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改造沙滩 由穷变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4
第2版()
专栏:

改造沙滩 由穷变富
刘治平
陕西城固县梁家庵大队,坚持奋斗几年,把汉江边的一片沙滩作了彻底的治理,制服了河水,绿化了沙滩,取得很大的成绩。
据调查:汉江流经汉中地区约一百一十七公里,两岸沙滩面积约有六万亩,加上各支流的沙滩,共有十二万亩左右。把这些沙滩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栽树种草,是广大群众的愿望。这样既能保护几十万亩良田,还可以提供大量烧柴。汉中地区领导部门正在积极推广梁家庵治理沙滩、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全区已有一百五十多个点,学习梁家庵在这方面的经验。
最近,我们有机会去访问了梁家庵。
人们进入这个大队的地界,道路两旁都是伸展着柔枝的幼桑。走近村子,便见周围沙地上是成片的桃树、苹果树、桑树和吴萸(药材)。村南有一条大堤坝,人们从坝上走过,要不断地拨开挡路的竹叶和树枝。堤外靠汉江边上是一片巴茅草滩,密密茂茂有一人多高。巴茅不但能固沙、护堤,还是牧草和燃料。
如果站在远处山丘上往这里了望,处在汉江和文川河合流处的梁家庵,临河一面被四道绿色防洪线牢牢地保护着:第一道防线是在水势急冲的坡地上筑的一条挡水坝;第二道防线是在沙滩上种的八里长一里宽约计一千八百亩的巴茅草,以固定沙滩,淤积泥沙,控制河水流向;第三道防线是在靠近草滩和耕地中间,植树种草栽竹防沙;最后,即第四道防线是沿村庄周围修筑的二点五米高十米宽二十八里长的防洪堤,堤道上栽满柳、椿、竹、桑等树木二万八千株。这种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防洪堤带,对防止水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苦日子已成过去
梁家庵的过去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多少年来常是一场大水一场空,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被裹入江水,几千亩良田被洪水冲走或淤积成沙滩。解放前,这里流传着“水害年年有,灾害不断头”,“一江水半江泪”,“有女不嫁梁家庵,年年愁吃又愁穿”的说法。据老农谈:近六十年来汉江河道就向北移了两里,使梁家庵几千亩土地变成了沙滩。如一九四九年一场大水,全村四千亩庄稼全部被淹,两千多亩土地被冲走,倒塌房屋三百多间。梁家庵越来越成了沙的世界,人们也越来越贫困,有些户被迫搬往他乡谋出路去了。
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领导群众防洪抢险。一九五四年,这里组织了初级社。靠着组织起来的力量,修了一条二里长的小河堤;毕竟初级社规模小,全村的土地、劳力不便于统一规划使用,无力根治水害。一九五六年汉江泛滥,又淹了二千多亩庄稼,冲坏了七百多亩土地。人民公社成立了,梁家庵大队的社员们决心治水治沙改变贫困面貌。他们的打算,得到了公社党委和县委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四道绿色防洪线形成了,大片的沙滩变成了草地、树林或竹林。汉江的洪水再也威胁不了梁家庵了。一九六二年七月,汉江洪水超过梁家庵地坪一米多,但一道道防洪线减弱了洪水的冲击力量,最后洪水被阻止在村外——这是梁家庵第一次摆脱洪水灾害。
过四关
公社为了领导梁家庵的群众改造沙滩,防洪治水,派副社长吴德俊兼任了梁家庵大队的领导工作。吴德俊勤勤恳恳,团结全体党员、干部,领导社员艰苦奋斗,解决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改造沙滩工作。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林粮争地。梁家庵的群众多年来和洪水斗争的经验证明,单搞农业,经济生活是没有很好的保证的,洪水一来,会使辛苦劳动一年的成果付诸流水。发展多种经营好——粮食不收林木收。但是植树造林,要占去大片耕地。虽然村南的地都是贫瘠沙地,毕竟可以多少打点粮食。怎么办?是顾眼前还是看长远?经过社员反复讨论,确定在沙地上实行林粮间作,在果园内套种低秆作物,既可管果树,又能收粮食,一举两得。他们还把离江较远的好地留作基本田,专种粮食,精耕细作,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事实说明,他们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虽然经济林木大面积发展起来了,由于大部分还是幼林,间种粮食对树木生长并无影响,全队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五八年,平均亩产二百六十八斤,一九五九年就增加到二百八十四斤,一九六○年二百九十七斤,一九六一年三百二十一斤,一九六二年三百五十五斤。一九五八年以前,每年要由国家供应十多万斤粮食,现在不但不要国家供应,每年还要卖给国家十多万斤余粮。社员们说,以后果树长大了,林地内仍可间种一季庄稼(现在间种两季);同时,由于基本田的产量不断提高和全村土壤改良的结果,队里增产粮食也是有保证的。
他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集聚资金。大面积营造经济林木,自然需要相当的投资。梁家庵本来是个穷队,自筹资金的确有困难。但是,他们又感到每年向国家贷款,事事依赖国家不是个办法。社员们反复讨论,确定按自力更生为主、以短养长的方针办事。目前全大队的经济林两千三百多亩,用材林十一万株,除了一万四千株苹果苗是从关中买来的外,其余都是自找种、自寻苗、自育苗、自嫁接解决的。他们既栽培了十年八年有收益的苹果,也栽培了三年二年有收益的桃、李、杏树。他们还考虑到社员经营副业的传统习惯,大量栽培了桑树,发展了养蚕事业,并且还在一部分林地套种了当年有收益的瓜、菜、药材等经济作物。近几年来,单这几项作物的收入每年总在三万元以上,不仅解决了发展经济林木的投资问题,也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他们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没有经营果树的技术经验。梁家庵大队对种桑养蚕有些经验,对培育果树、药材却没有一点经验。因此他们运用典型试验的办法来逐步掌握技术。他们挑选了七名回乡知识青年到外地学习,然后以他们为核心组织了专业队,全面负责指导果树的栽培和管理工作。因为坚持了在栽植果树时,无论是嫁接或压条,都先进行试验,然后推广,得到了广大社员的好评。目前他们又在办示范树、示范片,摸索各种果木树的管理经验。
他们遇到的第四个问题,是必须建立一套管理制度。植树造林需要有一套为社员拥护的办法,不然很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挫伤社员的积极性。梁家庵大队采取了“五定”(定地段、定树种、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办法,在冬春两季栽树时,根据树的品种和土壤情况,经社员讨论确定合理的工分,提出质量要求,按队按组分配任务,定期验收,先记临时工分,到八月再正式验收。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即把临时工分转为正式工分;成活率在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九十五之间的,要分别情况补栽或扣减工分。社员订有护林公约,饲养员同时担任护林员。除此以外,他们还经常召开护林会议,经常向群众讲解护林的重要意义。现在爱护林木成了梁家庵大队社员们的普遍风尚。大家栽树,大家护林,大家受益。
生产收入增加快
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劳动,梁家庵的社员们的集体财富再也不是以每人几亩贫瘠的沙土计算了。除了全队的基本粮田以外,现在全队各种经济林共有二千五百多亩。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一九五七年这个大队农副业收入每户平均一百五十三元。从一九五八年奋起治沙治水,两年就见成效:一九六○年每户平均一百九十二元;一九六一年每户平均三百一十三元;一九六二年每户平均三百三十七元,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一点二倍。全大队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社员都有存款。再过几年,各种果树普遍结果,梁家庵社员的收入还将大量增加。
生产发展了,社员的生活稳步提高,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近四年来,向国家交售了粮食四十三万零八百多斤,还有棉花、油料、糖料、蚕茧、烟叶等,总值达六万三千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