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团结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14
第2版()
专栏:

团结树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勐董的城头,并肩耸立着两株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菩提树。当地的佤族同胞,都叫它“团结树”。
勐董的菩提树很多,为什么独有这两株获得这个称号呢?这里,有一段佤、傣两个民族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
相传在距今四五百年以前,傣族同胞从瑞丽江边迁来沧源,和原先住在这里的佤族人一道开发阿佤山,并肩建设勐董城。为了纪念佤族和傣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在勐董城的一座佛寺落成的那一天,两族代表在寺前根挨着根地栽下两株菩提树,并在树下庄严地盟誓:“我们两个民族,一个不要欺负一个,像这两棵树,永远团结在一起。”这就是这两棵树被称为“团结树”的由来。
沧源的约七万人口中,大多是佤族,傣族只有三千多人。但傣族都居住在土地肥沃的几个坝子里,他们很早就掌握了种水田的技术,有自己的文字,社会发展比佤族先进。贪得无餍的傣族封建土司,后来征服了附近山区的佤族部落。佤族人每年要向傣族土司交纳门户钱和各种土特产品。每户佤族农民一年要给傣族土司无偿劳动七天。傣族土司还对佤族农民有生杀予夺之权。以后,佤族岩帅部落的统治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支持下,势力逐渐强大,千方百计扩张自己的统治地盘,同傣族土司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们便利用佤族人民对傣族土司的仇恨,把民族上层统治阶级之间为了扩大自己剥削范围的斗争,变成了佤族和傣族人民之间的一场残酷的械斗。
有一次,傣族土司的马帮经过岩帅部落,马帮的猎狗咬了一个正在路边取水的佤族妇女。岩帅部落的头人要傣族土司给这个佤族妇女叫魂,土司不答应。岩帅的头人就乘机带兵打到傣族土司的住地勐董城,放火烧了土司衙门和佛寺。在解放前由于双方械斗,勐董城被烧两次,全城几成焦土。被赶跑的傣族土司为了报仇,又勾结耿马的傣族土司及汉族的土匪武装,三次攻打岩帅部落,烧毁二十二个佤族寨子,杀死八十多名佤族人,抢走耕牛两三百头。
但是,当人们看见那两棵依然屹立在一起的“团结树”时,又产生了希望,大家留恋从前那种团结互助的日子。他们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解放军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阿佤山,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大量工作,教育佤、傣两族人民团结起来发展生产。以后,傣族农民分回了被土司、地主霸占的土地。他们还把种不完的水田调整给山区的佤族农民耕种。有七个村寨的佤族农民,从山区搬到土地比较肥沃的平坝来住。曼波寨的傣族农民自动把种不完的四十亩水田让给曼黑寨的佤族兄弟。但田在勐董河东,佤族住在河西,每天过河种田,很不方便。曼波寨的傣族农民又主动调换了河西的四十亩稻田给佤族兄弟。曼黑寨的佤族农民深受感动,他们推举合作社长带了芭蕉茶叶来到曼波寨,向傣族兄弟表示感谢。合作社长激动地说:“从前我们都受土司压迫,两个民族不得团结。今天有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才得在一起。”有些佤族人不会种水田,附近的傣族人就热情地教他们。曼黑寨的佤族人在坝子里种的那四十亩水田是沙田,一九五八年他们不识土性,种了糯谷,只收了九千斤。秋后,傣族农民告诉他们这种土质适合种小白谷,佤族农民照着做了,第二年果然获得丰收,共收了一万五千斤谷子。
号称全县“粮仓”的勐角坝,有六千多亩肥沃的田地,过去由于两个民族长期械斗,荒芜了三分之一。现在住在周围山区的佤族和拉祜族农民,同坝子里的傣族农民共同修整水渠,治理河道,使荒芜的田地种上了庄稼。
过去一片废墟的勐董城,如今以崭新的面貌重建起来,变成了一座充满了民族友谊的城市。屹立在勐董城头的那两棵“团结树”,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如今已是根深叶茂,充满了生命力。从两根主干上繁衍出来的千万片叶子,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欢笑,又像是在歌唱:“一道泉水大伙喝,一根木头大伙扛,民族团结是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新的歌声荡漾在阿佤山上。民族仇杀的悲剧一去不复返了。
(本报有删节)
新华社记者 黄昌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