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喜马拉雅山下一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05
第2版()
专栏:

喜马拉雅山下一角
新华社记者 格来 周郁夫
“喜马拉雅山呀,
你为什么茵茵发绿?
那是恩人共产党给我换上了新
装;
孔雀河畔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高歌欢唱?
那是恩人毛主席给了我幸福的时光;
孔雀河的河水呀,
你为什么这么流畅?
那是恩人解放军给我治好了创
伤。”
在祖国西南角喜马拉雅山中的普兰县,藏族人民用这样动听的歌声来歌颂自己的新生活。今年,这个过去非常贫困的山区又获得丰收,这是民主改革后的第五个丰收年。
秋收季节,我们越过重重雪山,穿过辽阔的阿里草原,从拔海四千到五千米的高寒地带,来到这拔海只三千多米的普兰县的温暖河谷。这里溪泉淙淙,绿柳成荫,梯田层层,村庄密布。我们在沿途看见各个村庄的打麦场上,青稞、豌豆、小麦堆积得像山丘一般。青年、妇女们忙着背运丰收的粮食,平常不大出门的老人,也在帮着织口袋、整理粮仓。农民们把洁白的哈达和彩色小旗挂在打麦场上,表示“扎西洛来”(吉祥丰收年)。一到傍晚,我们看到很多村庄的男男女女在月光下唱歌跳舞,那种欢乐的景象十分动人。
我们每到一地,许多藏族农民让我们同他们一起享受翻身后的欢乐。在孔雀河畔的吉让乡曲龙村,第二互助组组员丹增一家热情地用新酿的青稞酒和酥油茶招待我们。丹增说:“我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见这样的好年景。要是在旧社会,即使遇上这样的收成,粮食也会被领主拿走,自己只剩下一堆草。民主改革后,从田里收到的东西全是我们自己的了。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比雪山还高啊!”
西藏农民一谈起新生活,为什么情绪这样激动?这是因为近几年来他们亲身经历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五年前,普兰县的劳动人民还在人间地狱里受折磨,他们一年要负担八十多种差税,每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收入被农奴主掠夺去了,很多人被迫四处流浪、乞讨,甚至家破人亡。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粉碎了农奴和奴隶身上的层层枷锁,使他们成了土地上的主人。普兰县民主改革时,仅在六个农业乡废除的高利贷债务,就有一百三十多万斤粮食。
我们骑马渡过孔雀河,首先访问了紧靠喜马拉雅山的细德乡。这里,山坡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家家户户堆满了成袋成仓的粮食。乡长才仁群佩告诉我们:“在旧社会,这里年年闹饥荒;如今,大家不是为缺口粮发愁,而是感到装粮食的家具太少了。”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细德乡还是一个缺粮乡,但到一九六二年,粮食已自给有余。今年比去年又增产了百分之十五。民主改革后的五年中,这里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将近一倍。民主改革前,全乡每年有半数人外出逃荒,现在,全乡平均每人拥有八百斤左右的粮食。一九六一年全乡还只有三千头牲畜,现在已发展到九千头,比两年前整整增加了两倍。
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普兰县劳动人民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以后,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次用集体力量建设自己的新生活。普兰县过去是以干旱著名的,这里雨水少,主要靠山上的雪水灌溉。那时,全县农村水渠非常少,大部分土地都是靠天下雨,遇上干旱,有时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几年来,全县已兴修了九十多条干渠、上千条支渠和数十个小型水库与蓄水池。现在孔雀河两岸的大小村庄,渠道纵横,全县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农田,都可以得到适时灌溉。细德乡十三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农民,在政府贷款帮助的鼓舞下,两三年中修起了十二条十多里长的大水渠。今年春天,全乡农民出动,起早摸黑,苦战了九天,在喜马拉雅山下修筑起一个蓄水池,使全乡土地全部得到灌溉,做到了适时播种。我们访问了这个乡的第一互助组,互助组有五户组员,共三十七口人,他们逐年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全组一九六一年收粮食两万二千多斤,一九六二年收两万八千多斤,今年则收了三万五千多斤。
普兰县农民为了争取明年丰收,繁忙的冬季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去年,很多农民在十月才开始秋耕;今年九月中旬,全县已翻完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现在,各个互助组忙着往地里送肥和冬灌,有的开始总结今年的丰产经验,制定明年的增产计划。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