回家取粮,准备当天傍晚返回工区;由于列车变更计划,没有搭上车。他就挑上粮食,步行二十公里,在深夜回到了工区。
据铁道部负责人谈,孙家养路工区这个集体所以能这样好,经验有千条万条,其中主要一条是长期坚持对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由于长期坚持教育,不断地提高了职工的阶级觉悟,他们就能永不忘本,坚信未来,在生活上知足,在工作上有远大理想,不只是顾眼前,而是向远看。这样,他们就能坚持不懈地干,战胜一个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一个新的成绩。
一九五一年以来,工区针对各个时期的情况,先后组织过七次比较集中的阶级教育活动,或者请老工人讲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或者举办小型展览,或者召开忆苦思甜的座谈会,对今昔生活进行回忆对比,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工区也很注意抓住每一件活的教材,从职工的政治地位、劳动条件、生活水平、劳保待遇等方面同过去比一比。工人们说:每一次阶级教育,每一次回忆对比,都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阶级觉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阶级立场,使我们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我们的干劲更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