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黄河源上看新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6
第2版()
专栏:

黄河源上看新城
新华社记者 赵淮青
在黄河最上游的荒凉河岸上,一座新城——玛多城已经落成。它像一块闪光的宝石,镶在崇山峻岭间,记载着附近草原的历史性变化。
旧社会时,这里野兽出没,荒无人烟。一些贫苦牧民为了躲避反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逃到这里来打猎为生。然而,反动统治者的魔掌像影子似的跟着过来了,牧民们始终生活在无边的苦难之中。
十多年前,这里解放了;五年前,这里开始建设新城。从此,草原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如果你站在黄河上游第一桥上向北望去,那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从你眼前伸展开去;青康公路宛如黄色的缎带从草原上蜿蜒飘过,穿过玛多城(黄河沿)的中心,向你扑面而来。这儿是辽阔草原畜产品的集散地,是来自祖国各地工业产品的集散地。那扬着灰尘的汽车,满载着日用百货和粮食来了;拉走了藏族人民支援国家建设的畜产品,整个玛多城充满了勃勃的生气。
往西看,黄河不像中下游那样壮阔、汹涌,河面只有六七十米宽。它温柔清澈,无波无浪,沿着终年积雪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缓缓而来,淌过玛多县城的脚下。县城的周围,群山似银雕的屏风。在附近辽阔的牧场上,你会看见那流动的羊群,欢乐的牦牛,还有那振鬃长嘶的骏马。
一九五八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决定在这儿建立玛多县(玛多,黄河上游的意思)时,这儿是一片荒滩,连一间房子也没有;但就在那年的夏秋季节,各种建筑物纷纷矗立起来了,好像雨后草原上突然出现的蘑菇一样。许多因事外出或路过这里的人都曾发出惊叹:几个月不见,变了样了。一位藏族公社社员对我说:“真像做了个梦,我们草原人忽然变成城里人啦!你看那大街上的银行、邮局、粮站,还有那医院、旅社、贸易公司,你们省城里有的,我们这儿都有!”
难道真的像做梦吗?不,这儿一砖一木来之不易。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建设牧区,汉族工人餐风宿露,翻山涉水,从数百里以外采伐木料,水陆兼程,运到这儿来。他们冒着风雪上山采石,在沮洳地上建窑烧砖。窑被地下水冲垮了,再搭起来;土坯被雨水淋成泥汤,重新又打。
新的城镇的建立,使得周围牧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这儿的藏族人民生活用品很简单,吃的、住的、穿的全是牛羊身上的。现在,贸易公司为牧民们准备了各色各样的商品,其中有生产和生活需用的物品,还有花色众多的民族特需用品,如藏靴、藏刀、氆氇、闪花缎等。解放前,人们受到商人的无情盘剥,买一双鞋要两块银洋,五斤羊毛只能换一盒火柴。现在,贸易公司的东西比过去便宜得多了,畜产品的收购价格比过去高。牧民的购买力日渐提高,连许多过去牧民没有见过的东西,也成了畅销货。我看到黄河公社一个名叫卓玛的女社员,正在购买润面油。过去,这里的妇女用藏糖代替润面油,面皮受藏糖浸蚀,出现点点黑斑。我看到卓玛的脸上已经没有黑斑了。她还买了肥皂、毛巾、牙刷,替别人代买了钢笔、日记本、雨衣和刮脸刀。卓玛的生活变化,是整个牧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缩影。
以前,牧民到离这儿最近的市镇恰卜恰买粮,来回得走半年光景,如今只花一天时间就能把粮买回去。以前,人们从来不寄信,如今邮电局把他们的问候及时地传给在远方工作、学习的亲人。以前,他们从来没见过藏文书籍,如今,从新华书店买回了藏文版的《毛泽东选集》。
城里有一所民族小学。在校园里,藏族孩子们有的跳绳,有的玩球,有的随着琴声翩翩起舞,像对对展翅的天鹅。我参观了温暖的、窗明几净的教室和宿舍。过去牧民们祖祖辈辈没见过学校,今天,党和人民政府为他们的子弟准备了很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生们刚来时不习惯集体生活,经过藏、汉族老师的耐心诱导和教育,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成绩优良,道德品质日益提高。在街上,你会看到一个藏族女学生主动去帮助一位汉族老大娘背行李,一个戴红领巾的男孩在贸易公司门前把拾来的钱交回失主。有的家长怀着感激的心情对老师说,这些孩子变得多快呵,讲卫生,懂礼貌,学到了很多知识。
仲秋的早晨,县畜产公司门前人群熙攘,尘雾飞扬,一队队项铃叮当的牦牛,驮着羊毛走进院子。院子里,羊毛堆得像小山一样,还不到上班时间,收购员却已忙得手脚不停。他们评价,过秤,检验,用流利的藏语回答各种问题。黄河公社一个名叫才旦的老头一跨进门就抱住收购员的肩膀愉快地说:“老夏,我又来啦,这次运来的比上次的又多又好!”他还说:“国家供应我们的东西应有尽有,我们对国家别无贡献,就这么一点点心意!”
今年的羊毛上市快,质量好。全县原计划收购二十七万斤,如今已收购了四十七万斤。今年全县百分之八十的生产队都超额完成了出售羊毛的任务。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