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佤族聚居山区生产力飞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14
第2版()
专栏:

佤族聚居山区生产力飞跃发展
刚解放时,这里还保持着古老的部落组织和原始公社的残余形态。在国家大力帮助下,生产工具得到不断改革,并凿水渠三千多条,新开水田相当于解放前一百多年所开水田面积的四倍多。
新华社昆明十二日电 云南佤族聚居的阿佤山区,生产力飞跃发展,社会经济面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山区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今年粮食产量比一九五三年增长了一点二倍,历史上的缺粮区现已变为自给有余。全县牲畜总头数在十年内净增了二点八倍。
我国的佤族共有十七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边疆的阿佤山区。刚解放时,这里还保持着古老的部落组织和原始公社的残余形态。最近,记者从昆明旅行九百公里,来到阿佤山区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这里群峰间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蜿蜒到山腰,远望去,像运动场上的看台一样整齐、壮观。梯田里的稻谷已经成熟,好似一排排金梯直搭云霄。身戴银饰、体格健壮的佤族农民正在梯田里收割水稻。虽然今年阿佤山区遭受了春旱和秋旱,但由于绝大部分梯田有水渠灌溉,仍获得了较好收成。一九五三年,这个县平均每人仅有粮食三百斤左右,缺粮户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现在,平均每人有粮食六百六十斤。记者访问了贺勐、贺南、建设等乡的许多佤族村寨,看见成群结队的黄牛把新粮驮回寨去,有些寨子原有的仓房已不够用,正在修建新仓,不少佤族人家去年的陈粮尚未吃完,今年的新粮又收到家。但是在十年前,佤族人民却过的是“一年辛苦两月饱,春夏秋冬裤一条”的生活。
这个山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传进了种水田的技术,但到解放时,沧源佤族自治县只有一万七千多亩水田。那时候,佤族人民主要是种旱地,大部分耕地不施肥料,等土地的自然肥力耗尽以后,便丢荒轮歇,一般亩产只有一百多斤。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灾年往往是“种一葫芦收一瓢”、“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生产水平极为低下。
佤族农民过去不能大量开垦水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生产工具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解放前,阿佤山区只有一些还没有同农业分离的手工业打制锄头、斧子、长刀等简单农具。要在山区开梯田,必须劈山凿渠引水灌溉。可是佤族人民那时不会制造修建水渠所需的炸药、钢钎、大锤,也缺乏会修渠道的技术人员。连最低生活也无法维持的佤族农民更没有力量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解放以来,国家共拨了二百多万元的救济款和贷款扶持佤族人民发展生产,人民政府还从内地调来了汉族技术工人,运来了兴修水利需要的各种工具和器材。贺南乡佤族农民在解放初期修水渠的时候,碰到一座两丈多高、五丈长的石岩挡住去路,他们就架起柴火把岩石烧烫,再泼上冷水使石头裂开。但是这种老办法只能破开较小的石岩,不能铲除庞大的石壁,不得不中途停工。一九五六年国家送来了钢钎、火药和大锤,并从内地请来了三个汉族石工,水渠又重新开工。汉族石工在工地上教会了九个佤族徒弟,终于凿通了大石壁,把一条十五里长的水渠修通了。十年来,佤族人民在阿佤山上开凿了三千多条水渠,利用这些水渠新开了七万亩梯田。新开的水田相当于解放前一百多年内所开水田面积的四倍多,一亩梯田的产量相当于三亩旱地,而且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强,产量比较稳定。现在水稻产量已占全县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二,佤族农民多年来想望的“水沟绕山转、梯田布满山”的美丽的图景,今天已经呈现在眼前。
过去佤族部落内部的剥削制度和部落间的仇杀械斗,是阻碍佤族生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阿佤山区,一个部落要开水田,往往要利用来自另一个部落的水源。过去,由于佤族部落间的械斗非常频繁,对立的各部落互不往来,更不用说相互利用水源了。在部落内部,适宜开水田的土地大都被部落的统治者所霸占,广大佤族农民得不到开垦。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佤族同胞进行了民族团结的教育,调解了部落间的纠纷,帮助对立的部落订立了团结公约。同时,随着佤族同胞觉悟的提高,部落内部的剥削制度被废除,出现了跨部落修水渠和互相帮助开田的新型民族关系。解放前,贺南部落要修一条经过岩帅部落地界的水渠,两个部落为这件事打了五十多年冤家,那条水渠一直没有修通。一九五三年,中共县委和岩帅区人民政府帮助这两个部落订立了团结公约,以后贺南部落修这条水渠时,岩帅部落不但允许通过,还主动派了七十六个人去帮忙。一九五八年,岩帅部落要修一条水渠,没有爆破手,贺南人就派了两个学会爆破技术的青年帮助岩帅人修通了一条十里长的水渠。记者在这里到处可以听见“团结沟”、“联合沟”、“解放沟”等名称,这一切都标志着佤族的民族关系和生产水平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