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为农民兄弟演现代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12-15
第5版()
专栏:

为农民兄弟演现代戏
浙江省余姚县姚剧团团长 黄承炳
我们演了许多年的戏,真正弄懂“为什么演戏、为谁演戏、怎样演好戏”这些问题,还是解放后在党的教导下,逐渐明确起来的。
解放以前,我们所以要演戏,主要是为了挣口饭吃。解放后,党一再教导我们:今天演戏,不再是“逢场作戏”,而是做党的宣传员,要使人民群众觉得我们演的戏对他们有教育意义。要我们牢牢记住:戏剧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在合作化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教育农民走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为了担负起这个光荣的宣传任务,我们就将群众熟悉的传统剧目《卖小糖》、《五起早》等,换上了新的内容,到农村去演出。《五起早》这个戏,原是通过一个瞎眼农民和四个青年妇女在偶然相遇时的对话,描述劳动人民的爱情的。我们就将剧中人的对话改成了谈论小农经济不牢靠、互助合作力量大的新内容。这些话正说中了观众们的心意,因此演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后来我们又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根据群众的需要,演过《两兄弟》、《夫妻选代表》、《货担下乡》、《双送粮》等戏。在演出的时候,常常听到和看到观众指着戏里的人物说:“喏,他就是我们队里的某某人。”
在社会主义阶级教育运动中,我们把刘介梅忘本回头等故事改编成为姚剧上演,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有一次在罗塘演出,戏刚演完,一个农民急急匆匆地跑到台上,痛哭流涕地向大家说:“我和戏里的刘介梅一样,翻身以后忘了本,真对不起共产党和毛主席。我一定要重新做人!”我们到鹿亭公社演出时,公社党委书记对一些大队干部说:“姚剧团演的是红色戏,要好好发动群众去看。”南山公社翁岙大队支部书记听说我们要去演出,热情地向我们说:“我们自己水平低,教育少本钱,你们演戏能帮助我们做思想工作,真是再好也没有了。我们尽一切力量支持你们演出。”
演戏能够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这是我们从前根本想不到的!
为农民兄弟演出就是“落铁”也要去
在党的不断教育下,我们懂得了:革命的文化艺术是为工农兵、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在工农群众中,农民的人数是最多的,只有面向广大农民,才不会脱离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作为一个县的剧团,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戏剧活动,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宣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引导农民坚决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帮助农民摆脱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风气,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一项多么光荣的任务呵!
为了更好地完成党所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编演现代戏为主。为了便于上山下乡,从舞台装置、道具到演员个人生活用具,尽可能做到“轻装”,尽量不占用农村劳动力。为了能深入生产队,剧团准备了一个活动舞台,上山下乡都带着。走到哪里,自己把戏台一搭,就可以在那里演出。
记得一九六○年春节,我们决定不休息,到虹桥去演出。碰巧下起雨雪来了!怎么办?要不要去?
“去,就是‘落铁’也要去!”这是我们共同的决心。
县城离虹桥有一二十里。我们把道具等装在一只小船上,由两个演员自己摇到虹桥,另外的演员都冒着雨雪步行前去。虽然大家的棉衣都湿透了,当夜,还是情绪饱满地演出了《杨立贝》。
建团七年来,我们一直以余姚和慈溪两县的广大农村为基本活动地区,平均每年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时间在农村演出。我们还注意逐步做到普及深入,即使像在一千多米高山顶上的小村子,或者只有十二户人家的生产队,也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戏。
生活丰富了艺术创作
在党的教导和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全团人员“为农村服务”的热情是高的。当然,光凭热情还不够。农村的形势一天天在发展,我们的剧团必须跟得上这种形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演出与时代合拍的现代戏,演出好戏,可是有一些同行很替我们担心:“你们长期在农村演出,艺术水平能提高吗?”
其实,这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正由于我们长期在农村演出,艺术的源泉才特别丰富哩!比如以剧目来说,七年来,我们上演的各种形式的现代剧目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有的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过来的,也有不少是我们自己创作的。由于我们长期在农村演出,所接触的大都是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民公社社员,我们就能及时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斗争,比较熟悉他们的感情和语言,所以就能根据每个时期的政治任务编出戏来。譬如说,余姚县历史上常常遭到水灾,灾区有些群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极畏难情绪。我们根据县委指示,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创作了《三篙恨》一剧。去年,余姚又遭到了严重的水灾,我们就带了这个戏,到灾区去演出。灾区的群众看了这个戏,不禁回忆起了旧社会遭受水灾后的悲惨生活,进一步体会到今天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深切爱护和关怀。他们普遍反映:“看了《三篙恨》,想想过去,比比现在,真是一个地狱,一个天堂!”这就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前些时候,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关于“当干部吃亏”的错误论调。我们知道这是一些同志还没有弄清“为什么当干部,为谁当干部”的问题。我们就把《人民日报》发表的小说《一面之缘》,改编成了姚剧《地头缘》。饰演两个老太婆的演员,也立即到附近的生产队里去体验角色的思想感情,艰苦地从事艺术创造。上演以后,我们听到了许多干部和社员的评论,有的说这本戏配合了社会主义教育,有的夸奖演员演得很像。有些基层干部还对照检查了自己“当干部吃亏”的错误思想,进一步认识到一定要牢牢地树立革命人生观,坚决把革命进行到底!这对我们也是很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呵!
由于我们长期在农村演出,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所以演出反映农村生活的戏,表演上就能够比较自然、纯朴、流畅,有些生活气息和乡土色采。如青年演员胡秀信,由于在和农民接触时能经常观察、分析各种老婆婆的性格特征和生活动作,并把这些融化到自己的表演中去,所以她在台上扮演老太婆时,台下的观众常常指着她说:像某某的娘,像某某的老婆……
从这些情形看来,只要我们切切实实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我们才能编演得出群众所需要的好戏来。只要我们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水平,不断学习业务、技巧,表演艺术水平也就能不断提高。
回顾我们剧团所走过的道路,这中间有过斗争,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在党的不断教导下,非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被革命的文艺思想击败了。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对编演现代剧动摇过,在排演新戏时,侧重于古装戏。后来在县委的指示和帮助下,重新组织全团人员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纠正了忽视演现代剧的偏向。又如,在我们的剧团有了发展以后,也曾错误地认为演大戏才能提高质量,那些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戏,可以由农村业余剧团去演出。县领导上发现了我们的这种倾向以后,立即组织我们和正在余姚演出《徐双喜》的诸暨越剧团举行座谈,要我们学习他们积极上演小戏的精神。我们批判了自己的错误看法之后,就赶排了《徐双喜》,后来又自编了《刘文学》等小型现代戏。这些戏带到农村各地巡回演出后,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就使全团演职员进一步认识到:要真正成为党的宣传员,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上山下乡,积极演出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斗争和时代精神的剧目,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原载《浙江日报》,本报略作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