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吐词咬字下功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07
第6版()
专栏:文化街头

吐词咬字下功夫
易和元
我不懂音乐,也不懂曲艺,但是很喜欢听,每天下班回家,总要打开收音机听上一回。久而久之,对这两种文艺形式的演唱便形成了一种印象,要把它们比较一番。
唱歌和演唱曲艺是两种不同的形式,怎么能比呢?固然曲艺也带音乐性,但是唱法毕竟不同,要比确实很难。我所要比的是在吐词咬字这样一个小小的方面。
电台播送了很多的歌曲,其中有许多是很优美动人的,听后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但是有些歌曲的演唱却有这么一个缺点:吐词咬字不清楚,听时觉得歌子的曲调很美,可是歌词到底是什么,却听不明白。例如《十送红军》这首歌的调子我很喜欢,每次播送时我都被它吸引着了,我努力想听清它的歌词,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现在也还没达到这个目的。也有的歌子,歌词事先已经看过,或者在播送时广播员已将歌词作了介绍,但是在收听时仍然听得不明不白,只有一鳞半爪的印象。这原因除了演唱者吐字不清以外,有的恐怕还和歌曲的创作本身有关。
于是,我想到了曲艺演唱。曲艺演员的吐词咬字一般都是很清楚的,不论是马增芬的西河大鼓,李润杰的快板,还是高元钧的山东快书,一字一句听来都那么清楚明白。马增芬唱的绕口令,尽管什么“六”呀、“油”呀、“牛”呀、“妞”呀这些拗口的字反复、重叠在一起,然而却字字清楚分明;李润杰的快板和高元钧的快书,有时快得简直像连珠炮一般,然而听来却一点不含糊。
吐词咬字清楚,对歌唱家说来恐怕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要使自己唱的歌曲感染听众,引起共鸣,首先就得让听众了解歌词的内容,知道你唱的是什么,否则,曲调纵然优美,歌喉纵然美妙,效果难免是要大大地打折扣的。我们有许多歌唱家在吐词咬字方面下过功夫,他们的演唱,即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听众也能听得明白,理解他唱的是什么,他们到农村去演唱,农民也是很欢迎,很爱听的。但是,也有许多人在这方面的功夫还很不够,是亟须加强的。
我们常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戏曲、曲艺老艺人们在吐词咬字方面有所长,而我们的歌唱家们在这方面却有所短。近年来,有的歌唱家已经作了努力,虚心向老艺人请教,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还有些歌唱家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现在提出歌唱家向戏曲、曲艺老艺人虚心学习吐词咬字的问题,恐怕还不是“无的放矢”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