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阅读
  • 0回复

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1-28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的讨论
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讨论。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发表的有:林甘泉《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再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新建设》一九六三年五、十月号);宁可《论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历史研究》一九六三年第四期,并见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日本报);林杰《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没有必然联系吗?》(文汇报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四日);田昌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探讨》(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袁良义《关于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六日)等。
目前这个讨论是由林甘泉的文章引起的。林甘泉认为,近年来史学界对历史研究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提出了批评,这是必要的。但是,他们把历史主义同阶级观点对立起来,在讲“历史主义”时离开了阶级观点。这说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也缺乏正确的理解,从而把客观主义引进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模糊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党性原则。林甘泉强调历史主义同阶级观点的完全一致和统一,并从这个角度评述了上述情况。宁可认为,林甘泉对什么是历史主义和历史主义同阶级观点之间的关系说得仍不清楚。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必然是同阶级观点统一的,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仅仅注意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的情况是可能出现的。此后几篇文章着重从理论上探讨了历史主义同阶级观点的关系。现将讨论的主要情况简介如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内容
宁可认为,阶级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历史主义是辩证法对历史过程的理解。
一些文章不同意上述看法。林甘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实际上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观,而阶级观点正是它的基本核心。田昌五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它的精髓就在于它的阶级观点。他们认为,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在古代就已有萌芽。十八九世纪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观点,更包含了不同程度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他们的历史主义是唯心的、不彻底的。是否渗透着唯物主义精神,是否具有全面彻底的阶级斗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同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的分界线。他们认为,抽去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唯物主义内容,就易于同资产阶级历史主义混淆。
林杰认为,历史主义,就是以历史的态度去考察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阶级观点,就是把阶级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把阶级斗争作贯串于人类文明史的一条红线。
袁良义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历史主义之所以不能归结为辩证法对历史过程的理解,是因为历史主义的范围比辩证法小。他说,辩证法不仅要求从发展上来考察问题,而且要求揭露发展中的内在矛盾;而揭露这些矛盾,并不属于历史主义的范畴,而属于运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进行考察的范围。他认为,历史主义是辩证法的一部分,即辩证法中关于人类历史的一般法则,而不包括其他部分如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法则在内。如果说历史主义就是辩证法对于历史过程的理解,那就会扩大历史主义的领域,把阶级观点也包括进去。历史主义同阶级观点的关系
宁可认为,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也就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内容之一。但是对于每个研究者来说,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认识到应当用阶级观点来看待历史事物,并不意味着就有了辩证的思想方法,反之也是一样。他说,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看作是必然的,以为只要有了阶级观点,自然就有了历史主义,这不免是一种机械的、简单化的理解。
一些文章不同意上述看法。林甘泉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不存在没有历史主义的阶级观点,也不存在没有阶级观点的历史主义。他说,不能把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分别纳入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框框,然后再把二者加在一起,以此来说明它们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同样,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既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也包含着彻底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是唯物史观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田昌五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要求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它同阶级观点是统一和一致的,是有必然联系的。
林甘泉、田昌五和林杰强调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核心,并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林甘泉说,阶级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核心,它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历史主义要求,深深浸透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在历史研究中,越能贯彻阶级观点,就越能深刻而彻底地揭露历史真相;如果离开了阶级观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主义。他举例说,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当时当地标准”说,是脱离了阶级观点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各有自己的标准;同时这种说法也是非历史主义的,因为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只有在后代才能看出它们的结果和意义,如用“当时当地标准”衡量,就根本无从说明。他认为,任何对阶级观点的背离,都只能导致非历史主义。
田昌五认为,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精髓。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学者也谈什么“历史头脑”,谈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历史意义等等,他们的历史主义或者是“为历史而历史”,或者是“根据现代解释过去”,总之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而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历史的动力。所以,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对立起来,离开了阶级观点来谈历史主义,就会堕入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的陷阱。
林杰认为,应该十分肯定地说,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看待历史事物,就必然有了历史主义。他说,在阶级社会里,没有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不存在不是历史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意味着历史的运动,历史的运动意味着阶级斗争。历史主义同阶级观点之间的关系,犹如物质的运动同矛盾之间的关系,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了阶级观点,就必然有了历史主义,反之亦然。他说,如果认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实际上就是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使阶级斗争观点脱离历史主义,使历史主义脱离阶级斗争观点,就不可能对历史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例如开通运河是不是隋炀帝功绩的问题,他说,这条运河在隋炀帝时是人民的灾难,它之所以成为促进历史发展的运粮河,是因为农民革命推翻了隋王朝,并使后代皇帝不敢步炀帝后尘去巡幸江都。在评价隋炀帝时,如果离开了阶级斗争观点,只认为他开通运河这一举动在当时还看不出它的进步性,到后来才看出它的合理性,从而把开通运河算作隋炀帝的功绩,那不是历史主义,而是后果决定论。
袁良义对历史主义同阶级观点的关系,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各有自己的领域,不存在互相包含的关系。他说,考察社会历史,首先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同时还需要强调历史主义的重要性,提倡从发展上来考虑问题,把历史事件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具体分析。阶级观点需要同历史主义相联系,但不能说阶级观点包含了历史主义的要求,也不能说阶级观点要以历史主义为基础。他认为,历史主义是辩证法的一部分,而阶级观点则既是唯物论的问题,又是辩证法的问题。两者的关系是辩证法同唯物论的联系问题,又是辩证法的这一部分同另一部分的联系问题。
(王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