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把个人专长变成集体财富加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辽宁一批老工人赤诚传授绝技 技术协作活动提供了传播先进技术的广阔天地,许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14
第2版()
专栏:

把个人专长变成集体财富加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辽宁一批老工人赤诚传授绝技
技术协作活动提供了传播先进技术的广阔天地,许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新华社沈阳十三日电 记者史越峨报道:辽宁工业战线上的能工巧匠们,正在向广大职工传播他们用长年辛勤劳动得来的技术“绝招”。他们通过技术协作活动,采取签订师徒合同、互教合同、举办技术讲座和技术表演等办法,让自己的“绝招”为更多的人掌握,让自己的技术专长在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能工巧匠依靠长年累月的苦心钻研,都取得了一手或多手高超技术。他们有的能凭耳听、眼看,精确地判断火车、汽车上发生的故障和钢轨内部暗伤和折损;有的能在几分钟之内整齐地割断一块大钢料;有的能用热处理方法,让金属表面上呈现出茶黄、浅蓝等七种鲜丽的色彩;有的能运用特种火焰巧妙地校正弯曲变形的金属工作物。
许多职工早已不叫这些能工巧匠的姓名了,他们另外给这些人找了一些当之无愧的称呼:“焊接能手”、“汽车大夫”、“钢轨大夫”、“机械专家”。
不少人反映,看这些能工巧匠们进行的技术表演,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有关部最近在沈阳重型机器厂铸钢车间主办了一次十分精彩的焊接技术表演。表演开始之后,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老工人李贵迅速骑坐到一块普通钢锭上,轻巧地拿起一个切割工具。那工具的气孔中,很快窜出一股耀眼的火焰,顿时金花飞溅;不到一分钟,火焰穿进钢料,红色裂纹徐徐延伸,一股钢流缓缓溢向地面,啪哒一声响,四百五十毫米厚的钢料一下变成两段,掉落在地上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代表不禁松了一口气,发出啧啧称赞声。有的看看手表惊讶地说:“全部切割时间只有四分钟!”
据内行的人说,采用通常的办法切割这样厚的钢料,至少需要几个小时。许多厂矿常常由于厚钢料切割技术水平低而耽误生产。广泛地推广使用老工人李贵设计的这种新型切割工具,就能大大推进我国大厚度钢料切割技术。
传“绝技”、比刀具和赛技巧的技术表演活动,同样在鞍山、大连、抚顺各地一次又一次地举行。不久前,东北有名的焊接能手杨家三兄弟之一的老工人杨振孟,来到鞍山通用机器厂表演了钢板涂铅和焊钨的技术。他的涂料在钢板上一刷,铅、钨金属就会服服贴贴地沾在钢板上。有些工人过去把焊铅、涂钨金的技术想像得很神秘,看了杨振孟的表演之后都高兴地说:老工人的技术就是“绝”在方法简便,妙在一学就会。有些试验没有成功的人都连连赞赏地说:真开脑筋,并且当场就拜杨振孟为师,把操作秘诀记到了自己的本子上。
随着技术协作活动的广泛展开,老工人传播技术专长的天地也越来越广阔了。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现在参加全省技术协作活动的老工人中,仅是新发现的具有一招或几招“绝技”的就有几千名。过去,由于生产条件和活动范围的局限性,许多老工人的技术专长不能在较大范围内传播和运用。有些人由于工作岗位的调换、企业生产性质的变更或家庭的迁居等原因,他们的专长有的一时用不上,有的竟像埋在地下的宝藏,很少有人知晓。
一年多以前,沈阳各工厂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生产品种的过程中,提出成串成堆的复杂技术问题,要求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帮助解决。这些有关车、焊、锻、铆各工种方面的复杂技术问题,不是一两个人可以解决得了的。技术协作发起人之一、工人出身的青年技术员吴大有和其他许多技术协作积极分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热情地到处访能人请高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刀具大王”金福长和焊接能手吕德顺,使这两位老工人的“绝招”很快传遍全市各个工厂,成为沈阳市车工和焊工的共同的财富,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擅长“仰脸焊”的东北一家冶炼厂的工段长杨振孟,解放初期就在本厂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徒弟,他的一套技术在他所在的工厂的青年焊工中已经是人人皆会的普通技术了。可是在外厂仍然有一些同类的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沈阳高压开关厂老工人吕德顺被吴大有请出来参加技术协作活动以后,觉得自己的技术还不如多年失掉联系的杨振孟,就到处专访,终于找到了杨振孟。吕德顺一见杨振孟,先请他表演,后又拜他为师。这种真诚的学技术的态度感动了杨振孟。从此开始,杨振孟不仅自己满腔热情地利用业余时间传授他的全部焊接技艺,还把他的两个擅长立焊等技术的哥哥、老工人杨振云和杨振山也动员出来,参加了广泛的技术协作活动。
鞍钢机修总厂不久前为阿尔巴尼亚生产一台小型轧钢机,许多精细的钳工活几个老钳工不敢下手。他们把这个问题提到工厂技术委员会上讨论。车工出身的工长许平荣想到早已退休的老伙伴赵印堂。赵印堂有一手雕刻钢板的本领,到鞍钢以后他的“绝招”没有使用过,别人根本无法知道。许平荣立即去拜访了赵印堂。经过赵印堂的一番指点,钳工们设计了几个胎具,改进了加工方法,原来的难题很快就解决了,质量都达到了设计标准。
能者不难,难者不会。有些人看去是“老大难”的关键问题,能工巧匠看去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沈阳重型机器厂过去加工三千吨水压机的缸套,都是先钻孔后车削,效率低,又费料,工厂曾经研究了三年、试验十一次,都没有成功。金福长参加技术协作活动以后,就串连了工艺室主任李世新,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研究成功了一项“深孔套料切断法”,不仅效率提高四倍,而且节约了原材料。
有些能工巧匠既是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很丰富,又是一个工厂、一个矿山的“活资料”。他们的一句话、一条建议,常常可以使生产事业少走弯路,为国家节约不少资源和财富。本溪煤矿老工人王绍尧解放前是第四采区的采煤工,解放后一直在地面工作。今年,他听说四区煤已采尽,工人要“搬家”了,觉得十分惊奇。凭他的记忆,那里还有不少煤可采。于是他就主动找领导提供地质资料。果然,在这块即将报废的煤田里发现还有八万多吨煤炭资源可供开采。
专长绝技广泛传播和反复交流之后,那些原来不够完善的技术更完善了,原来用途单一的技术现在使用范围更宽广了。不少专长通过技术协作,配套应用,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
辽宁省不少工厂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加工技术——滚压工具,就是集中不少老工人的一技之长逐渐提高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由滚压轮或滚珠制成的滚压工具,可以使金属零件表面光洁度提高二级到五级,硬度和耐磨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产效率分别提高百分之三十到两倍左右。沈阳几家工厂的老工人传授了这种“绝招”以后,很快就有几十家工厂推广应用,使许多产品的表面光洁度显著提高。
老养路工王跃年是本溪铁路工务段著名的钢轨检查员。他有一手正确无误地发现钢轨内部损伤的“绝招”,保证铁路安全运输,被人称为“钢轨大夫”。最近,王跃年想把损伤的钢轨“更生”使用,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后来他串连八级老焊工柴世安想办法。柴世安同王跃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研究,巧妙地用“割烂疮、补新肉”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高锰钢轨的焊补难题,本溪工务段已经正式推广这一技术经验。两个老工人共同研究成功的这项“绝招”,不仅消除了钢轨折损隐患,而且恢复了报废钢轨的青春,为国家节约大量财富。
(附图片)
右上图:二十五吨全回转自行式轮胎起重机,已在北京起重机厂试制成功。这种起重机自重四十七吨,标准起重臂长达十五米,可以四周回转。
新华社记者 喻惠如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