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在斗争中锻炼成长——山东掖县西由人民公社回乡知识青年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7
第5版()
专栏:

在斗争中锻炼成长
——山东掖县西由人民公社回乡知识青年调查
金钊 宋桂植 郝献彬
最近,我们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徐建春的家乡——山东掖县西由人民公社,就培养、提高回乡知识青年的问题,作了一次调查。经过十几天的调查,我们得到的印象是:回乡知识青年愈来愈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他们正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运动中锻炼成长着。
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可为
一九五一年,高小毕业生徐建春参加农业生产以来,这个公社的回乡知识青年逐年增加。一九五二年有二百多名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到一九五七年就增加到一千零五人。目前,全公社回乡知识青年已达三千五百二十七名(其中高中毕业生五十九人),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两倍以上,占全社青年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占整劳力的半数还多。这里,公社化以后,耕作制度已由两年三作改为一年两作:麦子收了种玉米,刨了玉米种麦子;麦田约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因此,不论夏收夏种,还是秋收秋种,都是在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上操作。农活集中,劳力就显得紧张,但是由于回乡知识青年日益增多,而且又都是青壮年,这就保证了及时收获和播种。
回乡知识青年在生产中是一支突击力量。今年在准备秋种基肥时,王贾大队管理委员会提出每亩施肥十车到十五车。当时已临近秋种,不少社员感到肥源不多,无法完成。这时,第二生产队的知识青年张乐堂、王桂云、王维绪等便带动十六名青年,突击拾粪,挖湾沟泥,三天积肥四百车。其他社员一看,也积极地行动起来,结果,又多积了二百多车肥料。原来这个队每亩平均只有七车多肥料,经过青年们突击积肥,达到了十五车还多。在他们的推动下,其他生产队的青年也纷纷动手突击积肥,多数生产队超过了每亩十五车的要求。大队长张永茂高兴地说:“今年肥料足,水又不缺,麦喜胎里富,在播种时就打下了不会出三类苗的基础。”
回乡知识青年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回乡以后,在党的培养下,积极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参加农业技术改革,不少人已成为社队中比较熟练的技术人材。人民公社化以前,这里没有拖拉机,现在已有六部拖拉机;三十一名驾驶员和农具手全是回乡知识青年。几年来,他们还向县拖拉机站输送了十二名拖拉机手。从回乡知识青年中培养起来的一百二十五名柴油机手、一百二十三名农业技术员,分布在全社各个生产队。此外,还从回乡知识青年中培养了三名汽车驾驶员和六名畜牧配种员。拖拉机手刘百平原是个高小毕业生,一九六○年到拖拉机站工作,现在已成为一名出色的拖拉机车长。他驾驶的“东方红”拖拉机,保养得好、班次利用率高、耗油少,经常超额完成任务。王贾大队的高小毕业生王文波,一九五八年经过一个月的短期训练后,担任大队的大家畜繁殖工作。几年来,这个大队共繁殖大牲畜四十六头。其中骡子五头、马三匹,并且头头健壮。王文波先后荣获共青团省委颁发的“青年红旗手”奖章,省、地、县领导机关还给她颁发了五张奖状。
在科学试验中,回乡知识青年也是主要力量。现在,王贾、后吕、单山、夏家、后邓等生产大队都以知识青年为主成立了技术队;少的三人,多的十几人。这些技术队耕种的土地,既是大队的丰产田,又是大队的试验田。许多优良品种,诸如小麦的钱交、蚰子,玉米的二马牙、黄县二马牙等,都是先在技术队作了对比试验后,才推广到生产队去的。耕作制度的改革,病虫害的防治等,也都是先在技术队试点后再推广到大田。技术队队员除搞好本队的科学试验外,每人还负责一至二个生产队的技术指导。他们和生产队的技术员一起经常到田间检查作物生长情况,发现虫害就及时指导社员配药毒杀,今年夏天玉米没有受到钻心虫的危害,就是他们及时指导防治的结果。
这里的回乡知识青年,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化知识、活跃农村文娱生活等方面,作用也是显著的。他们之中有一百九十多人担任了民校教师、社办小学教师、电影放映员,三百五十四人参加了业余剧团和编写黑板报的工作。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注意向群众进行了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传播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在党的关怀、培养、教育下,通过实际斗争的锻炼,这个公社的回乡知识青年,在思想觉悟、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他们当中,目前已有五十七人入党,五百六十一人入团;二百二十二人被评为“五好”社员,二百八十人被评为“五好”青年。许多人还被群众推选为生产队的干部。后吕大队初中生、共产党员徐建民,一九五四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他在担任青年技术队队长时,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政治上进步快,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今春大队党支部改选时,他被选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像徐建民这样成长起来,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全社有五名;担任大队党支部委员的,有十二名;有八名担任大队的正副队长,二十四名担任大队的会计和记账员;担任生产队正副队长、会计和保管员的有二百七十名之多。这些回乡知识青年,绝大多数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不惜汗水和精力,因而成为群众拥护的干部。据统计,已有二十七人被评选为“五好”干部。
从西由人民公社的事实来看: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有志青年的光明前途。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不是“屈才”,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全面教育和培养新的一代
西由人民公社的回乡知识青年,所以成长较快,关键在于各级党、团组织十分重视对回乡知识青年的领导,经常不断地从思想、劳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他们以教育、帮助和关怀。用公社党委书记曲洪藻同志的话说:“知识青年回到农村,好比一颗种子落了地,还得精心培育,一管到底,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几年来,这个公社党、团组织很注意了解知识青年的特点,以及回到农村以后每个时期的思想变化,然后分别情况,经常进行思想教育。他们曾调查分析回乡知识青年大体上有四种情况:一是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有较明确的认识,决心在农村扎根;二是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有一定决心,热情尚高,但回乡后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就产生动摇情绪;三是回乡的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在当前繁重的体力劳动面前畏难思退;四是少数人轻视体力劳动,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针对不同的情况,公社党、团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阶级教育和前途教育。多数大队党、团支部组织青年问家史、访邻史,成立“三史”调查编写小组。王贾大队团支部以“三史”调查编写小组为核心,经常请“三老”(老贫农、老党员、老干部)给青年讲“三史”(家史、村史、社史),同时组织青年访问“三老”。通过编写“三史”,运用活人实事向青年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从而提高知识青年的阶级觉悟。高中毕业生杨辉华,原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情绪不高,受了“三史”教育后,思想感情慢慢起了变化,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各队还运用本大队几年来生产变化的事实和今后远景建设规划,以及表现很好的回乡知识青年的实例,教育青年既要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期奋斗的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王贾大队党、团支部选择高小毕业生张英堂热爱农村、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事例,为广大知识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单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张兰周在夏季抗旱活动中,指着大片的沟洫台田和抽水机、扬水站,向知识青年们说明:老一辈在互助合作时期,把三千五百多亩碱洼地一点一点地修筑成沟洫台田,初步治理了碱涝;公社化后又依靠集体力量,逐步置办了抽水机,建立了扬水站。现在旱时能浇水,涝时能排水,旱涝保丰收。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统一规划,疏通沟洫加高台田,可以在台上种庄稼,沟内种蒲草、养鱼……。家乡建设的变化和美丽前景吸引住了青年们。初中毕业生王忠智激动地说:“老一辈已经给我们打下了基础,党又领导我们组织了人民公社,我们一定要当个好社员。”
公社的党、团组织还根据知识青年的需要,成立了几所常年业余技术学校。这些学校除农事大忙季节放假外,平时一般每周都有六个晚上的时间,组织青年集体学习政治、文化、农业技术和唱革命歌曲、开展文娱活动。后邓大队业余技术学校每周上一次政治时事课,两次语文、珠算课,三次农业技术课。不少知识青年在学会配毒砂药剂治玉米螟、培育优良品种、沤积绿肥等技术后,感慨地说:“原来在农村不是文化科学知识没有用处,而是很不够用啊!”
在这个公社里,党、团组织把组织知识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作为对他们经常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后吕、王贾、诸冯、单山、后邓、东北、西北、夏家等生产大队,都以团支部为核心,成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后吕大队团支部已经组织团员、知识青年学完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通过个人精心阅读,集体座谈讨论,他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学习《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后,青年李增深、李长英改变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主动地去帮助别人。青年王书科过去对集体的事情不够关心。学习以后,在夏季抗旱中,有一天突然下大雨,王书科发现有的水渠还敞着口,恐怕大雨冲坏玉米地,便主动地和青年徐宾兴一起冒雨把渠口堵好。
在组织知识青年参加生产劳动方面,西由人民公社采取了“按照需要,因人制宜,量才使用,发挥特长”的原则,并且注意掌握“先轻后重,先易后难,逐步提高”的精神,帮助青年们在劳动中逐步增长知识,提高生产本领。诸冯大队组织青年向老农拜师学艺,请老农实地操作表演,今年回乡的知识青年,已有不少人学会了一两手当地较难的农活操作技术。在组织回乡知识青年学习传统务农本领的同时,各队还组织技术队,开展了各种科学研究,使青年们尽快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像被群众传颂的“小农学家”张焕英、“育种能手”徐建民、“治虫大王”张宝吉等,都是在技术队学习成长起来的。没有参加技术队的知识青年,也经常到技术队参观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回乡知识青年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技术人材,公社还举办了一所农业技术学校。这个学校从一九五八年成立至今,已培养出拖拉机手二十八名,农业技术员二十名,生产队会计和管理干部五十名,排灌机手二十七名。此外,社队还根据知识青年爱好活动的特点,组织他们在业余时间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使青年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感到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以适应农村知识青年越来越多的情况,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一,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是保证知识青年安心于农业生产,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环节。事实证明:哪里思想教育做得经常、系统,又有丰富生动的内容,哪里的知识青年就十分活跃,为农业生产作出了成绩;相反的,哪里没有抓思想教育,或者抓得不经常、不系统,哪里的知识青年发挥的作用就不大。在这方面,西由人民公社的党、团组织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并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知识青年的思想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如何把知识青年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些、更细些,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关于青年和老农结合的问题。在西由人民公社各生产队有多种做法。有的队把知识青年单编成一个技术队,进行科学试验。这样可以使他们敢于大胆地进行各种技术改革,但所进行的试验得不到老农的帮助,有时有些盲目性。有的队以知识青年为主,聘请老农参加,成立技术队。这样的技术队进行的技术改革既稳又准,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数生产队把知识青年和壮年、老年社员编在一个队里,这样能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不论哪种形式,总的问题是要教育知识青年虚心地向老农学习,继承他们在农业上的全套本领;也要教育老农耐心培养接班人,并要热情对待青年人的勇于革新的精神。这样一结合,在生产上就会作出更大的成绩。
第三,要重视和尽可能满足知识青年的学习要求。凡是回到农村的知识青年,除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外,还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知识。高小毕业生要求学初中文化技术知识,初中毕业生要求学高中文化技术知识,高中毕业生也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文化技术知识。只有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才能更快地提高他们的生产本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原载《大众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