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迅速提高轻工业品和日用品质量水平 兰州职工请上海天津老师傅传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8
第2版()
专栏:

迅速提高轻工业品和日用品质量水平
兰州职工请上海天津老师傅传艺
据新华社兰州二十七日电 兰州市轻工业和日用工业品工厂从上海和天津等地请了一批老师傅传艺,力争在生产技术方面赶上全国先进水平。
在上海和天津等地老师傅的帮助下,兰州生产的提花毯、素毯、道毯、海军呢、制服呢、铁皮锁、皮鞋、玻璃花瓶等十多种轻工业产品,质量已经赶上或接近了全国先进水平;搪瓷、热水瓶、电灯泡、手电池和胶鞋等日用工业品,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兰州是我国新兴的工业城市。解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这里新建了许多工厂企业。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加上新建企业的工人绝大多数是一九五八年以后进厂的青年农民和学生,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因而不论在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原料材料消耗和劳动生产率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同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都比较大。
为改变这种状况,兰州市轻工业和日用工业品工厂早就开展了学、赶上海的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往往学不到手,或者当时学会了,回来又推广不了。今年以来,他们先后从上海和天津等地请了许多老师傅来兰州传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兰州灯泡厂今年以来,他们先后从上海等地请了十三名师傅来厂传艺。在玻璃配方方面,过去他们一直照抄先进地区的做法,生产出的灯泡壳质地偏脆。上海电子管厂的李文章老师傅来厂以后,经过仔细观察研究,结合当地原料材料特点、气温和炉温以及工人技术水平等具体情况,调整了原料掺和比例,改进了配方,灯泡壳的一等品率很快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兰州胶鞋厂也是新厂,生产的胶鞋质量较差。今年以来,他们先后从上海大孚、大中华等三家橡胶厂请来了炼胶、硫化、成型、缝帮等主要工序的老师傅三十一名。先贴海绵底、后缝布,是兰州胶鞋厂自开工以来一直采用的工艺。先贴了海绵底,缝布时就增加了弹力,稍一不慎就会出次品;而且先贴海绵后缝布,对于合理使用原料材料也有影响。上海师傅一到厂,就提出了先缝布、后贴海绵底的建议。采纳了这项建议以后,跑边、翘头、缩跟、不平等疵病都消除了,胶鞋一等品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每千双胶鞋还可以节约帆布四到五米,节约胶料和海绵各四十五公斤。
天津来的职工既有厂长又有工程师和老师傅。他们到厂之后,兰州第一毛纺厂向有关人员分头拜师学艺。生产副厂长跟着天津的副厂长学,生产技术工程师跟着天津的工程师学,工人们又跟着老师傅学。教的人教得具体,学的人学得细致。他们把这种办法叫“送经三结合”和“学艺三结合”。
上海和天津等地的师傅们不仅给兰州职工带来了成套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带来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在兰州胶鞋厂传艺的上海大孚橡胶厂成型老师傅唐小妹,每天提早上班,作好生产准备工作,在生产中严格按规程办事。小组工人个个学习她这种主人翁精神,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连续被评为厂的“五好”班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