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反映农村文化生活的新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15
第2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反映农村文化生活的新气象
近几个月来,不少的地方报纸注意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新气象。他们报道了老的民间艺人热心说新书,唱新曲;青年知识分子利用各种场合,大讲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过去主要在城市里演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郊区、集镇茶馆,演唱歌颂先进人物的戏剧,等等。有些报纸还发表了评论,建议各地党委加强对农村文化生活的领导,号召文艺工作者面向农村,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阶级教育,更好地为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在,我们从几个方面作些介绍。
革命的三弦
“我的三弦就是我打敌人的机关枪”,“建设社会主义的镢和锨”。这是陕北著名的民间盲艺人韩起祥说的话。雇工出身的韩起祥,二十年来一直紧密结合中心工作,编革命的曲艺,唱革命的曲艺,向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今年八月中旬,延安县曲艺馆组织了六个盲艺人,带了《夺印》、《人民公社好》、《我的三弦是机关枪》等十五个节目,下乡为农民说书。下去以前,有人主张到农村不要说破除迷信的东西,因为有的群众信神。韩起祥不同意,说文艺是党的宣传武器,少数群众有迷信思想,我们更应当说破除迷信的东西,帮助群众提高觉悟。后来,他们到了蟠龙镇,说了一个破除迷信的书《请巫神》,很受群众欢迎。有一个人当时就出来揭露自己受迷信害的经过,并要韩起祥把他的事编成书,教育群众。
《陕西日报》在八月二十日以一版头条的位置,发表《韩起祥坚持编唱革命曲艺二十年》的新闻,介绍了韩起祥这样坚持说唱革命曲艺的事迹,同时发表题为《民间艺人的好榜样》的短评,对他作了表扬。
台上台下“李双双”
河南陕县大营公社大营大队业余剧团演出《李双双》已经好几场了,戏台前面的广场上,仍然挤满了观众。
一天下午,大队党总支书记陈启生从三十四生产队路过,听到村巷里传来了吵嚷声:“你看过《李双双》吗?”这是饲养员刘会同老汉的声音。原来有人用队里的牲口碾了半装谷子,只交来二斤谷糠,报酬不合理。当这个社员接受意见又把应交的谷糠送来时,刘老汉笑道:“对,咱得学双双!”
“你看过《李双双》吗?”四十生产队的社员毛财旺也这样喊着。原来他发现一个毛手毛脚的小伙子,耙地时隔行漏垅。小伙子听了他的话,连忙?回牲口,又耙了一遍。
三十九队有几个社员,把过去拿的队里的桑杈、地耱、车厢板悄悄地送回队里去了。他们说:“俺给孙有婆分家。”
以上是《李双双》在农村所起的作用。正如大营大队党总支书记陈启生所说的,演一出好戏,抵上开几个群众会。
《河南日报》发表题为《传播新思想的种子》的通讯,报道了大营大队业余剧团从土地改革后成立以来,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的事迹。
故事员和故事会
据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报道:上海市郊区现在有一千多名受过党的教育的知识青年,自愿担负起向农民讲故事的责任。他们利用各种集会或者田头休息的时间,就地办起千百个
“书场”,讲革命斗争故事和现实生活中新人新事的故事。
上海县三林公社的出纳兼记工员吴训仁,是公社业余剧团里一个热心的故事员。他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血泪斑斑的罪证》、《雷锋》、《夺印》等近十个故事。有一次,他到一家茶店去讲《红岩》,吸引了满座的听众。讲完一段,茶店内外的农民齐声叫好,还嚷道:“再讲一个!”第二天晚间,吴训仁又去讲了《血泪斑斑的罪证》。听众当中有的人流泪,有的人气愤。许多人都说,真是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
像故事员、故事会这样的农村文化生活中的新人新事,《解放日报》、《文汇报》都曾数次宣传。《文汇报》还两次发表杂谈,对故事会的意义加以阐述,肯定它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教育农民的作用,期望广大农村有更多的故事员出现,有更多的故事会来满足农民的要求。
到茶馆演出
最近,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到茶馆去演出,一方面满足了劳动人民对文化娱乐的正当要求,一方面也把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带给群众,不让资本主义思想有贩卖的市场。
《云南日报》关于茶馆里的文化生活的报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这个报纸曾先后发表过谈茶馆里的文化生活的文章和一些演员到茶馆演出以后的感想。云南省花灯团演唱小组在国庆节的晚上,到昆明市郊盘龙区的茶馆去演唱。当他们唱完了《夺印》、《杜鹃山》、《依莱汗》等节目的片段以后,听众热情要求他们再加唱一些。后来他们到另一个茶馆演唱,同样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演员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只要文艺工作者能够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深入到茶馆去演出,去宣传社会主义,茶馆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场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