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技术协作的花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06
第2版()
专栏:

技术协作的花朵
新华社记者 李惠民
沈阳工业战线上的一些“能人”“巧匠”们,通过技术协作这条康庄大道,传授了大量先进经验,解决了成千上万个技术关键。每一项先进经验的传播,每一个技术关键的解决,都有一段动人的佳话,都闪烁着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劳动的火花。
纪辅义四请“能人”攻关键
不久前,沈阳机械金属结构制造厂机械车间,从车间工人到厂的主任工程师,从车间干部到厂长,上上下下,都在为一个研究了四个月还没有解决的技术关键而焦虑不安:他们为煤矿检修的大型矿车上有一个叫“三通阀”的部件,质量过不了关。
这个“三通阀”是停开矿车的时候用的,技术要求十分精密。从车间接受修理这种矿车的任务以来,各项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唯独这“三通阀”经修理之后,仍然不是漏气就是启动不灵敏。交货时间已推迟四个月了。
一天下午,厂长刘贤臣突然想起了技术协作积极分子纪辅义。他记得,纪辅义常常参加技术协作活动,认识的人多,也许有办法。于是,他把纪辅义找来,介绍了修理“三通阀”遇到的问题。
纪辅义是制氧车间的工程师,市劳动模范。他带头在厂内开展了技术协作活动,已经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最近,他听说厂内“三通阀”是个关键,早就开动了脑筋,听厂长介绍了情况之后,表示马上想办法解决。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不懂机械,还是得到外厂去请高手。他一个一个地回忆了同自己相识的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忽然想到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劳动模范杨德林。他想,杨德林所在的工厂是专门搞阀门的,一定会修理。
第二天天刚亮,纪辅义骑上自行车向三十里地以外的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奔去。到了工厂,杨德林领他看了四十多种各式各样的阀门,就是没有矿车上的“三通阀”。杨德林抱歉地说:“这种阀门,我们不生产,也怕修不好,你去找贾宝忠看看,他是铁西区技术协作委员会负责人,又是劳动模范,认识的人多,可能有办法。”
纪辅义又去沈阳气体压缩机配件厂找到了贾宝忠。贾宝忠听完纪辅义的介绍,连连摇头说:“这种三通阀,别说修,我们看还没有看过。”贾宝忠想了一会又说:“有了,你去找沈阳机车车辆厂劳动模范刘作民,他厂修的火车阀门,可能同这种三通阀差不多。”一下子提醒了纪辅义。他不顾疲倦,又蹬上车子,飞快地跑到皇姑区刘作民所在的工厂。
刘作民是厂的技术协作积极分子,老车工。他告诉纪辅义,他自己没修过“三通阀”,但他们工厂有这方面的人材,他一定给串连几位老师傅去帮助解决。
纪辅义回到工厂以后,刘作民马上来电话说,他串连了两位老师傅,明天就可以去。
第二天是沈阳机车车辆厂的休息日。刘作民和老工人史化南、苏德新一早就到了沈阳机械金属结构制造厂。修理了三十多年“三通阀”的老工人史化南,拿起研磨“三通阀”用的油石,用手指轻轻一抹,又捻了捻金刚砂,回过头对纪辅义说:“这两件主要东西都不对路:油石粗,金刚砂粒大,磨出来粗糙,需要换细一点的。”按老师傅意见,油石换成细的、金刚砂也换成粒度小的之后,研出的活果然光洁度比以前提高了。在另一边,苏德新看完了工人们操作,接过工具一边干一边说:“研阀门是细活,必须局部地一点一点地干研。”原来,沈阳机械金属结构制造厂的职工是先抹油然后再全研,这样研出来的活有缝隙,漏气。
这两位老工人从早到晚在车间里,一会帮助他们校正操作,一会检修工具,还亲自修好了两个“三通阀”。第二天,工厂技术人员把修好的“三通阀”做了试验,质量完全合乎要求。接着,又派一些老工人到机车车辆厂去进一步学习操作经验,很快掌握了修“三通阀”的技术。
现在,这个工厂已经修好了七十多台大型矿车,满足了用户需要。
吴大有巧得双图破难题
今年二月份的一个晚上,沈阳高压开关厂工人出身的技术员吴大有,在工人文化宫几乎同时接到了两张图纸。他看看送图的人,有一位不认识,感到奇怪。赶忙打开一看,都是改革弹簧机的图纸。这时,他明白了,马上握着这两个人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事情经过是这样。沈阳高压开关厂今年用手卷加工一种弹簧,效率很低,完不成任务,工厂自己研究了多次都没有改革成功。有天晚上,吴大有把这个技术关键带到工人文化宫业余技术研究小组讨论。八点多钟了,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满意的方案。大家决定下个星期二继续研究,并且把它写在关键课题本子上,征求有经验的人帮助解决。
就在他们讨论结束后不久,在另外一个屋里,参加技术协作活动的沈阳仪表工艺研究所技术员顾光酂看到了那个“课题本”。他打开本子看到了那个关键,脑子里立刻出现一个想法:“我是学热处理的,不懂这行。我爱人是学机械的,她一定能帮助解决。”于是,他掏出笔记本仔细地画下了产品图样,记下了产品加工要求。回到家以后,他爱人听说帮助工厂解决技术关键,也很高兴。
第二天下班之后,顾光酂的爱人找来一堆参考资料,在灯光下一会翻资料,一会画图,直到深夜。七天以后图纸画好了,交给了顾光酂[zàn 赞]。
另外一张图纸,是沈阳市电车修配厂老工人田志明送给吴大有的。田志明参加了吴大有主持的那次技术研究会以后,把会上没有解决的难题带回了工厂,找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工人,又继续研究起来,最后,也画出了一张改革弹簧机的图纸。田志明把这张图纸送给了吴大有,吴大有又把这两张图纸交给了本厂工人出身的技师杨尚清。杨尚清参考图纸,很快研究成功一台半自动弹簧机。
林海丰带宝送经遇妙法
沈阳拖拉机厂工人出身的技术员林海丰,前些时候又研究成功一种新型铣具。这消息一传开,很多人都跑来参观。
工程师王宝赶到发动机车间,站在铣床旁边,只见工人一按电钮,用新制成的铣具很快就加工好一个“进排气门”,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十倍。他拿起刚加工好的部件,掏出钢尺,左量右量,然后上前紧紧握住林海丰的大手说:“老林,完全合格。你真行,这个玩艺,我想了两年也没有解决,你这么快就解决了。”
林海丰赶忙解释说:“我有什么?这都是学来的”。
辽宁电影机械厂的一位保管员,不小心把磨砂轮用的金刚石丢了。这东西比小米粒还小,很珍贵,不好买,工厂又急用,一时成了关键问题。先进生产者赵开太忽然想起在铁西露天俱乐部里,看到林海丰和工人一起研究成功的一种用硬质合金刀头代替金刚石的先进经验。他拿起电话找到了林海丰。林海丰听说后,拿起硬质合金刀头跑到了辽宁电影机械厂,亲自作了操作表演,帮助他们很快掌握了这项经验。
林海丰在电影机械厂传授经验的时候,看到这个厂的铣床工人用一种铣具加工“进排气门”,一下一个,效率很高。这时他立即想到了自己车间工人加工“进排气门”的情形:加工件放在床头上,工人把床头架往上摇几下,再往下摇几下,加工部件的效率很低。为了这个问题,他早就有心改进这种加工法了,可始终没有找到办法。现在,看到电影机械厂的高效铣具,喜出望外,连忙画了一个详细的草图带回了工厂。第二天,他从铸造车间废铁堆上找了一块废料,很快做成了一个高效铣具。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乐坏了铣床工人杨素兰。杨素兰高兴地说:“林师傅,这回可解放了,真要好好谢谢你!”林海丰风趣地说:“你谢谢技术协作吧!这都是技术协作帮助我搞成的”。
潘月琴途逢良师学绝技
沈阳市技术协作委员会前些时候在沈阳高压开关厂召开了一次焊接表演会。表演会上,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工人做了一次精彩表演。这位老工人把焊枪向前一伸,只听哧哧一阵响,一块粗大的钢料不到五分钟就切断了。观看的人都翘起大拇指头叫好。
这番情景,勾起了在一旁的沈阳高压开关厂徒工潘月琴的一桩心事。
这位年青的姑娘,从一九五八年入厂起就学水焊工。有人跟她说:“年轻轻的,学什么不好,偏学这个活,又累又没有技术”。也有人说:“女同志哪有学这个的。你看学车工多好呀!”她自己也曾经认为干这行没有出息,想要求换工种。现在,看了这位老工人的表演,她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对头。她说:有一次车间要用一块大钢料,找了很多人都切不了,老师傅梁永利切了一上午,用了三瓶氧气,切得犬牙不平。这次看了那位老师傅的表演,她想:谁说没有技术?还是没有学到家!
表演这手“绝技”的老工人,是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水焊工李贵。他能用氧气把直径半米的大钢料像切豆腐似地齐齐刷刷地割下来。这天切的是直径三百毫米粗的钢料,所以毫不费力气。
可是,他这手“绝技”,过去除了厂内工人知道以外,厂外很少有人知道。有一次,机械加工车间一台大型机床溜板箱裂缝了,厂内解决不了,吴家柱请来了沈阳高压开关厂技术协作积极分子、老焊工吕德顺,帮助解决了。吕德顺往回走,在路旁看到一些大方钢料切得很齐刷,便问:“谁切的?”有人告诉他是李贵,他赞不绝口地说技术高超。就这样,李贵被吕德顺请出来参加了技术协作活动。
表演结束以后,潘月琴在工厂领导方面支持下,拜李贵为师。李贵握住潘月琴的手激动地说:“孩子,好好学吧。我知道的也不多,都能传给你!”潘月琴腼腆地说:“俺一定好好学。”
一个月以后,潘月琴来到了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开始了新的徒工的生活。她每天早早就来到车间,扫地、准备工具和材料,师傅来了一切都准备好了;下班以后,不等师傅进屋,洗脸水就准备好了。
李贵看徒弟虚心学,教得更认真了。潘月琴看师傅热心教,学得也更起劲了。有一天,李贵叫潘月琴切一块直径三百毫米的大钢料。这是潘月琴第一次操作。她拿起焊枪,慌得眼花手抖。她把一块钢料切了好几个口,还没有割透,急得汗珠直淌。李贵接过焊枪一边鼓励一边分析说:“不要怕。你的腕力劲小,拿不稳焊枪。一定要用心练腕力。”
这一番话,鼓舞了潘月琴学技术的信心。每到晚上,潘月琴在宿舍里,独自一个人练。她在胳膊腕上绑块砖头,手里握着一根木棒当焊枪,一有空就蹲在地上不停地比划着练。如今,潘月琴已经基本掌握了大钢料切割技术,能独立操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