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略谈《特别的姑娘》的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08
第5版()
专栏:

略谈《特别的姑娘》的艺术特色
萧凝
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作者黄宗英、张久荣),写的是高中毕业生侯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去到“没亲没故、没家没业”的豆桥庄当农民的故事。尽管我们已经读过许多关于邢燕子、王培珍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知识青年们怎样听党的话、勇敢地奔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文章,但是我们似不能不被侯隽这位年轻的姑娘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她那勇于挑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担的高尚风格所激动。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由于它那绚丽多采的艺术特色,使得这篇主题思想和题材并不算很新鲜的作品,具有特别的感染力。
读者首先感到十分强烈的是作者饱满的政治热情。作者显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客观地、冷静地叙述这件事,而是满腔热情地在歌颂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你仿佛能触摸到作者那颗欢跃激荡的心,能看到作者正同作品里那些人物同喜怒、共哀乐的神情。
“有谁接触过中学毕业生填写志愿时的心情和眼神吗?如果我是个音乐家或画家,我要呕心沥血去描绘这样的刹那,年轻人的思想波涛汹涌,万马奔驰,翻腾着整个的世界,有数不清的工作、兴趣、理想吸引着他们,突然,一个最强音出现了,‘站出来,任祖国挑选!’”……
能说这里作者所描写的,仅仅是年轻人或者侯隽刹那间的心情吗?这实在是作者的心同年轻人、同侯隽的心完全融合在一起,从心底唱出的一支赞美新事物的歌。其实不只对侯隽,就说对“小机灵”吧,作品同样也让人感到作者倾注在她身上的热情——作者既没有一笔抹煞,笼统地把“小机灵”写为反面人物,可也不掩饰“小机灵”的弱点,而是恰如其分地肯定她好的一面(她充满热情来到豆桥,和侯隽一道经受过一段困难的考验,现在还留在农村),又毫不姑息地指出她的过错(毕竟经不起考验从农业生产第一线上退下阵来了)。作者把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关心和期待,全细致地倾注在笔底了。而对她的悔悟,作者的笔又由衷地流露出欢迎和喜悦。正是由于作者对这件事深有所感,才能写出这篇热情洋溢的报告文学来的。
作品的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是笔触细致。
城市知识青年去当农民,正像作品所写的,尽管侯隽她俩事先设想得多么周到,思想准备多么充分,可是生活的实际考验,比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它非常琐碎、具体、平凡,而又是从早到晚,从小到大,无所不在。作者纤细的笔触,不是落在对事情发展过程的详细描述(那样的作品,我们也见过不少,它们很容易流于平板,一般化),而且抓住一些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加以细致的描绘,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
一开始,作者就让我们看到,侯隽她俩的心气有多高!毒热的骄阳,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吃口紧”,艰苦生疏的农活等等实际考验,姑娘们在地里没短少唱歌、跳舞,嘴里还说着:“生活越艰苦越紧张才越有意义”。可是不久,“生活”和“意义”就闹分家了。“小机灵”走了。侯隽的歌声喑哑了,眼泪老是不听话地往外流。在这节骨眼上,党支书的那番形象、精辟的话就好像是一付有力的强心剂,它坚定了侯隽的决心,给侯隽增添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她开始稳稳地扎下根来。在风风雨雨的田野里,和豆桥的社员一起,一步步、一锄锄地把意志和麦种一起深深种下,相信它一定会发芽。当严冬来临的时候,侯隽每晚都在油灯下勤奋地教起民校来了,这时天气虽一天比一天冷,而侯隽却越来越感到夜夜都有暖流流过心房了。
作者没有概念化地、抽象地去表现侯隽的成长,可是通过上述的在困难面前唱歌、在困难面前流泪、想“家”等等这一连串的细节描写,却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侯隽在这一年中思想上的变化,勾勒出侯隽性格的主要的一个方面——坚毅。作品先后有两处写到侯隽流泪这个细节,可是含义不同,第一次的流泪,表现了侯隽一时的软弱;而后一次的眼泪,却是体会了“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的滋味而闪烁出的幸福的泪花了。作品这种细致的描写,使得侯隽的转变和成长,读来分外亲切,脉络分明,有层次,有分寸,令人信服。
作品对于环境、气氛的浓烈渲染和烘托,对突出人物的性格也起了良好的效果。作品一开头,作者在使侯隽出场之前,对周围的环境真是不惜笔墨,作了多么浓重的渲染!这种渲染,乍看甚至近乎繁琐,可是细一体味,不论是孩子们天真的问答,还是大娘大婶们滔滔不绝的唠叨;也不论是侯隽那间小泥房里的摆设,或者门外传来的侯隽那清朗柔和的说话声,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突出侯隽的性格。当我们读完这一段,就感觉到豆桥的群众对于侯隽深深的爱戴和侯隽那温和、稳重、倔强的性格特征。写豆桥群众为侯隽该不该留在豆桥而引起一场辩论也是这样的。作者把辩论的气氛渲染得十分热烈,干部、群众,男女老少都卷进辩论里去了,争得脸红耳赤;写到侯隽,作者却是淡淡几笔,写她在大伙热烈的争辩面前,红着脸,检讨自己的不是,表示高低舍不得离开豆桥了。旁人的争辩越是热烈,侯隽的态度越是轻淡,这一渲染,一对照,侯隽在豆桥社员们心目中的地位、侯隽性格谦虚的一面,一起深印在读者的脑子里。
作品行文叙事,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这种抒情色彩,由于是和叙事描物紧密揉和在一起的,读之不觉得生硬、造作。有时,作者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还很自然地插进一小段富有哲理性的议论,发人深思,而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就随着精辟的议论而加深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