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锣——新民歌三题,并建议诗歌作者参加写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03
第6版()
专栏:


——新民歌三题,并建议诗歌作者参加写戏
田间

历史已多次证明,毛泽东思想使我们的时代和诗歌,步步登高,万里长征,日日新,月月新;看吧,不但青山显得更高了,而且又上一层楼了。
尽管写北京的诗很多,这里选录的《望北京》四句,读起来并不觉得它重复。羌族的歌手说,“大山隔人难隔心”,意思是:北京已在他心里,成了他心中之城。
《三重天》也有新意。它把三个联想连成一串,构成一幅社会主义的图景,作者对领袖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就写在这幅图上。

以鼓为题的诗不少,以锣为题的歌,我第一次读到。
锣声敲倒三座山,
锣声迎来新中国!
全国解放前夕,在山地和平原走过的人,都听到这种气势磅礴的锣声。这锣声敲在我们的心上。读罢这首《锣》,再读《月琴说话》,虽然两首写法不同,使人有异曲同工之感。这琴音是从人民心上弹出来的,心是琴,琴是心。
当当的锣声,铮铮的弦音,和《山家》这一些短歌的调子,都使人明显地感到:有革命感,有阶级感,有生活实感。
山是地基,山是篱笆,山是牧场,山是粮仓,山是摇篮,山是天梯。《山家》的作者,唱出了山的历史,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诗的思想不在于过多的论述。诗的形象不在于过多的描写,在于抓取有典型意义的事物。把山比喻为地基和摇篮,不仅接触到山家的外貌,同时又接触到山家的生活。
中国的大山,哪一座不是革命的摇篮?《山家》作者本人,正是一个山民的孩子,今年有二十多岁,出生于冀东革命根据地燕山一带。日寇在这一带制造过“无人区”。今天它早已变为人民公社了。“山要不走用鞭赶,地不开花用镐刨”(《俺社有三宝》)。公社集体劳动的形势,一峰又比一峰高。
“欲与天公试比高”,再把三声锣敲!

新民歌不但对新诗有过影响,它对新戏、尤其是歌剧,也有影响。《刘三姐》是一个例子。这种影响还应当提倡。我们既然提倡新戏,自然要提倡新词。歌剧的唱词,正在不断地丰富、革新。《洪湖赤卫队》、《红霞》等等就是。
我不大了解元曲和唐诗宋词之间的深远关系。诗词有助于曲的发展,是可以肯定的。有的同志说,《西厢记》是叙事诗的一种,有一定的理由。兄弟民族的民歌,一直很盛行,有《玛纳斯》这样十多万行的史诗,戏却少些;汉族民歌在一九五八年以前,也没有那样蓬勃发展,地方戏倒很多;这是不是除影响而外,还要有所提倡?
目前农村很需要新戏、好戏。这就要参加写戏的人多一些。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就冀中、晋察冀这几个地区来说,业余的村剧团成千上万,一般都演新戏,有的自编自演。要问哪有那么多新剧本?大都是业余作者编写的。要问那么多剧本,有没有保留节目?这就要看有没有再加工?戏是要在不断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的。
趁此机会,我附带提个建议,建议广大的诗歌作者参加写戏。老一辈作家和现代青年诗人中,都有人这样作的。诗不易写。戏也难作。对我们来说,就是学习,再学习。学习吧!
让新民歌的声音,传得更广些。让新民歌的声音,传得更远些。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