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谈“舍不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01
第5版()
专栏:

谈“舍不得”
赵燕侠
一个演员付出了劳动精心创造了人物形象,或是设计了某段唱腔或是某些表演,甚至于一个出场或一个“亮相”,在多年的舞台表演中,已经用得很习惯了。如果人们提出意见:认为这些唱、做不合适,不符合剧中的情景,人物性格,甚至于认为整个一出戏的思想内容不健康,或是这出戏的风格不高,要把你用惯了的唱、念、做、打和你设计创造的东西扔掉,这确实有些“舍不得”。有些东西是演员喜欢它“舍不得”;有些只是因为习惯了而“舍不得”。作为一个演员,我对于这点是有较深刻的体会的。就是有些观众,有时也有这种心理,由于听或看惯了个人爱好的某些唱腔、动作,忽然看不到了,往往也有丢了可惜的心情。
我也是存在着这种“舍不得”的思想,不过分析起来,有些具体不同的想法,也还有一个认识和提高的过程。
我过去有一些经常演出的戏,格调不高,像《勘玉钏》《游龙戏凤》《香罗带》等,这些戏,或者夹杂着低级趣味,或者宣扬了封建道德;不仅不能给观众带来积极的教育作用、带来美的感受,而且会带来副作用。以《勘玉钏》(又名《诓妻嫁妹》)为例,我一个人前演俞素秋,后演韩玉姐,前闺门旦后花旦。韩玉姐之兄骗奸俞素秋,俞素秋含羞自尽,韩玉姐愿嫁俞素秋未婚夫张少莲,代兄赎罪。巡按主婚,成为夫妇。俞素秋的被骗奸,不合乎情理,韩玉姐的愿嫁也没有什么依据,显得牵强附会。俞素秋这个人物并不使人同情、韩玉姐这个人物也不讨人喜爱。这出戏虽然有花旦的戏,但没有真正的喜剧内容,剧本带有拼凑的痕迹,内容也有因果报应的消极因素。过去我很喜欢这些戏,因为这些戏对我的基本功和舞台经验确有不少好处,一想到这些未免有些留恋。但是,解放以后,在党的帮助下,经过学习,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对这些剧目的毒素有了认识,也懂得了作为一个演员必须为人民演好戏。虽然我的剧目不多,也下决心扔掉了这批戏。同时也只是在扔掉这批戏后,才使我有机会排了一些有新内容的好剧目。
放弃以上这几出戏,思想矛盾还是比较小的,但对另外些戏,这种“舍不得”的心情就重一些了。譬如《虹霓关》,这出戏是唱、念、做、打并重的戏,特别是戏中的“对枪”亮相很美,而且“亮”好这些“相”非常吃功夫,难在只“冲”不行,而要准、美、稳,幼年时为了学这出戏,不知流了多少汗,挨了多少打,但这出戏的思想内容却很坏。尤其是对东方夫人的刻划,简直是侮辱妇女。我长久以来,一直“舍不得”这些边打、边唱的“对枪”,总想保留它的技巧。因此,就试图把剧中个别词句加以改动。像原词中“自古常言道的好,最毒也毒不过妇人心肠”改成“众将都在纷纷讲,都道妇人变了心肠”。这种枝节上的改动,并不能从根本上去其糟粕(因为变不了它的有毒素的主题思想),因而不能治本。这个经验使我认识到不管技巧多好,如果内容不好,也不是一出好戏。
“舍不得”的思想也有另一种情况:即对于一些剧目的好坏思想上认识不到或是不明确。例如《红梅阁》,我一直把它当作一个好的剧目,我很喜爱李慧娘这个不屈的鬼魂形象,也很喜爱这出戏中的有些技巧,像“鬼步”“大圆场”和一些唱腔,当报刊上最初发表批判“鬼戏”的文章时,我认为文章提的问题是有道理的,从群众利益出发,应停止演出这个剧目,所以就没有再演,但在思想上还是“舍不得”。当同志们一提到这个问题,我总是流露出一种惋惜的心情,并且对《钟馗[kuí 奎]嫁妹》等“鬼戏”也有可惜的情绪。直到近几个月来各方面对“鬼戏”进行了集中的批判,才对这个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且也看到了自己的这种“舍不得”的思想,确是戏曲改革中的保守思想,是京剧的发展和进步的阻力。对于演员来说,严重的问题往往是由“舍不得”而产生。
这种“舍不得”的思想,自然要带来艺术上的踏步不前,故步自封。对待传统剧目中的技巧,采取审慎的态度是必要的,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的。但是,如果把技巧绝对化,忘了技巧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它不能离开思想内容而独立存在,就会给京剧艺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
京剧艺术的传统程式、技巧是很丰富的,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造有很大的借鉴和学习作用,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舍不得”“不能动”“只能继承,不能打破传统”的思想,反倒把传统的宝库变成了艺术发展的“包袱”。传统艺术肯定是要继承的,但不能无批判地继承,不打破传统的局限,传统艺术便不能发展,不能创新。就京剧中现有的传统技巧、程式而言,不也是先辈艺术家在当时的条件下的精心创造吗?由于他们的这些创造才使得这些技巧流传下来,使京剧艺术达到了今天的艺术水平。如果我们只继承,不发展,不创新,这些传统技巧就会在今天的时代面前失掉色采,因为现实生活起了这样的巨大变化,只有创新才能保持京剧艺术的时代光辉。成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我们这一代演员正处在继往开来的时期,责无旁贷地应当比先辈和老辈艺术家做出更大的成绩。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京剧艺术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京剧艺术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新貌,而伴随着内容变化的形式(唱、做技巧)也就必然要符合内容的要求而变化。它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
我也曾经想过,我不能算是个保守派,我的唱法、吐字、念白和一些表演都做了尝试和革新。但事实证明我的“舍不得”也不少。这因为我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演员,在旧社会学的戏,也演过戏,给我带来了种种思想影响;解放后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学习不够,旧的艺术观点的残余还影响着我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如果由于我们的影响,青年演员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舍不得”的思想,那就更值得警惕了。
我对如何对待传统的技巧问题,有以下几点想法:
内容好的传统剧目,其中的技巧,可以保留。但仍须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具体条件加以发展和创造。不能满足于只继承,学好,学像了,还应看到大有发展和深化的余地。
内容不好的传统剧目,其中的技巧能够移植变化到新排剧目中的,可以移植到其他剧目中。比如“鬼步”,我设想如果把手不向后背,而放在胸前,加上“云手”的手势,移在花旦戏中,可以变成比较美的花旦的动作。不能移植的就必须淘汰掉,这没有什么可惜的。像“踩蹻”已经在舞台上多年不见了,如果今天再出现在舞台上,观众看了一定很不舒服。
整出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部分场次,唱腔和动作不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甚至是有毒素的,虽然多年用习惯了,而且也博得过观众的采声,但是,为了从生活出发,从性格出发,不是单纯的演技巧,也应把它舍掉。例如:我过去演《玉堂春》三堂会审一场,跪在地下唱时用的身段,手势,动作较多,多年来一直习惯于这样演。现在了解到当时苏三是在受审,而且是三堂会审,苏三的心情是胆战心惊,用太多的表情和动作是不合适的。
我深深体会到:要克服京剧改革中的保守思想,最重要的在于很好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认真改造思想,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点。这样,才能做一个京剧改革中的促进派,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