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武安南河底的生产信用合作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3-17
第2版()
专栏:

  武安南河底的生产信用合作社
太行区党委办公室整理
一、合作社的垮台与整理
武安县南河底村的合作社是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灾荒年成立的。当时主要是做些买卖赚几个钱。一九四四年夏收后,社长张喜贵同志接受群众要求,转以扶植群众生产为方针,遇事和干部群众商量着干,便逐渐获得群众拥护。
二、合作事业与农副业的结合
一九四五年夏收后,合作社收买了七千斤煤,廉价出售给群众,解决了夏锄农忙时期的燃料困难,节省了工,用到锄苗上。当年七月,合作社发现了人拉犁耕耘的田禾长的不很好,显然秋后收成要减少,就和群众商量,由合作社抽出一万四千元买了四头牛,配置两犋犁,代耕麦田二百一十亩,秋垡二百亩,给贫苦军属应代耕的地不要钱,给贫农代耕每亩十元,给中农代耕每亩十五元,结果代耕的地,合计比市价省一万六千元,合作社还赚了四千元。同时代耕的土地,在第二年(一九四六年)麦秋多收二十大石,秋田多收三十大石。在合作社推动下,一九四六年全村由四十七头牲口增加到九十一头,其中经合作社直接帮买的有十五头。
一九四五年合作社检查了棉花收成,平均每亩只收三十三斤(二十四两秤),因此群众对政府号召多种棉花情绪不高;经合作社研究,棉花产量低,是因种籽不好,合作社一面号召群众调剂好籽,一面收买好籽换给群众,共计连调剂带换回四千斤好籽,种植一千余亩,结果全村一千二百亩棉田,当年(一九四六年)每百斤多出花四斤,总计多出二千多斤。一九四六年春农业互助组开会,讨论了如何省工省钱又能解决农具的困难,给合作社提出要求,要合作社解决这个问题。合作社接受了群众给的任务和要求后,统计了一下,全村共缺农具七十件,需铁二百斤,于是收买了铁,交给下庄村去打造,结果只打成四十件,赶不上用。秋后合作社就在本村建立了一座铁炉,又在一九四七年春雨多,地湿不能上地的空隙中,组织了六十多人开荒一百七十亩,秋收谷子三十四大石。
一九四七年五月,合作社把积肥统计了一下,全村三十二顷零七亩土地中,十二顷麦田,粪只够上六顷。因此就发动割蒿、刨生土灌粪运动,结果又多上了三顷地的肥料。以后经合作社计算了一下,每亩地上十五驮粪,拾粪一驮,须用工五个。十二顷麦田的肥料,就得五千个工。于是认为有成立油房的必要。油房用上三个人,一年干上七个月,才费工六百三十个,另外全村棉花能出花籽四万九千六百斤,大麻约出两万斤,二者即可出油饼六万斤,即能解决了肥料的不足。经过这样的精确计算,打通了群众思想,并设了油房,又填设了花房。现有轧花车两个,弹花车一个,这样即有利于纺织,又增加了打油积肥,解决了农民的需要。
三、扶助纺织与小型合作运动
一九四四年冬及次年春,合作社组织了八个纺织小组,有八十五个纺妇,向县联社贷花一千一百斤,连本村花在内,共贷给纺妇一千八百斤,结果,纺花赚工资米二万三千四百斤,每斤工资米十三斤。以后又组织给供给部纺织军布,妇女嫌工资低,不愿干,合作社又用算帐的方法,向妇女解释动员,全村缺粮食五万二千斤,若把二千四百斤的军布完成,即能购米三万六千斤,否则自己就得挨饿,这样便动员了全村一百四十四个纺妇来完成这个任务。并用贷花手续费做为奖励基金。第一次奖给纺织模范者三千元,并申明下次还要奖励,奖金为五千元,这样提高了纺妇的情绪,三个月完成了军布任务,并继续多纺织了一千多斤,共赚钱四十万九千六百元。按当时市价能买三万一千二百斤小米,补助了农业生产上的不足。
其次,为了组织农闲冬季生产,补助农产的不足,合作社用算帐方法动员群众,全村棉花产量,除每人(全村七百二十三人)需用五斤外,还可剩余两万多斤,能弥补八万九千斤小米的不足,这样全村可以够吃。但是全村烧的和油盐染料等项开支,约需七十三万余元,还没有着落,是个空子。经过这样计算,清醒了干部与群众的头脑。合作社用十万资金,帮助组织了五六个小型合作社。计有开木厂一个,麻轧花一个,买卖羊群踩圈的一个,割柴的一个,烧砖开店开磨房等。
截至一九四六年太行二届群英会前后,南河底合作社由于营业方向正确,与群众生产联系得好,加上张喜贵同志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合作社由成立时的二元资金扩大到九十六万元,社员达到三百五十三人。开设有油坊、铁匠炉、花房及门市部等。从此改造了过去的理事会制度,由社员大会选出九人,组成了合作委员会,并确定了社内的分工及会议等制度。
四、实物生产信用部的创造
由于市场物价时涨时落,群众的生产情绪及日常生活不够稳定,南河底合作社又开始摸索新的道路。一九四七年冬开始,又有生产信用部的创立。当时群众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牲口,不能搞运输。张喜贵便到银行去贷款,但银行的贷款都贷下去了;即使贷上,款数也有限,解决不了问题,他便号召群众入股,组织“信用社”。但群众因春天的小型社按实物计算赔了钱,不愿入股,张喜贵便用心研究,提出了“存实物贷实物”的办法。和村干部研究,大家都很同意。向群众宣传存实物的办法,群众也很满意。但顾虑是怕人家说自己粮食多,怕把粮食管制起来不能自由。张喜贵同志耐心解释,说明信用社的性质,并宣布两条:一、入股抽股完全自愿,绝不强迫。二、利息也以实计算。三个月分红结帐一次,贷百斤月息一斤半或二斤。村民说:“粮食在家吃不着,老鼠还糟踏,不如存到信用合作社,多少还能得个利。”于是都纷纷存粮。计有六十三户,存入小米一千七百斤,玉米两千斤。
信用社往外贷粮时,群众因过去没有贷粮的习惯,不敢贷,怕现在贷上将来粮食涨价,赔钱,张喜贵便又组织村民刘牛山、张大马、张三丑三人带头试验,结果都赚了钱。刘牛山贷来一百斤,到城里换成盐,又换成麻头,来回五天,除吃用开支外,净赚洋五千元。在他们影响下,群众都来贷粮了。据六个月统计,贷粮者共四十户,贷出粮一万零八十五斤。在三个月中,各贷粮户都赚了钱,有赚两三万或六七万的不等。这样,去年全村增加了二十一头牲口,信用社按时分红,秋后每斤麦子分红五斤,因之入粮户也增加了。村民张心月一户就入麦子五百斤。又吸收了两千斤小米,及合作社存的七百斤麦子,也完全贷出去了。
秋前妇女纺织开始了,但没有棉花,生产信用社即到县联社购买棉花五百斤,贷给群众,解决了纺织中的原料问题。为了提高纺织效率,又制造加速轮车五十辆,群众颇为欢迎。
种麦时,张喜贵耐心动员群众争取麦地都要上粪。生产信用社为了解决群众肥料困难,收买麻饼五千六百斤,卖给群众,并发动打椿树籽,一斗籽能上地一亩,光椿树籽即上地三十亩。全村麦地一千二百五十亩,今年全部都上了肥料。另外还贷给附近数村棉花麦子现款等。
南河底的生产信用社能吸收群众的游资,扶植群众农副业生产,真正做到劳资两利,所以发展很快,而且基础稳固。
南河底生产信用社的经验告诉我们:群众要求发展生产很迫切,但资本缺乏;资本从哪里来呢?群众中的游资很多,组织“生产信用社”就是吸收游资投入生产的最好形式。
南河底信用社目前仍应注意的:第一、是必须与国营经济取得联系。只有得到国营经济的扶助,信用社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基础才能更坚固。第二、信用社内存在着供销因素,但发挥不够,今后应继续发挥它,使之变为力量,才能使信用社发展前途更远大。第三、更进一步的为社员群众服务,使信用社建立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