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生活互助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08
第1版()
专栏:

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生活互助活动
辽宁日报记者
安东丝绸一厂职工中间的生活互助活动,是体现了工人阶级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新事物。
这个厂生活互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工人们自觉自愿地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诚心尽力地而又无偿地帮助有困难的职工做些缝补拆洗、买粮买煤买菜等家务事,以及帮助解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和修房打炕等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临时困难。这种活动,开始于一九五八年。当时,只有织绸车间捻头小组的邓玉芝等四名女工从事这一活动。在党的支持和领导下,它不断发展、扩大,到今年八月统计,已遍及全厂各个车间、各个科室,在全厂两千七百多名职工中,自动报名参加这一活动的就有七百零三人。
生活互助活动所以能够越来越广泛地发展起来,是由于它适应了广大职工渴望安排好生活以集中精力参加生产的要求,同时也是党长期以来对职工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结果。安东丝绸一厂树立了韩秀芬在生产上处处从整体利益出发,不计报酬、争挑重担的活的榜样,对生活互助活动的积极分子产生了有力的影响。在作法方面,有一批先进分子作为核心力量,发挥骨干作用,自始至终坚持自觉自愿参加的原则,采取个别串连的工作方法,充分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些也都是这项活动能够坚持不懈的重要原因。
生活问题不是小事情
这个厂的生活互助活动是从织绸车间乙班捻头小组开始的,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女工生产和生活的矛盾。
缝补拆洗、照看小孩等一些生活上的事儿,乍一看起来好像不是什么大问题,其实不然。正是这些生活琐事,常常缠住许多女工的手脚,使她们“身在工厂心在家”。她们往往顾了生产和学习,就顾不了料理家务;顾了料理家务,又会妨害生产和学习。织绸车间乙班捻头小组的老工人邢桂花,过去曾经是先进生产者,生第五个孩子以后,家务活忙不过来,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去上班,在生产时间还惦念孩子和家里的事,有时捻着捻着就睡着了,常常完不成任务,评先进生产者的时候也没有评上她。
最了解多子女女工难处的人是处境类似的人。一九五八年,邓玉芝已经有三个孩子,深知要搞好生产又要管好家务很不容易。当时,她是捻头小组组长,又是乙班工会的女工委员,按照工会的部署,常常在业余时间到工人家庭去访问。她出身于贫苦家庭,对生活困难的女工有着深厚的阶级同情心。作为女工委员,她对解决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在伙伴们的生活有了困难的时候,她就常常去帮一把。她曾用自己的缝纫机,无偿地为多子女的女工王荣花、宋孝进、盛瑞华等做了不少小孩衣服,深受姐妹们的欢迎。后来她又想,如果把大家组织起来,力量就大了。她找到本组副组长、共青团员盛瑞华说:“瑞华,咱们搞个姐妹互助组,专门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姐妹,让她们安心生产,好吗?”盛瑞华满口赞成。于是,第一个姐妹互助组成立了。当时参加活动的除邓玉芝、盛瑞华外,还有捻头女工杨福兰和原淑香,总共四个人。她们“上班看情绪,班中看生产,班后去访问”,时时关心伙伴们的生活,并且注意从思想上进行帮助。
姐妹互助组把邢桂花当做重点帮助对象。有一次,邓玉芝等听说邢桂花有许多脏衣服要洗,却腾不出工夫来,星期天就到她家去,把要洗的衣服搜集了两大包,拿到几里地外的江边去洗。大半天工夫,洗好,晾干,破了的还给补好,最后叠得整整齐齐送到她家里。以后,互助组的姐妹们,经常利用星期天和假日,到她家去缝洗衣服,帮这帮那,特别是换季的时候,总是帮助她及早把全家的旧衣服拆洗缝好。五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地这样做。
互助组体贴入微的帮助,大大减轻了邢桂花的家务负担,使她能专心致志地搞好生产。同时,这种无私的帮助,也使这个在旧社会受过煎熬的女工深受感动。当她第一次接过姐妹们拆洗缝好的衣服时,她感动得流下眼泪来。她说:“新旧社会真是差天差地。在旧社会,别说生活上有了困难没有人理会,就是工人死了也没有人管啊!现在我不用发愁了,专心上班干活好了,再不好好干就对不起党和姐妹们。”自从得到互助组的帮助以后,她都按时参加学习和开会,生产也特别努力,不仅自己按时完成捻头任务,还主动帮助织绸工人接夹梭造成的断头。她又重新当选为先进生产者。
捻头小组的青年女工王玉梅,有个时期总是愁眉苦脸,生产提不起精神来。邓玉芝、盛瑞华等发现后就到她家访问,原来她父亲已经病了几个月,卧床不起,全家就靠她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生活相当困难。邓玉芝和伙伴们凑集了一些钱接济她;过后又请求组织上把王玉梅列为救济户。从此,王玉梅不再为生活问题苦恼了,工作干得挺欢。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早先有四名不够安心生产的新工人,也都安心生产了。她们还主动要求参加了姐妹互助组。
由于组织生活互助,帮助一些工人克服了生活困难,捻头小组的工人们都能全心全意地搞好生产,团结互助,生产成绩很出色,成为全厂的先进小组。当时生活互助活动的范围虽然不大,却已经可以看出它的重大的社会意义了。
同习惯势力作斗争
生活互助活动是一件体现共产主义精神的好事,但开头也并不顺利。开展生活互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它反映了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
邓玉芝等开始帮助有困难的姐妹干家务活儿的时候,许多人都为她们的高尚风格所感动。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她们“多此一举”,甚至说她们“假积极”,“图表扬”,“为了显示自己”。有的当面讽刺,有的背后议论。起初,邓玉芝听到这些话,心里十分难过,有时独自流泪,有时忍不住就去找党支部书记。她也曾想过:“何苦要费力不讨好呢!”但是,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最后她还是说服了自己:这又不是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搞好生产;如果考虑个人得失,就是给多少奖励也不愿意这样自讨没趣,只要自己做得对,就应该坚持下去。她想:向秀丽、韩秀芬遇到困难,都能不动摇,不顾个人得失,一心维护集体的利益,自己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以后,她再听到这些话,情绪就不波动了。
由于参加生活互助而遭到别人讽刺的,不只是邓玉芝一个人。她们都像邓玉芝一样,在党的教导下,顶住了困难。她们自信,自己的所做所为光明磊落,就是群众一时有些误解,最终总会赞同的。所以,不论别人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她们都能不加计较,“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继续热情地帮助别人。事实证明,最终获得胜利的,正是这些高尚的坚定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调解家庭纠纷,有时会被人误解,甚至遇到顶撞,这需要具有很大的毅力和耐心。织绸女工韩淑英等为同班一个女工调解夫妻关系问题,先后登门访问十多次,还受到了那个女工的妹妹的顶撞。但韩淑英等始终没有泄气,还是热情诚恳地调解,直到那个女工和她的丈夫言归于好。
有的女工参加生活互助活动,也曾遭到家庭的一些误解和非议。捻头女工盛瑞华参加生活互助活动以后,家里的活计比过去照顾得少了一些。她的丈夫不满意,担心父母、妯娌有意见,常常说她,有时甚至和她争吵起来。后来,盛瑞华把她和丈夫吵架的情形告诉邓玉芝。邓玉芝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她不要吵架,要讲道理,丈夫慢慢会明白的。以后盛瑞华遇到适当的机会,就对丈夫讲阶级兄弟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并且尽力把家里的活儿做好,她丈夫也就支持她参加生活互助活动了。
生活互助活动终于冲破了来自厂内部分工人和家庭的责难。现在,广大职工都衷心地拥护这一活动,参加互助活动的职工也大都得到了家庭的支持。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对旧社会习惯势力的胜利。
自始至终坚持自觉自愿
丝绸一厂的生活互助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坚持自觉自愿的原则,采取个别串连的方法开展的。互助组每吸收一个新成员,总是向对方充分说明互助活动的意义,同时说明参加互助活动相当辛苦,要对方充分考虑自己的条件和可能,使他们参加这一活动真正是自觉自愿。
参加生活互助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织绸车间乙班来看,有许多人是被生活互助组富有意义的活动吸引来的。邓玉芝、盛瑞华这些人,不但把帮助姐妹干家务活儿当成自己的责任,而且看成是生活的乐趣。每当互助组活动的时候,她们都是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干完活以后,或是一同去看电影,或是到公园散步,再不就在一起学习、谈心。她们的星期天,往往过得很有意义,非常愉快。这便有力地吸引了班里的青年女工。王玉梅、徐振松、方桂英、燕景兰去找邓玉芝,问她:“邓老师,我们也参加姐妹互助组,行吗?”
邓玉芝看她们都是姑娘,平常都穿得干干净净,就故意说:“互助组的活儿可多啦,洗洗补补,又脏又累,你们不怕吃苦吗?”
“你们孩子妈妈都不怕吃苦,我们大姑娘年轻力壮还怕吃苦吗!”
就这样,互助组成员由四名逐渐增加到二十四名。
有些人是受到互助组成员的思想帮助,被互助组高尚的风格所感染而参加互助活动的。还有不少人是在自己被帮助后,亲身体验到生活互助的意义,怀着对新社会的感激之情参加的。五个孩子的妈妈宋孝进,家务事常常料理不过来。邓玉芝等常去帮助她,使她减轻了一些生活负担,深深感到新社会的温暖,坚决要求参加生活互助组。邓玉芝考虑到她的孩子太多,劝她不要参加。像这样孩子多的妈妈,生活互助组一般都是不吸收她们参加活动的。后来,互助组有些活动没有通知她,她就很不高兴。有一次,她听说大家第二天要帮助女工林淑艳洗衣服,到时候就直接跑了去。
姐妹互助组刚组织起来的时候,只限于帮助有困难的姐妹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后来人多了,根据客观的需要,又把帮她们买煤买粮的事也包了下来。当时参加生活互助的积极分子都是女工,拆洗缝补是能手,推煤送粮就很吃力了,这使她们感到需要把有条件的男工也吸收进来。第一个参加生活互助活动的男工是战凤喜。一九六○年秋天,生活互助组帮助织绸工人孙玉财修房子,又把机修工人李传德、关殿文、关玉礼、孙玉福等吸收进来。这时,织绸车间生活互助组的成员又由二十四个人增加到四十六个人,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互助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全厂其它三个主要车间——缫丝、准备、染整车间,也像织绸车间一样,由几个积极分子做起,逐步扩展,形成了群众性的生活互助组织。
生活互助活动引起了领导的重视。织绸车间和全厂,先后几次召开工会积极分子会议,宣传邓玉芝等人的事迹,把她们的经验进一步传播开来。现在,在工厂党委和工会的协助下,全厂成立了一个生活串连委员会,各车间成立了生活互助大队,各班都有生活互助小组。
由于一直采取个别串连的方式,参加生活互助活动的人,没有不是自愿的,生活互助组织也没有徒具形式的。
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
生活互助活动对于解决属于职工生活的家务范围内的问题,起到了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代替的作用。
党和国家对职工生活的关怀向来是十分周到的。安东丝绸一厂为了解决职工生活困难问题,做过不少努力,如办托儿所、保健站,修建职工宿舍,给困难职工发救济金,等等。可是这些职工福利,并不能完全解决职工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在人口多劳力少的一些家庭中,像缝缝洗洗、照看病人、买煤买粮等生活琐事,都会给他们带来困难。生活互助在克服这些困难方面,作用是无可代替的。
还有一些职工发生了意料不及的生活困难,本人很难克服,国家没有办法包下来;可是,由于生活互助组的同志高度发挥阶级友爱,赤诚相助,负责到底,终于圆满地解决了问题。它的政治影响深远得很。下边讲几个实例:
织绸车间乙班修理机器的老工人修喜顺,妻子死后撇下五个孩子。邓玉芝等到他家访问时,只见他抱着个吃奶孩子,站在门口掉眼泪,另外四个孩子在旁边发呆。邓玉芝一边安慰他,一边帮他收拾屋子。当时天气已经冷了,邓玉芝等看他几个孩子穿得挺单薄,就向工厂领导汇报。工厂拿出一笔救济金,邓玉芝等给买布,又给垫上里子布,一共做了四件小孩棉衣。修喜顺家里日常的缝缝洗洗,也大部分由邓玉芝所领导的生活互助组给包下来了。修喜顺从乙班调到甲班以后,甲班的生活互助组照样去照顾他,直到两年以后修喜顺又结婚时为止。提起这件事,修喜顺总是念念不忘生活互助组的好处。他的年老多病的母亲,也经常叨咕:“孩子,在早谁管咱们呀,真得好好感谢她们啊!往后你要学习她们,好好工作。”
准备车间老工人韩桂芝,一九六一年害病卧床不起。工厂多方为她治疗,并从经济上予以补助。但她还是不能活动,并有一个六岁的小孩需要人照顾。生活互助组的赵艳秋、温秀英、邢玉华、谭香菊等轮流到她家去,帮助她梳头洗脸,做饭挑水,洗衣缝衣,买煤买粮等,两年多来一直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现在韩桂芝的病情有了好转,互助组姐妹仍然经常去看望她,并帮助她做些力所不及的活计。她感动地说:“我病好上班后,一定好好干活,报答党和姐妹们!”
像这样的例子多得很。被帮助的人对互助组的工作,异口同声地称赞。他们说,互助组想的比自己还周到,做活比给自己干还用心。看:天还没冷,她们就为生活有困难的女工家张罗拆洗冬衣;雨季没到,就为困难户修理房子;女工生孩子缺人照顾时,她们及时给予帮助,送接产妇,报户口,购买食物用品等等,都做得妥妥贴贴。职工的这类生活困难,工厂领导根本插不上手使不上劲,生活互助组却可以随时帮助解决问题。生活互助组的成员,家庭负担一般比较轻,互助活动也没有占去他们的全部业余时间;因为人多力量大,他们没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帮助不少同伴克服了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现在,凡是缝缝补补、照顾病人的事情,一般都在各班内帮助解决,简单的房屋修理、砌炉灶、安葬死人等事也可以在车间内解决,本车间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厂的生活串连委员会找其它车间协助解决;只有需要较大的运输力量、需要专门的木工、瓦工时,才找到工厂生活串连委员会。过去,厂工会总是忙着为职工解决生活问题,一个劳保福利委员整天忙都忙不过来,照顾不周到。可是现在,厂工会只要把生活互助活动组织好,许多过去不易解决的问题都很容易地解决了。
形成了助人为乐的好风尚
生活互助活动,不仅解决了职工生活中的困难问题,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培育了一批新型人物,形成了一代好风尚。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收获具有深远的意义。
邓玉芝、韩淑英、盛瑞华、宫月琴、赵艳秋、刘桂琴等,几年来一直任劳任怨为自己同伴们的生活操劳。她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经常牺牲自己的一些休息时间,无偿地为阶级战友服务。在她们的模范行动影响下,各个车间、班组都有了生活互助的积极分子,全厂已经形成一支七百多人的生活互助大军。这些人也是见到同伴生活有困难,就去热诚帮助,既不要求报酬,也不希望表扬,甚至不愿让人知道。他们说,这点小事过后就忘了,谁还惦记着它。所以互助组至今究竟作了多少帮助人的事,已经没有办法精确统计了。但是,人们却共同地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革命的大家庭里,大家不仅在生产上为了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在生活上也是互相关怀,同舟共济,这是一种新型的亲切的同志关系。人们一致称道: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多么好!
生活互助活动对于那些只顾个人不关心同志的人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少青年工人通过参加生活互助活动,受到了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思想作风。青年女工燕景兰,是一个高小毕业后就踏上工业生产战线的姑娘。过去,她自己袜子破了还得母亲给补,参加生活互助组以后,看见老工人家庭生活都很节俭,受到教育,也开始养成了勤劳朴素的生活作风。
当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在这里广为传播的时候,生活互助的烈火像增加了助燃剂一样越燃越旺。人们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助人为乐的风尚进一步发扬起来。
人们的思想风格在变,丝绸一厂的风气在变,共产主义思想在发扬光大。生活互助活动对这一深刻的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