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文艺报》发表题为《现代修正主义的艺术标本》的文章 批判现代修正主义的电影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7
第2版()
专栏:

《文艺报》发表题为《现代修正主义的艺术标本》的文章
批判现代修正主义的电影艺术
文章中指出,以丘赫莱依为代表的苏联电影艺术,反映了现代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政治要求。几乎每一部描写战争的影片,都是革命战争的忏悔录,丑化人民,同革命英雄主义唱反调。它们从精神上瓦解世界人民保卫和平的斗争,为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鸣锣开道。
新华社二十六日讯 今天出版的今年第十一期《文艺报》上,登载了张光年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现代修正主义的艺术标本》。这篇文章对苏联电影导演丘赫莱依的言论和他所导演的影片进行了批判。
文章在开始的部分提到,一年以前,苏联电影界的一位代表人物格利高里·丘赫莱依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他们故步自封》,发表在英国电影杂志《电影和电影制作》一九六二年十月号上。在那篇文章里,丘赫莱依放肆地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仿照“西方新浪潮”的先例,打出了“苏联新浪潮”的旗号,并大肆攻击新中国的电影艺术。那篇文章表现出来的一些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则、同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相对立的。
张光年在文章中着重批判了丘赫莱依最近几年中间先后拍摄的《第四十一个》、《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三部影片,并且把讨论的范围集中在艺术作品如何反映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文章说,“这是因为,丘赫莱依的三部影片,都描写了战争的题材,表现了与战争有关的主题”,“他的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通过他对于战争题材的处理,表现得最为鲜明”。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中间散发出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气味,正是从艺术领域、从意识形态领域中反映了现代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反映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政治要求。丘赫莱依的影片反映得比较完全,并且鲜明突出,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视为现代修正主义的艺术标本”。
接着,文章就从两个方面对这些影片进行了批判:一、这些影片是革命战争的忏悔录;二、它们丑化人民,否定人民群众的英雄行为,同革命英雄主义唱反调。文章着重指出,丘赫莱依的反社会主义的影片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这是政治上的现代修正主义逆流愈演愈烈的必然结果。
文章指出,在丘赫莱依所标榜的“苏联新浪潮”的影片中,特别是在丘赫莱依自己的影片中,反复宣传了这样一种思想: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被迫进行的革命战争,是同人民群众的个人幸福不相容的,革命的集体利益是同个人利益不相容的。战争破坏了个人幸福、战争破坏了爱情这一公式,在这些影片中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这些影片抹煞苏联粉碎反革命复辟的国内战争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质,诽谤这种战争“不人道”,后悔不该进行这种战争。
文章说,“以丘赫莱依为代表的‘苏联新浪潮’的描写战争的影片,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是一篇革命战争的忏悔录,一份悔过书。好像这些战争根本不应当进行,好像过去的苏联党、苏联政府领导苏联人民起来消灭白匪军,消灭法西斯侵略者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现在必须通过这些电影向全世界公开作检讨似的!”作者指出:难道说,只因为英雄的苏联人民曾经拿起武器反抗侵略和压迫,这就证明“苏联人民要战争”吗?无怪乎一些现代修正主义的英雄们,恶意地诽谤坚持革命路线、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中国人民“要战争”,原来他们对于革命的苏联人民,也是这样诽谤和污蔑的!这些英雄好汉,竭力诽谤过去的苏联人民和今天的中国人民“要战争”,以便为好战的帝国主义者解脱责任;同时竭力证明今天的苏联人民除了个人幸福以外,不再渴望任何东西,以便乞求帝国主义者的怜悯。尽管他们完全抛弃了革命的立场,这样虔诚地祈祷和平,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恰恰是从精神上瓦解世界人民保卫和平的斗争,为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鸣锣开道。他们并不是什么和平战士,他们扮演的是帝国主义卫士的角色。
文章接着说,“现代修正主义者是脱离人民群众、驾凌于人民群众之上的”。“轻视人民、丑化人民、否定人民群众的英雄行为,否定革命的英雄主义——这是以丘赫莱依为代表的‘苏联新浪潮’影片的又一个明显的标志”。
文章指出,影片《第四十一个》把一个女战士置于革命叛徒的地位;同时把白匪军官打扮成一个善良人物,充分发挥了他精神上、智力上的优越感,从而把正面的东西当成反面的东西来表现,把反面的东西当成正面的东西来讴歌,而在影片《士兵之歌》里,我们看到,同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青年近卫军式的英雄相对立,他创造了阿廖沙式的“英雄”。导演绝对避免表现这位青年战士政治上的觉悟和精神上的成长,却大力渲染他的恐怖心理和死里求生的本能,这就使“英雄”的美名成为一个讽刺。在《晴朗的天空》里,导演把个人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人物冒充为“英雄”。文章特别指出,摄制影片《晴朗的天空》,据说是为了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然而,正是那些大喊大叫“反对个人迷信”的人们,却把个人的作用夸大到真正的迷信的程度。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指出:“有些人大肆进行所谓‘反对个人迷信’,而在实际上竭力丑化无产阶级政党,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却大肆渲染某些个人的作用,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把一切功绩归于自己。”影片《晴朗的天空》,正是为这样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此之故,这个在艺术上显然是粗制滥造的影片,仍然受到高度的推崇和重视。苏联最高领导人竟然称赞这部影片是“真实地、从党的立场来阐明那些年代苏联真实情况的作品”,显然是看中了这部作品的颠倒黑白、蛊惑人心的作用。
文章说,“丘赫莱依主要的哲学概念,他所鼓吹的‘苏联新浪潮’的哲学基础,是抽象的、抹煞阶级性的人道主义,实质上是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是用来代替所谓‘没有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根据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在观察生活、观察人的时候,他所采取的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彻头彻尾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这种人性论是用来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论的。他要求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来顶换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学说”。以丘赫莱依为代表的“苏联新浪潮”,完全背叛了苏联电影艺术的革命传统,心甘情愿地追随在“西方新浪潮”的后面,实际上变成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的附庸。
文章最后指出,这种艺术上的“新浪潮”,是政治上“和平演变”的“新浪潮”在艺术上的反映,同时又是这种政治上的“新浪潮”的一个先锋。换言之:艺术上的修正主义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在艺术上的表现,同时又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的一个支柱。因此之故,尽管苏联人民和苏联文艺界中间许多人对于苏联电影的堕落很不满意,但是这类反动作品仍然得到苏共领导人的赞扬、保护和提倡,而正确的意见却受到压抑。还必须看到:美帝国主义者在世界各地革命风暴的沉重打击下,妄想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刮起一阵“改变之风”,卷起一股“自由之浪”,同他们的反共潮流里应外合;因此不惜采取一切阴谋诡计来策动这种或那种“新浪潮”的出现。美帝国主义头子肯尼迪就曾得意忘形地把某种“改变之风”、某种“新浪潮”看成是他们的潮流,而寄以殷切的期望。但是,他把自己的赌注押在违反人民意志、违反时代发展规律的现代修正主义逆流上,这会有甚么好结果呢?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现代修正主义也并不例外。人民群众一旦认清了这种反动浪潮的真面目,就会激发出无穷的革命义愤坚决打退它。
这一期的《文艺报》还登载了丘赫莱依的文章《他们故步自封》的全文,作为这篇文章的附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