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农牧结合是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10
第5版()
专栏:

农牧结合是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花县新华公社新华大队第七生产队农牧结合的调查
侯晓昌
农业和畜牧业,是广义农业的两个主要的生产部门。这两个部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有密切的联系。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农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正确地处理农牧关系,促进农牧的结合,能够使这两个生产部门共同发展。这是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基础作用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广大的农区,一般说,人口较集中,耕地较少,缺乏牧场和草原。这些地区有无具备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呢?发展畜牧业能否促进农业的发展呢?从提高耕地经营的经济效果来说,发展畜牧业是否有利呢?作者到广州市远郊花县新华公社新华大队第七生产队作了调查,从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农区人多地少情况下,农牧能够结合,农牧必须结合,并深深感到农牧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新华公社新华大队位于离广州市35公里的远郊和花县新华镇的近郊,陆路交通方便,人口集中,耕地面积少。第七生产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这个队平均每人只有耕地0.98亩,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2.74亩耕地,经营以水稻为主。
农牧结合促进生产迅速发展
第七生产队按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的条件,三年来(1960—1962)的生产经营以集中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为努力方向。提高大面积的单位面积产量,关键在于解决肥料问题,这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起点。这个队在1960年以前依靠商品肥料,水稻年平均亩产不过600斤,一亩地的商品肥料的开支就值250斤谷,生产成本高。1959年虽然开始注意养猪积肥,但只靠商品饲料。1958、1959两年畜牧业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5%左右,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1960年以来,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1960年至1962年,稻谷总产量增长了78.2%,蔬菜总产量增长了63.7%,猪月平均饲养量增长了163.6%,家禽月平均饲养量增长了198.4%,三年都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各种农畜产品计划任务。第七生产队在粮食生产和其它各部门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从生产力的合理组织来说,着重从农牧关系中抓紧如下三个环节:
一,在粮食生产逐年增长的基础上,提留的饲料谷相应增长。提留饲料谷的逐年增长,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物质基础。
二,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花生等)和饲料作物总产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牲畜饲料用的各种作物主副产品也相应增长。例如稻谷加工的副产品统糠,1962年比1960年增长了28.2%,蔬菜次菜(作青饲料用)增长40.38%,其它作物如番薯、花生的副产品也有增加。这又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方面的物质基础。
三,由于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农业用的厩肥量也逐年增长。厩肥的增长反过来又为粮食作物和其它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年来,从增产的措施上来说,1960年以前这个队主要抓水利工作。1960年以后,积极进行技术改革:普及良种、增施有机肥、精耕细作、合理轮种和提高复种指数,并把贯彻这些措施和发展畜牧业紧紧地结合起来。一手抓农业,一手抓畜牧业,认真地对待和处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关系,及时解决矛盾,发挥两个部门的相互促进作用,因而生产发展快。
农业和畜牧业相互促进的情况,可以从如下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看出:1960年 1962年 增长百分比平均每亩施厩肥量(斤) 479
 1,530.4 219.49主要作物平均每亩产量,水稻(斤) 725 1,085 49.65蔬菜(斤) 7,799 15,789.4 102.45每亩地饲料谷提留量(斤) 7 37.38 434.00每亩地产饲料用副产品饲料单位(个)(注) 52.65 63.28 20.18饲料作物平均每亩播种面积产饲料单位(个) 298.41 442 48.11每亩地主要畜牧饲养量猪(头) 0.154 0.378 145.45家禽(只) 1.44 4.15188.19
(注)以一公斤燕麦热量为一个饲料单位。统糠折算0.5,蔬菜次菜和番薯折算0.08,花生麸折算1.00。
以上六项指标,在三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以厩肥和饲料谷增长速度为最快。厩肥增长,在这个队当前的情况下,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重要的条件。饲料谷和单位面积饲料单位的增长,是提高单位面积畜牧饲养量重要的条件。这个队每亩耕地主要畜牧饲养量虽然增长得较快,但比之先进水平,仍然不算很高。客观原因是:发展的基础较差,种苗供应跟不上,完全缺乏野生饲料资源,居民点高度集中,猪以舍饲方式饲养等。
农业和畜牧业相互促进,集中反映在农畜产品总值的增大和单位农畜产品劳动消耗的减少上(按不变价格计算)。1960年农畜产品总值为37,650.7元,1962年上升到64,050.75元,增长了70.1%。1960年商品农畜产品值为34,482元,1962年上升到54,273元,增长了57.4%。三年中农牧业的开支虽逐年增加,但不及产品产值的增长幅度大,单位农畜产品的成本也下降了,以生产每1元产值的农畜产品计算,成本下降了0.01元。主要的农产品中,稻谷每百斤成本1960年为5.17元,1962年下降为4.71元;蔬菜平均每百斤成本1960年为6.43元,1962年下降为2.51元。农作物的单位成本的下降,实际上降低了畜禽饲养成本中比重较大的饲料费用开支。厩肥的增长,又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成本中数量较大的商品肥料费用开支。
这个队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越相适应,生产的经济效果就越高。可以从如下指标的逐年上升来说明这个问题。以元为单位1960年 1962年 增长百分比①每亩地农畜产品值 175.46 278.04 58.46②每亩地商品农畜产品值 160.85 235.31 46.29③每个工作日农畜产品值 1.37 1.87 36.49④每百元投资农畜产品值 443.41 474.55 7.02⑤每亩地农畜产品成本 39.57 58.59 48.06⑥每亩地农畜产品纯收益 138.59 211.45 52.57⑦每亩地提留农畜扩大再生产基金2.43 21.20 772.42每亩耕地农畜产品值,是反映以耕地利用为基础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三年中每亩耕地农产品值增长了28.14%,每亩耕地的畜产品值增长了412.71%。1960年每亩耕地农畜产品值中畜产品只占4.96%,1962年畜产品值已上升到14.22%。每亩耕地商品农畜产品值,是反映农业和畜牧业商品性生产绝对量的增长,评价按耕地面积计算为社会经济提供经营成果的一项综合指标。每个工作日农畜产品值,是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每百元投资的农畜产品值,是反映耕地利用中农牧业生产的劳动消耗和经营成果的综合指标。三年中每亩成本提高了48.06%,但每亩农畜产品的纯收益增加52.57%。纯收益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经济效果仍然提高。每亩提留农畜扩大再生产基金,是指当年公积金用于农牧业扩大再生产部分,这是目前效果和长远效果有密切关系的一项指标。以上七项指标是彼此不可代替的,但有一定的主从关系。例如每亩耕地商品农畜产品值,一般从属于每亩耕地农畜产品值的逐年变化,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一般说单位面积的商品值也增加。每亩耕地提留农畜产品扩大再生产基金,一般也从属于每亩耕地农畜产品纯收益的逐年变化。扩大再生产基金的提留额,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于纯收益的增长。可见,农牧结合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更集中地表现于农畜总产值的增长快,单位农畜产品劳动消耗的相对减少,以及经营成果的增大。因此,①③⑤⑥四项指标,是反映农牧业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合理利用耕地
农牧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果,还可以从改进生产资料的利用来进行分析。第七生产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厩肥增多,有效地促进了耕地的经济利用。三年来,水稻面积逐年扩大,蔬菜面积却逐年减少。水稻面积逐年扩大,又逐年提高单产,因而迅速提高了稻谷总产量。蔬菜面积虽然逐年减少(三年中减少了12.4%),但是积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年中提高了102.45%),从而提高了蔬菜总产量(三年中提高了78.2%),正确地解决了粮、菜用地的矛盾。结果既保证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蔬菜交售任务,又能按自身发展生产的要求多种水稻。其它作物的面积虽然变化,但同样也着力提高单位产量。各种作物单产的全面提高,在耕地安排上能符合各得其所的要求。这样做,不但解决了粮菜用地的矛盾,也解决了发展饲料生产和其它作物用地的矛盾。水稻和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越高,提供的主副产品作饲料就越多,因而在饲料作物面积保持一定的比例情况下,也完全具备条件逐年发展畜牧业。
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之所以能够全面地提高,主要是因为耕地肥力提高了,肥田增加了,瘦地减少了。1960年瘦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4.45%,1962年下降到13.2%。从抽取一般耕地具有提高肥力代表性的土壤标本对照分析,土色由灰黄变灰黑,土壤由板结到疏松,土质由瘦到肥。亩含氨态氮由0.99斤提高到10.35斤,磷肥由0.5斤提高到0.62斤,钾肥由5.0斤提高到13.47斤。这是三年来逐年增施有机肥料和精耕细作的结果。由此看来,土壤肥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农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一项极其重要的有利条件。
不仅如此,有机肥的增加还有以下几项好处:
一,对土壤的精耕细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可以犁得深,耙得碎,有利于作物丰产。
二,为引种和普及丰产良种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1962年早季稻,全队平均亩产高达602斤,超出历史上的水平。主要原因是90%以上的水稻田种植耐肥高产的良种“广场矮”。
三,为提高复种指数提供了重要条件。1960年全部耕地平均的复种指数为228%,1962年提高到243%。他们试行得到显著效果的“早禾晚秧地”的措施,有大面积稻田,一年施四次基肥,复种指数提高到400%。一年的安排是:早季禾(本田)90天,晚季秧45天,晚季禾(本田)95天,冬种125天。既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年产值(平均每亩产值达到465元,比单纯种双季稻增加370元),又解决了安排水稻秧地和其它用地的矛盾。
四,为耕地的合理轮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个队的稻田,一般实行水旱轮作。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轮作方式是水稻和豆科作物轮作,一年一周期,早晚两季种稻,冬种豆。这种轮作方式本来在广东许多地区采用的,但近年来有一些生产队却让土地休闲过冬了。主要原因是缺“小肥”,养不到“大肥”,“小肥”缺,收成低,抵不上费用的开支,经济上不合算。第七生产队有条件在冬种地里施肥,能做到以“小肥”养到“大肥”,冬种的收成又好。这是培养地力,充分发挥土地潜力的经济有效的一个途径。
第七生产队的农艺经验证明,厩肥是水稻攻粒、蔬菜育苗和瓜类蔬菜最好的肥料。施厩肥有比较突出的优点:改良土壤的耕性较强,具有调节土壤酸碱性的缓冲力,并可以增加土壤的盐基。大家知道,厩肥是发扬我国优良的农艺传统一项物质条件,农艺经验中常常包罗厩肥的施用。农民也爱用厩肥,并掌握了它的肥性。
第七生产队对耕地的利用,做得比较经济合理,不仅要求发展畜牧业增辟肥源,改良土壤,同时也注意为畜牧业的发展增辟饲料来源。这个队安排饲料作物时,注意在水田、旱地、大田、边地中,选择旱、边地种饲料,不和一般大田作物争地。合理安排饲料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期,必须和大田农作物的主副产品收获期(提供青饲料)衔接,以保证以上两项青饲料的源源供应。这些都是巩固饲料基地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
在人多地少情况下,如何从耕地利用中获得产量高、成本低、质量又好的饲料,对于发展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队过去有部分社员,只看到农牧矛盾的主要问题就在这里。他们曾种过君达菜养猪,每亩产240个饲料单位,每元投资只产3.1个饲料单位,青饲料成本高。以后改种过番薯排(只收蔓不收薯),亩产360个饲料单位,每元投资产4.91个饲料单位。在当前的条件下,种番薯养猪在经济上是最合算的。种番薯每元投资可产15.47个饲料单位,符合产量高、成本低、质量又好的要求。这种合理选择饲料作物的措施,是降低畜牧业青饲料成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合理利用农作物主副产品
第七生产队的农副产品,在队内生产性的利用方面,主要用作饲料或肥料。可用作饲料的主副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发展畜牧业,能够利用单位播种面积已经投放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取得的产品(特别是副产品)。农副产品经过牲畜“加工”变为畜产品,对单位播种的面积的产品直接、间接起增值作用。以水稻和蔬菜的主副产品的利用为例,1962年平均每亩播种面积可出糠的谷有475.3斤(扣除公粮、种子粮),可出糠70—80斤,用以养猪、养禽。直接利用稻谷养鹅、养鸭,平均每消耗一斤谷可产0.5—0.75斤家禽。平均每亩播种面积有次谷27—38斤,风干次谷可用于养禽或加工后养猪。利用稻田遗谷,估计每亩播种面积有遗谷4—5斤,在水稻收获期间(一个月),每亩稻田可以放养一只鹅(鸭),放养期间平均每只增重1—1.5斤。蔬菜副产品的利用方式比较简单,不作饲料用就是直接作肥料用。但直接作肥料用,远不如作饲料用经济。次菜作饲料用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热能营养牲畜,如果直接当肥料用,就浪费了这种热能。例如1962年这个队产次菜78,800斤(队养猪100斤配800斤次菜,养一只5斤重的鹅配25斤次菜),单是这一项青饲料就可以养98头猪或3,000只鹅,连糠料的消耗在内,可以生产600—3,500担厩肥。如果次菜直接作肥料用,只抵到31.5担厩肥。
上面说过,第七生产队按人口计算耕地面积较少。但是,发展畜牧业的生产潜力是较大的。以发展养猪的潜力为例,这个队养猪的饲料的定额是每增重100斤(毛重),平均需要糠650斤和青饲料800斤,共折算饲料单位194.5个。以这个饲料标准计算(暂除开其它因素),1962年已经用作猪饲料的农作物主副产品,折合饲料单位可以养104头猪。平均每亩菜地可养0.6头猪,平均每亩稻田可养0.39头猪,平均每亩番薯地可养1.21头猪。如以3.5—4个饲料单位长一斤猪(毛重)计算,则1962年生产的饲料单位可以生产5,083.7—5,809.9公斤猪重量。还须说明,这个队发展畜牧业饲料资源的潜在力量,并不止于如上各项的估算。例如上述一部分主产品的饲料单位,是按实际调配饲用额计算。稻谷的饲料单位,是以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扣除公粮后)按实际调配饲料用的稻谷的比重(4.6%)计算,除掉了饲料谷占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比重增长的可能性。其次,以上的计算避开了饲料的合理构成因素。例如在饲料单位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牲畜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对各种饲料的需要,从技术经济上进行合理的搭配,是可以挖掘潜力的。再次,以上的计算,是以农作物的主副产品直接利用为依据,避开了其它饲料来源。例如这个队商品饲料仍然是一个来源,食堂废品和社员个人灶堂废品的利用也是一个饲料来源。
几点经验
从第七生产队调查的情况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三年来,第七生产队以农牧结合作为贯彻增产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成效地改进了生产资料的利用,迅速地提高了单位面积农畜产品总值,迅速地提高了畜产品值在农畜产品总值中的比重,降低了单位农畜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单位面积农畜产品纯收益。
二,从第七生产队三年来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关系上看来,粮多、饲料多、畜多、肥多,是一个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过程。农区以耕地利用为基础发展畜牧业,必须以粮多为起点。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带动其它部门的发展,这是粮多、饲料多、畜多、肥多循环上升的前提。以耕地利用为基础发展畜牧业,在人多地少情况下,必须以农作物主副产品的合理利用为重点,这是解决饲料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在农区,以耕地利用为基础发展畜牧业,关键在于提高各种作物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和增加耕地的复种指数,积极贯彻技术改革,提供更多的农作物主副产品,以提高饲料供应的可能性。这个队的实践证明,贯彻技术改革,促进了农牧结合;反之,农牧结合也促进了技术改革实现。例如采用丰产良种,提高单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实现合理轮作,都获得显著的成功。农牧业的发展,不只要求农业的技术改革工作要跟得上,也要求畜牧业的技术改革工作要跟得上。三年来,这个队遭过猪瘟和猪丹毒,损失较大,影响了农业。可知农业或畜牧业的技术改革工作任何一头跟不上,农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四,农牧结合必须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地结合地区、公社的自然和经济的特点,以确定农牧结合的方式。例如发展畜牧业,必须从饲料的供应类型,农牧业扩大再生产和社会的消费需要,来决定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经营方向。第七生产队以农作物主副产品的利用为主,结合队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和这个地区消费需要,适合发展肉用猪和养鹅。这样,经济效果比较高,技术经验上比较有把握。
五,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必须协调,这是农牧结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七生产队的农业发展的速度快,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得更快,使原来比较薄弱的畜牧业部门赶上来,适应了农业的发展。但是,从畜牧业的现有规模来说,没有完全适应农业品发展。首先,这个队饲料的实际供应量仍超过饲料实际的需要量,有不少可作饲料的主副产品仍未加利用。其次,从这个队所具备的饲料条件来说,可以发展的猪的饲养量,远比实际供应的猪苗量要多。再次,农业的发展要求厩肥的增长远比实际供应量大。畜牧业的规模没有和农业发展完全适应,这是农牧结合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总起来说,农牧结合,要求协调农业和畜牧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规模相适应,是指两者在发展过程的暂时的统一,一般是以饲料和肥料的供应与需要的全面平衡作为评价的重点(在其它情况下,畜力和耕地的平衡也是评价的一个重点)。其中突出的是饲料的供应和需要的平衡。因此,饲料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农业和畜牧业的复杂的组织工作和细致的经济工作,是农牧结合必须紧紧把握的一个关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速度相适应,是指两者在发展过程相互促进的表现,是促进规模相适应的手段。可知,农牧结合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可以理解为广义农业中两个主要生产部门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问题。但是,从耕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作物主副产品的合理利用上来考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不只限于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同时在技术上也密切的联系,具有相互结合的多方面的技术基础。似乎可以这样说,农牧结合,是农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的组织、经济和技术措施的总括。在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就要两手抓起来。只有依靠两大生产部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农牧结合工作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